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途效應”與逆境商

“中途效應”與逆境商

“中途效應”與逆境商

第壹,“中途效應”如此。

(壹)典故

換句話說,戰國時期,魏國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壹個非常賢惠的女人。

壹天,樂羊子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了壹塊金子,他非常高興。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並給她看了金子。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了看樂羊子,然後溫柔地對他說:“我曾經聽人說過,‘壯士不喝偷來的泉水;老實人不吃自己得到的東西。我怎麽能把回家路上撿到的金子帶走呢?"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感動,把金子扔回原處。

第二年,樂羊子離開了家,去了壹個很遠的地方讀書當老師。

壹天,他的妻子正在家裏織布,樂羊子突然回家了。他的妻子很驚訝,問:“妳這麽快就完成學業了?”樂羊子喃喃道:“我還沒完成學業,卻天天在外面想妳,所以回來看看。”

妻子聽了這話,轉身拿起織布機上的壹把剪刀,哢嚓幾聲就把織布機上已經織好的布剪成了兩截。樂羊子連忙上前制止,妻子對他說:“這臺織布機上的布,是日積月累成腳、腳、馬的,是長期辛勤勞動的結果。現在我砍了,意味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時間也浪費了。”學習的時候和我壹起紡紗織布不是壹樣嗎?"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感動了,於是立刻離開了家,繼續當老師學習。

幾年後,樂羊子終於完成了學業,才回家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興地迎接丈夫滿載而歸。

(2)概述

中途效應是指當激勵過程進行到壹半時,由於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對目標行為產生的負面影響。大量事實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生在“中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壹個極其敏感和脆弱的活躍區。

半途而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壹是目標選擇的合理性。越是不合理的目標越容易產生半途而廢的效果,所以在選擇目標的時候,不能自滿,也不能自大,剛剛好才是最合適的。第二,個人意誌力。意誌力越弱,越容易產生半途而廢的效果。

所以要求培養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註重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培養各種能力,更註重磨練意誌力。行為主義者提出了“大目標,小步驟”的方法,對防止半途而廢效應的發生具有積極意義。

第二,“逆境商”並不陌生。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壹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壹個新概念:挫折商(逆境商)。智商、情商、AQ也被稱為3Q,已經成為人們成功的唯壹法寶。甚至有專家斷言,100%的成功=智商(20%)+情商和AQ (80%的總和* * *)。

逆境商AQ,全稱逆境商,也叫挫折商或逆境商。是指人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超越困難的能力。

大量數據表明,在21世紀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中,創業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是否具有強烈的創業意識、熟練的專業技能和優秀的管理才能,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面對挫折、擺脫困境、超越困難的能力。

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應註重學生逆商的培養。積極培養學生的逆境商,使其在面對逆境時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增強意誌力和擺脫困境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AQ不僅是衡量壹個人克服工作挫折的能力,也是衡量壹個人克服任何挫折的能力。同樣的打擊,AQ高的人挫折感低,而AQ低的人會有強烈的挫折感。

壹個人的事業成功必須具備三個因素:高智商、高情商、高挫折商。在智商和別人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挫折商數對壹個人的事業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高AQ有助於提高成績、生產力和創造力,幫助人們保持健康、精力充沛和快樂。有研究表明,AQ高的人術後恢復快,銷售業績遠超AQ低的人,在公司的晉升速度也快很多。

高AQ是可以培養的,最好從小培養,所以很多教育機構都在提倡挫折教育。

AQ有壹種控制感;原因和責任歸屬;影響範圍;持續時間由四部分組成。控制力是指妳對逆境的控制力有多大;歸因是指逆境產生的原因和承擔責任、改善後果的意願;延伸是評估問題對工作生活其他方面的影響;耐心意味著認識到問題的持久性,以及它將對個人產生多長時間的影響。

1.控制感

控制感是指人們控制自己對周圍環境信念的能力。面對逆境或挫折,控制感弱的人只會接受,相信神。控制欲強的人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環境,相信人定勝天。

控制感弱的人常說:我什麽都不會,能力不如我;

控制欲強的人會說:雖然難,但這算什麽?壹定有辦法的。

2.原因和責任歸屬

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壹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內在本質。它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規定了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趨勢。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外部條件。它們通過內在因素作用於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展進程,不能改變事物發展的根本性質和基本方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基礎,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我們逆境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壹類屬於內因,由於自己的疏忽、無能、沒有盡力,或者宿命論。常表現為過度自責、抑郁、自憐、自暴自棄;第二類是外部因素,比如合作方合作不利,時間過早,或者外部不可抗力;因內在因素而陷入逆境的人會說,都是我的錯,我註定要失敗;因外界因素而陷入逆境的人會說,這壹切都是不成熟的,為什麽事先沒有預料到這種情況的發生。

逆境商高的人往往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導致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並願意承擔所有責任,及時采取有效行動,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跌倒了再爬起來。

3.影響範圍

逆境商高的人,往往能把在壹定範圍內陷入逆境的負面影響限制在這個範圍內,並能把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陷入學習的逆境僅限於此,不會影響妳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和家人吵架僅限於此,不會失去家人;對事情的爭執僅限於此,不會對人有意見。逆境商高的人,能把逆境的負面影響限制在壹定範圍內,不會擴大到其他層面。越能把握逆境的影響,就越能把挫折當成具體事件,就越覺得自己有能力處理好,而不會驚慌失措。

4.持續時間

逆境的負面影響既有範圍,也有時間。逆境會持續多久?逆境的原因會持續多久?逆境商低的人傾向於認為逆境會持續很久,真相會如他們所想。

第三,永遠生活在逆境中

任何人都不只是智商的壹個平面,而是包含了個人財商,也就是財商;個人道德品質商,即道德商;逆境中個人成長的商,即逆境商,以此類推。所以,任何人都應該是立體的人。

面對逆境,如果妳選擇放棄,妳就選擇了失敗。在人生的旅途中,雖然有人嘗試過,但收效甚微。這是因為他們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難。他們厭倦了漫長而又看似毫無結果的旅程,所以會停下來,尋找壹個躲避風浪的地方。

沒有什麽比半途而廢更威脅未來的了。放棄和失去希望不僅不能解決現實問題,還會使我們在未來陷入更大的困境。

有人研究了上千家保險公司和大量代理人五年,發現對待逆境的態度在很多方面決定了壹個保險代理人能否成功。樂觀的銷售人員比悲觀的銷售人員多賣出88%的保單——盡管他們的天賦相似。

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許多人缺乏對待逆境的正確態度。他們被殺退了,他們拒絕了每壹個機會,他們忽視、掩蓋甚至放棄了人類追求進步的與生俱來的本能,以及生活賦予他們的許多東西。人生蘊含著巨大的潛力,逆境中憤然崛起也是其中之壹。壹個不能面對逆境的人,是壹個忽略了生活中這種潛力的人。是壹個有意無意逃避自我的人。

逃避逆境的人往往想過得過且過的生活,他們會說:“夠了。”他們找了壹些明目張膽的借口,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選擇了自己認為平坦輕松的人生道路。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正好相反。他們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可能會遭遇更大的逆境。逃避逆境的人比面對挑戰勇敢面對現實的人痛苦得多。毫無疑問,壹個人可能面臨的最痛苦的時刻,就是回首平庸而苦澀的壹生。只有敢於面對逆境的人才能收獲成功。這種人不怕困難,面對逆境保持微笑,把自己的人生定義為壹個“面對逆境挑戰”的過程

這種人就是我們定義的三次元人。他們勇敢地前進。不管環境有利還是不利,人生幸運還是不幸,他們都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他們在逆境中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從不讓年齡、性別、身體缺陷或任何其他障礙阻止他們實現對成功的渴望。

三次元的人有壹個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存在於三次元的人本身。每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這種信念就會釋放出壹種巨大而神秘的力量來拯救他們。他們頑強,頑強,有彈性,根本沒有退縮的想法。處理逆境時,三次元的人有自己的解決方法。他們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尋找更合適的路徑。

人們對逆境並不陌生,我們的壹生總是在不斷遭遇和克服無盡的逆境中度過。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很多人的成功和進步,並不是因為他們經歷的逆境少,而是恰恰相反。其實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在逆境和困難中成長起來的。成功者知道逆境是人生的壹部分,避開逆境就等於避開人生。

第四,意誌力從來不是天生的。

當人們半途而廢地追求壹個目標時,往往會對自己能否實現這個目標,甚至對這個目標的意義產生懷疑。此時他們的心理會變得異常敏感脆弱,容易導致半途而廢,心理學上稱之為半途而廢效應。

老師或者家長可以讓孩子形成壹種習慣或者培養某種能力,可以把這個目標分解成幾個小目標,然後分配,指導實施。在孩子實現小目標時,及時給予表揚或鼓勵。最後,孩子可以形成這種習慣或能力。

(壹)挫折容忍教育的內容和階梯

挫折涉及自然、社會、個體需求等多種因素,耐挫折教育的內容是多維度、多方面的。在實施挫折教育的過程中,既要註意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的差異,又要考慮挫折所涵蓋的基本內容和相關要素。遵循科學合理的耐挫教育階梯。反過來:對不可抗拒的自然挫折的壹般認識和理解;對生活和生存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做好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對學習中不同大小和程度挫折的態度及其轉化機制;在實現各種個性需求的競爭過程中,難免會對挫折做出反應和利用;正確處理和協調學生人際關系帶來的挫折;對動機與目的、能力與欲望不壹致造成的挫折進行自我防禦;對前進道路上暫時的挫折有清醒的認識,有必勝的信念;各種挫折後自我心理保健的常識教育和操作行為指導。

(2)以史為鑒,知挫折。

對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要堅持不懈地進行中國近代史和國情教育。通過掛歷上的“紅黑頁”、近代不平等條約的回顧、不屈不撓鬥爭的故事等方式,生動、客觀地閱讀近代史,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近代史充滿辛酸、血淚、挫折和困難,當然也展現了挫折中的奮鬥,呈現了中華民族的剛性精神。如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失敗,南京、天津、煙臺、伊犁、馬關、辛醜等二十多個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給民族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然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挫折擊垮。相反,他們變得更加沮喪和勇敢,奮力向前,贏得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將挫折教育的內容滲透到這壹歷史的、視覺的、宏觀的、廣闊的教育背景中,具有說服力、感染力、震撼力、條理清晰、理性意蘊深刻,將會收到顯著的效果。

(三)挫折中的挫折。

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容易對具體的、直觀的、身邊的事物產生興趣,引發聯想。如果用空對空的方式進行挫折教育,就很難取得有效的效果。我們必須遵循“從遊泳中學習遊泳”的基本原則,從挫折中學習,更多地利用報道的挫折,現實生活中的挫折,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

1.自然環境的挫折

壹旦出現天生的傲慢,人的力量就會顯得渺小和蒼白。但如果此時人們的心理堤壩沒有被沖垮,還是可以實現特定意義上的“人定勝天”。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環境需要人來改變。”“人也生產社會。”

2.社會環境挫折

由於社會條件的壹些限制,有些人的需求和動機可能無法實現。如果妳對此準備不足,可能會導致心理失衡。比如“如果我落選了怎麽辦?”可以在學生幹部選舉之前進行差額投票。“為什麽別人不投我?”小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3.個人需要挫折

榮格心理學認為,壹個人常常為了未來的目標而奮鬥,以達到人格各方面的和諧與完美,這就是自我實現。當壹個人的自我實現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有挫敗感。壹個學生總以為自己演講水平高,可以參加全市的“愛糧周”演講,結果卻掉出了孫山。老師抓住這件事,開展主題活動,讓大家明白,動機和目標,能力和期望,永遠有差距。任何時候,他既要想到“過五關”,又要做好“走過麥城”的準備。這樣,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中,挫折承受力就會逐漸提高,從而達到成敗在此壹舉,成敗在此壹舉的零起點。

(四)客觀辯證地認識世界

在教學中,往往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來描述中國這塊無瑕的土地。在孩子的心中,只有“春光寧靜,無波無風”的美好現實,沒有“雨濁浪空”的多變局面。壹旦社會上的不正之風、黑暗現象和汙垢暗流直接影響到兒童和青少年的感官,他們往往會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覺得不可思議。

教育要努力克服這種片面性,引導孩子辯證地看待世界、祖國、社會、人生。在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潮流中,炮火不斷;迅猛發展的新科技革命帶來了新的生態威脅;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泥沙和渾水是不可避免的;廉潔高效是主體中殘留的不良作風;在富裕的文明壹方仍然有貧窮和無知;在溫暖淳樸的人群中,有許多狡猾而殘忍的人;鋪滿鮮花的過道上會有荊棘、針、刺...

要知道天地寬,風雲動於何處?要知道山河遙遠,處處有不規則。挫折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我們必須客觀辯證地認識它。既要看主流,看光明,看黑暗,看挫折,也要面對困難,勇敢出擊。總有壹天,我會乘風破浪,揚起雲帆,橫渡大海。

(5)在主題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磨練。

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人,都經歷過壹個艱苦的鍛煉過程,那就是“必先苦其心誌,苦其筋骨,餓其體魄……”學校可以組織徒步、野營、登山、自炊、烹飪、培訓、支農、學習、軍訓等特色活動,從室內拓展到室外,從單純追求安全保險拓展到敢於承擔。

可以和家人取得聯系,依托團隊組織開展“今天我做主”、“每個月學壹件事”、“我是父母的好幫手”、“如何解決生活問題”等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做好迎接逆境、挑戰挫折的各種準備。

(6)榜樣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兒童往往把某些特定的人的形象作為自己的模仿形象。在特定榜樣的影響下,學生可以加深對挫折的理解,激發內心的進步熱情,進而將其轉化為“自我發展運動”。挫折的普遍性決定了榜樣的豐富性。

1.以中外著名人物克服挫折的典型為例。

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妳必須努力學習才能進步。歷史上成功的科學家都有不屈不撓的意誌力。19年的20世紀20年代,俄國青年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在創立非歐幾何新理論——羅巴爾切夫斯基幾何的過程中,遭到許多人的嘲笑和攻擊,說他是“瘋子”、“怪人”、“胡說八道”。然而,羅巴切夫斯基拋開了所有的個人侮辱和誹謗,勇往直前,繼續他的研究,並最終取得了成功。所以意誌堅強還是意誌薄弱,對人的學習乃至壹生的事業都有很大的關系。凡是在學業和事業上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都具有意誌堅強、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始終如壹的精神。另壹方面,意誌薄弱、知難而退、不願意努力的人,即使智力超常,也很難成功。

2.以同齡的全國著名英雄為例。

變得幹凈,失去雙臂,譜寫新的生命旋律;卞用7歲稚嫩的肩膀支撐起壹個破碎的家庭;被壹個不識字的奶奶收養的楊雲鶴,住在6平米的小閣樓裏,卻兩次獲得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金牌;在中國十大少先隊員中,吳、、吉洪波也是逆境自強的典範。

3.以身邊榜樣克服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跡為價值尺度。

註意尋找學校和班級的閃光點,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教育。壹個學校的學生,小時候失去了父親,進了初中又失去了母親。但她不甘沈淪,努力學習,在全市演講、作文比賽中多次獲獎。學校開展了以“挫折叢中的壹朵花”為主題的主題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當中小學生能夠自覺地用這種“英雄的壹生來衡量自己”的時候,他們的挫折就會成為新的努力的起點,成為成功的新臺階。

(7)建立心理防禦機制。

挫折對個體心理的影響是雙重的。學校應努力提高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增強學生挫折的內在動力,消除挫折的負面影響,建立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

1.學會正確評價自己。

如果妳不自量力,目標過高,妳很容易受挫。妳要適當調整自己的誌向水平,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這樣才容易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學會大度豁達,保持心理平衡。

努力提高自己接受精神刺激的能力,學生不斤斤計較。人能做得起的事情,放手,進出,脫身,釋懷。

3.善於主動轉變方向,不斷進取。

不選幹部上班,就發揮自己的興趣特長去成就,東方不亮西方亮;失落在東隅,收獲了桑葚;條條大路通羅馬。

4.挖掘內在潛力,積累強大的心理補償能力。

視覺失明,聽覺代償;聽力損失,感覺補償;雙手殘疾,雙腳補償;生活艱辛,事業補償;成功失去了,信心得到了補償...毅力,越挫越強。就像“拿破侖情結”或“侏儒綜合征”壹樣,通過自我補償機制,他發展成為壹個能力出眾、事業蒸蒸日上的人。

5.要創設適當的情境,促進挫折的轉化。

多設立壹些貼心的電話和心理咨詢站是壹種很好的形式,可以給失意的學生關心和引導,給他們提供壹個發泄的地方,讓他們安全度過焦慮期,獲得新的心理平衡。

(8)“高目標,小步驟”的進攻策略

所謂高目標,就是人要有遠大的目標,勝不驕,敗不餒,為了達到最終的目標再接再厲。

所謂小步,是指在人生的每壹個階段,給自己設定壹個可以接受的、具體的、困難的目標。制定相應的計劃,逐步實現目標。

這樣,人的行動就會在大大小小的目標指引下前進。如果只有大目標,沒有小目標,很容易讓學生覺得高不可攀,產生抑郁情緒,從而放棄目標。如果只有小目標,沒有大目標,很容易讓人缺乏奮鬥的信心,只看到眼前的得失。因此,大小目標的結合可以使人對生活充滿激情,不斷進取,在實現目標的旅途中培養意誌,從而形成良好的克服挫折的能力。

1.強化正確的動機

人的行動受動機支配,動機的萌發源於需求的滿足。壹個什麽都不需要,什麽都不追求的正常人,從來都不是。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追求;只是因為人生觀的不同,不同的人總是把不同的追求作為自己最大的滿足。斯大林說過,偉大的目標產生偉大的毅力。從奧斯特洛夫斯基和張海迪身上,我們可以充分看到,崇高的人生目標是如何有效激發毅力的。

從小事開始

李四光項以工作堅韌細致著稱,這與他年輕時鍛煉自己每走壹步走0.8米有關。道爾頓壹生都不懼怕困難,似乎從他五十年來每天觀察天氣所養成的應變能力中受益匪淺。高爾基說:“即使是對自己的壹點點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大有力。”生活壹再表明,每個人都可以有毅力,每個人都可以鍛煉毅力,毅力伴隨著克服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也是培養和增強毅力的過程。不是很執著的人,往往能克服小困難,卻克服不了大困難;但積累小勝利克服小困難,也能促使人不斷增強克服大困難的勇氣。今天妳可能扛不了100斤的擔子,但是妳能扛30斤,那就行了。只要妳每天選擇,每個月練習,總有壹天,百斤重擔會壓在妳肩上,妳可以走得像蒼蠅壹樣快。但壹定要遵循客觀規律,量力而行。雲深有感觸地說:決心用聚義之術。我指的是那些聚義的人,也就是那些經常在小事上苦苦掙紮的人……那些在小事上要犯錯的人,在大事上會犯錯。小壓迫小誘惑能贏,大壓迫大誘惑能不能贏還是個問題。如果小事不能比大事好,那不是自欺欺人嗎?比小的好,也比大的好。此所謂集意也。不然的話,集義還是壹句空話。"

小事很多,從哪些小事做起,有的人睡得晚,妳不妨睜大眼睛起床;有些人“今天能做什麽取決於明天”,所以把“今天能做什麽,今天能做什麽”作為座右銘;有的人遇到書就想打瞌睡,於是每天強迫自己讀壹個小時,不讀完就不睡覺。只要他們每天強迫自己坐在書前,習慣總會形成,毅力也會產生。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因為每個人都很懶。克服惰性需要毅力。任何惰性都是相通的,任何意誌行動也是* *而生。事物總是相輔相成的。這就是為什麽妳可以從小培養巨大的毅力。

3.培養興趣可以激發毅力。

有道理,興趣是毅力的門檻。法布爾斯對昆蟲有特殊的興趣。他可以在樹下觀察昆蟲半天。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說:我經常日夜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有人覺得我苦,其實這只是我的興趣。感覺“樂趣無窮”,自然有堅持下去的毅力。

人的興趣可以分為直覺興趣和內在興趣,但它們是可以轉換的。比如有的人對學外語不感興趣,但他知道學好外語是改革開放的需要,是掌握更多知識和信息的需要。他對這種需求感興趣,所以可以強迫自己不斷學習外語。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培養他對外語的興趣,進而可以進壹步激發他學習外語的毅力。壹個人壹旦對壹件事或壹份工作有了固有的、穩定的興趣,那麽令人向往的毅力就會不自覺地向他襲來,這是非常自然的。

4.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有些人很想從頭到尾完成壹件事,但往往因為難度太大而難以繼續。對於毅力不強的人,在確定自己的目標,選擇實現這個目標的突破口時,壹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由易到難的原則。徐特立同誌學法語時年過半百。還有人說他學不好。他說,讓我試試。他知道自己記憶力差,工作忙,於是開始給自己定下每天只記壹兩個生詞的“指標”。計劃開始不太順利,實現起來也很容易。看起來有點慢,但是可以培養自信。幾個月後,徐老師不僅如期完成了計劃,還培養了興趣和信心,逐漸掌握了學習法語的“竅門”。他每天能記住三四個新單詞。老徐的方法非常辯證。如果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壹開始就提出過高的指標,計劃可能因此無法實現,信心必然大幅下降。即使是平時鍥而不舍的人,此時也可能退縮。美國學者米切爾·柯達曾說過:“通過完成壹些事情來開始妳的日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管這些事情有多小,都會給人壹種成功的感覺。”這種感覺無疑有利於毅力的激發。柯達的話似乎激勵我們去做其他的事情。

(9)嚴兩者皆愛。

孩子應該被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是,我們要愛而不是溺,要嚴於愛,嚴中見愛,兩者皆愛。愛孩子不能代替安排,應該讓孩子自己做,要求嚴格。做錯了沒關系,自己改正。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

上海“雙十佳少年”衛青的母親說,肖偉青只有壹只手殘疾。當他第壹次學習系鞋帶時,通常需要壹兩個小時,汗珠從他的額頭滲出。作為母親,他心痛。雖然我媽幫我,只是壹點點努力,但是這位媽媽知道,女兒不僅僅是在學習鞋帶,更是在學習如何壹手敲開生活的大門,學會做生活中的強者。所以作為父母,壹定要考慮到孩子以後的生活會有起伏。誠然,孩子要在愛與嚴的結合中克服困難,解決矛盾,鍛煉承受挫折的能力。

最後,壹定要“知道”。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壹帆風順的人生不是精彩的人生;成長總是伴隨著痛苦,成功總是伴隨著孤獨;劍鋒來自磨礪,梅花香來自苦寒;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另外,並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開放,不是嗎?

丁桂軍

2020年6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