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零花錢去哪了?調查的目的是什麽?

零花錢去哪了?調查的目的是什麽?

成立了為流動兒童開設的“阿福童兒童銀行”。附近學校的40多名小學生在這裏辦理了自己的儲蓄本,管理自己的零花錢,可以自由出入。非政府組織百特教育(Baxter Education)通過“兒童銀行”,希望通過對青少年的財商教育,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零花錢,然後學會管理自己的欲望和管理自己,從理財和生活技能的培養上介入公民教育。

中午,壹個十歲的小男孩手裏拿著壹個油膩膩的紙袋跑進圖書館,拿出壹本紅色的儲蓄本,對老師說:“我要取2元錢!”

老師看了看他說:“妳的存折裏只剩下2元錢了。妳得拿走妳的存折。”

小男孩想了壹下,說:“那我就拿1元錢吧...不,我要1元5角。”

老師在儲蓄本上加了壹個新賬戶,抄在密密麻麻的賬本上。

北京市海澱區清河鎮朱芳村是壹個典型的流動人口聚居地。在這個社區的新世紀夢想圖書館裏,為流動兒童建立了壹個“阿福童兒童銀行”。附近學校的40多名小學生在這裏設立了自己的儲蓄本,管理自己的零花錢,可以免費取用。

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零花錢,然後學會管理自己的欲望和管理自己,從理財和生活技能的培養上介入公民教育。非盈利組織Baxter Education試圖對這裏的青少年進行財商教育。

令人擔憂的零花錢

12: 00後,壹群群小學生流向朱芳村各個角落的路邊攤和小吃店。芝麻餅和烤肉串是大多數孩子的午餐。在打工子弟學校,大部分家長都忙得顧不上孩子。除了送孩子上學,早飯和午飯壹般都是孩子自己吃,孩子的零花錢壹天幾元到幾十元不等。

新世紀圖書館館長王毅見證了很多孩子亂消費的現狀。“流動人口家庭的孩子放學後經常在垃圾食品店裏吃飯,或者買壹些不必要的簡單易碎的玩具,甚至很多孩子在生日那天會偷父母的錢。”他甚至破獲了兒童偷錢的“案子”。壹對以賣菜為生的父母,有壹段時間,菜的賬總是不壹致,都少了五百或者壹百的賬單。王毅找孩子的同學問話,才發現他家的夥食費裝在壹個盒子裏,孩子摸著壹兩張鈔票請客。

王毅發現,大多數孩子對自己的零花錢沒有概念。他們通常有多少花多少。當他們缺錢的時候,他們會伸手向父母要錢。他們的父母工作忙,平時沒有理財意識。青少年的理財教育很難在家庭教育中完成,不屬於學校教育體系。

2010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公布的壹項調查顯示,我國家長喜歡用物質獎勵孩子,給孩子零花錢的比率遠高於美日韓。零花錢去哪了?調查發現,零食、玩具和文具是大多數零花錢的最終去向。

王勝曾在新加坡壹家網絡公司工作,當時正在攻讀教育哲學博士後學位。2009年,他創辦了巴克斯特教育咨詢中心,這是壹個非營利組織,旨在為年輕人提供財商教育。“我國長期缺乏財商教育,社會需求潛力巨大;這壹領域的非營利組織很少,競爭有限。”通過與國際兒童儲蓄基金會的合作,百特教育推出了針對“福富通”兒童的社會財商教育課程,並通過誌願者網絡和互聯網平臺為學校和社區提供生活化的社會財商教育課程。

2012年,王勝在北京找到了壹家服務農民工子女的新世紀圖書館,決定出資在新世紀圖書館推廣阿福通銀行項目。策展人王毅也參加了為期五天的阿福童兒童培訓。

阿福童的願望

新世紀圖書館的阿福通項目於當年9月正式啟動。起初,王毅征得學校同意,在圖書館附近為農民工子女舉辦每周壹次的學習班。課程采用參與式教學方式,以社會生活技能和基本金融生活技能為主。

“理財其實就是學會管理欲望,學會區分自己想要的和自己需要的,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就會提高。小學三四年級是理財課最好的階段。”

2013 1年初,印有阿福童卡通形象的紅色儲蓄本開始在孩子們中間流傳。儲蓄本和存折壹樣大小,貸款明細網格細密,背面印著“新世紀夢想圖書館阿福通工程”。

銀行也是要付利息的,因為目前孩子的賬戶比較少,存取比較頻繁,所以圖書館規定只有存期超過100元才算利息。如果少於100元,利息少於0.1元,象征性地給孩子壹毛錢,或者給壹支筆或者壹塊橡皮作為獎勵。

有了積蓄,孩子們就許下了自己的儲蓄願望:壹個小男孩希望攢夠錢買壹臺電腦;另壹個男生希望攢夠錢,在媽媽生日的時候買壹瓶面油;壹個小女孩說她想把零花錢存起來捐給圖書館...

阿福童鼓勵孩子養成記賬的習慣。孩子拿存折取錢,管理員會問孩子用途。如果沒有必要,他們會勸孩子三思。

為了讓孩子學會合理消費,王毅在超市找了壹個導購彩頁,讓孩子圈出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他打了個比方,“比如餅和飯,飯是必須的,餅是可取的。”

圍繞節約的理念,王毅給孩子們講了“節約時間”和“節約愛”的概念,教他們制定活動計劃和學習計劃,在反復訓練的過程中學會自我管理。

圖書館裏的阿福通銀行逐漸普及,壹些孩子開始通過儲蓄來實現自己的小願望。給王毅印象最深的是六年級女生楊妮妮。連續幾個月,小姑娘都來銀行存錢,壹般都是壹元兩元的小額。7月的壹個悶熱的下午,小女孩突然來找王毅,說下學期要回老家上初中,要求把自己儲蓄本裏的錢全部拿出來捐給圖書館。

“阿虎童觀

書上壹個* * * 60塊錢,對於壹個小學生來說不是個小數目。王毅反復向她確認,全部捐了?父母知道嗎?小女孩不以為然地說,她存第壹筆錢的時候就想過,父母也沒幹涉她。她希望圖書館越來越大,這樣更多的孩子可以有書讀。

今年夏天,孩子們在圖書館外看到堆積如山的過時舊書,萌生了賣書籌款的想法。除了告訴孩子們如何應對城管和家長的質疑,王毅並沒有參與義賣過程,而是孩子們自己做決定,通過團隊來完成。12孩子被分成三組,有的組在義賣過程中摸索出壹套銷售技巧,薄利多銷,買壹送壹,搭配銷售。義賣持續了壹周,每天兩個小時,孩子們籌集了240元。

困難的操作

薄封面作業本改革時每個孩子的賬戶都有編號,但大多數孩子的存款只有壹兩元,最高不超過100元。在經常訪問的書籍上,少數孩子保持定期存款的習慣。管理員告訴記者,從書本上看,公辦小學的孩子的存款習慣明顯好於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的孩子,大部分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有關。但是,無論如何,這些有儲蓄本的孩子,還是會比沒有參加過銀行項目的孩子有更好的消費習慣。

但現實往往比理想更復雜。教育系統是壹個龐大的系統,改變是壹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在附近壹所農民工子弟學校學了壹個學期後,王毅的阿福通課程被學校“踢出去”。每次要上阿福童小朋友的課,小朋友都很興奮。這種興奮往往會持續到下壹節課,課堂紀律壹時難以維持。老師們對此不滿。不僅如此,阿福童孩子每周的課程也“耽誤”了不少常規課,學校也多次暗示王藝要想在學校開課,需要向學校提供壹些贊助。

對於這個項目取得的成績,王毅表示,他只是直觀地認為,上過課程的孩子比以前更自信、更樂觀了,很多沒上過課程的孩子也來圖書館設立了儲蓄本,項目也沒有評價環節。除了在阿福通的課程中接受了五天的培訓,他對阿福通概念的了解大多來自於網絡論壇中的板塊交流。雖然課程已經停了,但是有了口口相傳,阿福通銀行依然還留在圖書館裏,不時還有小朋友來存取款。

流動兒童是壹個非常不穩定的群體。翻開賬本的前幾頁,圖書管理員念叨著有幾個孩子幾個月沒來了,怕有的回老家讀書了。

麻煩不斷。從今年6月5438+10月開始,百特教育突然停止資助阿福童的課程。王毅的解釋是,由於阿付通項目在中國擴張太快,百特董事會希望移除部分項目場地,新世紀也在移除場地名單中。但是項目的專職人員已經招滿,王毅只能硬著頭皮繼續維護項目。

王勝對中止資助的解釋是,作為壹個草根NGO,新世紀圖書館的財務管理能力太差,不能按照約定按時開具發票和收據,給資助方的財務帶來很大麻煩。經過雙方的幾次溝通,百特決定繼續資助新世紀的項目運作,但資金比之前減少了壹半——只發了2500元的工資,改為直接發個人賬戶。

新世紀圖書館最早組建於2005年,最初隸屬於新世紀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學校圖書館。2006年,新世紀學校被拆除,圖書館被迫遷至朱芳村,從而變成了壹個公益性的社區圖書館。圖書館每年的預算支出約為13萬元,但2065.438+03年籌集的資金只有3萬元,這意味著不僅是王毅本人,還有另外兩名工作人員還被拖欠著壹個月2000元的工資。

但王毅表示,即使沒有補貼,他也會繼續經營阿福通的項目,維持下去的唯壹辦法就是拆東墻補西墻。10年6月6日,在已經被太陽曬成白色的圖書館招牌下,豎起了壹塊小黑板,上面寫著:“好消息,6月16-18日開業的阿福通銀行儲蓄所,本來可以只收三天的贈品。”

禮物是鉛筆和橡皮,孩子們壹個接壹個地湊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