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漢族分布區域廣闊,其傳統民居因地域不同而風格各異。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傳統民居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傳統房屋與華北地區基本相似,區別在於墻壁和屋頂,此處房屋壹般較厚,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陜北的漢族人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建房。洞穴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占用耕地。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傳統民居以木結構為主,講究檐重亭重,講究法的結構。由於中國南方的風俗習慣和自然條件不同,住宅建築的布局也有差異。比如丘陵地區建築依山而建,江浙水鄉講究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大而美,蘇州的亭臺樓閣小而美。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傳統民居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坐北朝南,註重室內采光;木梁承重,磚、石、土護墻;以大殿為中心,擅長雕梁畫棟,裝飾屋頂和飛檐。
漢族以農業為主,以小麥、玉米、大米為主食,輔以蔬菜、豆制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人,習慣把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線、年糕、湯圓、粽子、年糕等不同的食物;以小麥為主食的人們習慣用小麥粉做成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等。重視並擅長烹飪是漢族的壹大飲食特色。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通過長期的實踐,采用煎、烤、煎、蒸、烤、涼拌等烹飪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八大漢菜,即粵、閩、皖、魯、川、湘、浙、蘇,聞名中外。
據說漢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至少有4700多年的歷史。直到現在,中國的漢族同胞仍然有以茶代酒的習俗。漢族有各種各樣的制茶方法: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花茶,湖南的姜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省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風俗習慣
華夏民族——漢族先民的形成
漢族因建立了漢朝大帝國而得名。在先秦時期,它最初被稱為華夏,或華,或夏,是漢族的祖先。炎黃皇帝的傳說是中國的民族英雄,所以人們常說漢族是炎黃子孫或炎黃子孫。我們姑且畫壹個基本的輪廓,或者說勾畫壹張他的臉,關於漢族的祖先華夏民族的形成。
首先,從歷史文獻的描述和分析
我們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在此之前,壹般稱之為傳奇時代。它的計算單位不是十萬年或壹萬年,而是十萬年或十萬年。從猿到人的過程極其漫長,從猿到現代人已經有三四百萬年了。在人類童年時期,有很多原始群體,這些原始群體逐漸繁衍分裂,形成氏族和部落,通過部落聯盟進入國家。中國古代有許多氏族和部落,古稱“萬方”、“萬邦”或“萬國”。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於祖先起源的傳說。在通婚和結盟的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社會制度、經濟生活、文化歷史都打破了過去單壹型的局面,逐漸向復合型發展。祖先起源的歷史也把東西南北眾多氏族部落的英雄滾雪球般地變成了壹個體系,人為地制造了壹個繼承序列。世界各民族都有相似的現象,相似的傳奇時代。
當時沒有文字,原始人只能代代相傳,以保存歷史,總結經驗,鼓舞士氣。人類從壹開始就珍視自己的歷史,但由於條件和主觀認識的限制,難免有所增刪,摻雜了許多神話;此外,後人主觀傾向不同,史料來源不同;因此,文獻中記載的傳說時代的歷史往往錯綜復雜,神與人難分,時間不準,地域難定,人名、部落名、地名常混雜,事件、當事人、序列常混淆。但有些基礎材料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還是能找到壹個基本線索的。
相傳,華夏民族的歷史始於“黃三”、“五帝”,之後是“三代”——夏、商、周(周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華夏”作為國家名稱正式見於史籍。
誰是“黃三”和“五帝”?眾說紛紜。“黃三”要麽是伏羲、神農、燧人氏,要麽是伏羲、神農、女媧,要麽是伏羲、神農、祝融,要麽是伏羲、神農、黃帝,要麽是天地人黃三,要麽是天地人黃三。“五帝”也有類似的傳說,或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或黃帝、顓頊列文、帝嚳高辛、帝堯、帝舜,或、顓頊、高辛、唐、禹,或神農、黃帝、顓頊、帝坑、帝堯、帝舜。有壹種說法是六個人叫“五帝”,說明六個人都在五帝星座。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教授長期研究古代史,提出了傳說時代的歷史積澱說。確實是科學的意見,和我上面提出的滲透融合的觀點完全壹致。不是“黃三”和“五帝”是誰,但也許他們將是壹個永恒的謎,無法正確回答。在這裏,我們不妨提倡“模糊史學”:重要的問題在於實事求是。
古代有學者認為,當時的許多氏族部落中,有壹個熊“國君”少典,娶了壹個高的女兒,生了炎帝和黃帝,他們的後代發展成了華夏民族。雖然這個故事被很多學者研究過,指出裏面有很多問題,但是從傳說時代壹直流傳到文字記載。據《史記》、《國語》等史書記載,黃河中下遊的唐堯、虞舜、夏、商、周朝,即華夏民族的古史,都源於黃帝古史。以上只是描述了大概情況,當然不能完全否定,但也不能完全肯定,需要批判繼承,進壹步研究。
作為壹個民族,它總是處在運動、發展、變化、增殖、分裂的過程中,有時是同源,有時是異源。華夏國也不例外。根據上表,似乎華夏民族的夏商周三代同源異流;但是,作為三個不同的* * *同體,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基本活動領域,各自祖先的歷史傳說,各自的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各自的經濟水平也各不相同。即使三代同源,在壹兩千年的演變中,也難免發生量變和質變;用分層滲透融合的觀點來解釋上表可能更合適。
在三代及以前,華夏民族中明顯存在著許多民族部落或國家,所以在古代就有了“朱霞”或“朱華”壹詞,其中以夏、商、姬、姜的歷史記載最為豐富。還有壹個他們之間滲透融合的問題。漫長的婚姻、戰爭。聯盟、貿易等交流的過程既是矛盾統壹的過程,也是滲透融合的過程。他們的社會生活逐漸壹致,形成了壹個古老的民族——華夏族。“夏”這個名字顯然與夏朝的建立有關。古人解釋“夏”為“大國”,自稱美名。周人常自稱“夏”,歷史上有“周人尊夏”的記載。至於“華”這個名字,好像是從壹眼就能分辨出來的衣服上來的,和被子上的不壹樣。夏人穿著有飾物的華貴衣服,古人解釋“加冕時采用了張月華”也應該稱得上是個好名字。古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是以夏商周為核心的中華文化。
在其形成過程中,華夏族不僅與“朱霞”滲透融合,還與雜居和周邊的異族滲透融合。他們在文化、血緣、社會、經濟、政治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異族在古代壹般稱為夷、蠻、戎、狄,或統稱夷、。起初,他們與華夏明顯不同,正如戎人自己所說:“我的飲食、衣著與華夏不可同日而語,我的錢不合理,我的話不達標。”看來蠻夷和中國人在飲食、衣著、言語上是有差異的,這是不同民族* * *之間應有的現象。
東周時期,各民族統壹的進程愈演愈烈。當時人們提出“夷人不可亂中國”和“後人(按夷人)不可謀夏”,要“用夏改夷”。“野蠻(亂)夏”在當時是壹個嚴重的社會事件,而當時最有威望的政治家就是能夠“尊王抗洋”的人。當時壹方面有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區別,或者叫“宜顏夏防”;另壹方面,這種區分不是絕對的,而是靈活的。個人認為,三朝時期,不斷有四夷漢化;而中國人也不斷有四夷現象;至於整個氏族部落的滲透與融合,歷史上是斑斑點點的。所以古人總結為:“入則中國,出則中國”;“入義弟,便是義弟。”不管是誰的民族,只要接受中原中華文化,就是中國人;中原的中國人即使接受了思夷文化,也不是中國人,而是思夷人。
西周春秋時期,許多蠻族部落居住在周朝王姬、齊、秦、晉、楚等諸侯國的領土上。到了戰國時期,除了周邊地區,大部分都融入了華夏族。漢代學者明確提到這壹歷史現象:“唐瑜國邊,吳魏衣廢,越往九邑,越歷衣,今穿夏衣。”“古有戎,今有華(據中原整合);古代裸體的人,現在都穿夏裝了。”中國古代史,從民族史的角度來看,應該說是壹部多* * *同體相互滲透融合的歷史;雖然族群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但融合的主流始終貫穿中國古代史。
地理因素在人類社會歷史中經常發揮作用,所以華夏民族和中華文化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理的烙印。
先秦兩漢學者都認為夏商周的基本地域在黃河中遊。今天的河南省在古代被稱為中原或“中國”。他們常說:“三代生於河洛之間,古武高出於中嶽,四嶽不如自家。”三代以前的“黃三”“五帝”時期,傳說黃帝住在涿鹿,與蚩尤作戰,在阪本之地與顏地作戰。青陽落於河,昌邑落於水,顓頊生於水,黃帝為嵇水,顏地為江水,九州(據《九國》、《鬼方》、《葉迷》)、冀州、獨魯山(據按)等地都在黃河。
華夏民族是在三朝逐漸形成的,夏、商、周人“不常徘徊於城外”,尤其是早期,杜毅經常遷徙。然而,他們活動的中心區域仍然是清楚的。夏人基本上活動在豫西和山西南部,商人主要活動在豫冀魯界,周人主要活動在陜西和河南。三代皇帝直屬之地“不足千裏”,諸侯更是“小國寡民”。但由於他們的高度文明,三代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力量和影響相當廣大,可以說已經超越了今天的國界。黃河流域孕育的中國青銅文化雖然是中國北方的產物,但它確實滲透了中國南方許多氏族和部落的文化,從而散發出燦爛的光芒,成為當時東亞乃至世界壹流的、高度繁榮的文化中心。
南方廣大土地上的古代居民,與公社同體而居,宗族部落及其家族十分復雜。它們不同於中國北方的粟麥文化,是稻作文化。由於先秦時期缺乏歷史文獻,情況不明,所以暫時不涉及。中國北方的夷、滿、戎、狄與華夏有著諸多的交往,與華夏民族的形成和壯大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有待發現的歷史遺跡也很多,現概括如下。
夏朝初期建立了“* * *制度,中央政府和壹些外族之間經常爆發戰爭。並經常與其他彜族人合作、結盟,他們在中央政府有工作、有貢獻。夷夷、韓卓等氏族部落與夏人結盟,“夏人代夏政”取代夏王室,顯然不是壹般的關系。“洋夏之爭”是夏史上的壹件大事,歷時數百年。賴藝、盱眙、昌邑、白衣、鳳儀、黃儀、赤儀、宣儀等。與夏朝發生過戰爭,夏人與曹魏的戎族作戰,與夷族作戰。另壹方面,壹些外國人與夏王室保持著友好關系,如方毅進貢、做客、九毅進宮等。
商朝建立後,民族關系的文字和歷史痕跡逐漸出現,更加具體和準確。無論是通過和平友好的渠道,還是通過戰爭,各民族滲透融合的進程加快,其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夏朝。許多不穩定的* * *同構或封閉的* * *同構體變得日益穩定或開放,古代民族和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名稱出現在大量的歷史記載中,如羌、昆夷等。
“周歌尹明”全方位擴張,“肖邦周”實行以強服人政策,華夏民族的成長發展與西周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密切相關。西周時期,經常與周王室交往的異族有、或徐榮、、全榮、、大、條榮、本榮、江榮、百濟榮、?等等,有時候在戰爭狀態,有時候在和平狀態。西周末年以後,人口增加,土地被開辟,* * *主政減弱,諸侯越來越強,雜居的人民和周邊民族逐漸繁榮起來,蠻夷和戎狄也比以往擴張和活躍,留下了最多的歷史遺跡。正是在中國(中原)生生不息的歷史背景下,才出現了春秋時期尊王百余年的霸權政治局面。同時,很多居住在黃河中下遊的外族基本上融入了皇族和齊秦晉楚的中華文化。進入戰國以後,外族基本上只生活在華夏邊境地區。東周時期,史籍中常見的外部有山榮(無盡)、仙玉、北榮或榮州自己的榮、懷義、、、東山高洛、呂氏劉玉、賈氏和周啟儒、夷曲祝榮(大理、烏石、燕燕)、常棣(夷)。、群氓、、婁煩、鐘山、胡洵、東胡、並發、、翟、戎、鮮卑、匈奴等。至於江南的外族,他們還沒有登上中國政治歷史的舞臺,其宗族的復雜性在漢唐時期日益清晰。
與華夏和周邊民族共同生活的人之所以能以華夏為主體融入,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生產力比較低,文化不夠先進。他們中的壹部分人,要麽生活在恩格斯所說的“以掠奪為榮”的軍事民主階段,要麽生活在封閉的村落組織中,他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粗糙的農耕還是畜牧,都不穩定,經常遷徙。由於居住地不確定,他們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有不同的名字,而且大部分都沒有經過調查,或用通用名,或用自名,或用別稱,或用專名。在這種情況下,材料不足以準確確定歷史上數百個著名少數民族的部落。而黃河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在東周時期逐漸並入中國的史跡,應該說是完全符合歷史現實的,毋庸置疑的。融合的方式有婚姻、商業、聯盟、戰爭等。總之,滲透和融合是根據辯證規律和矛盾來進行的。
二,考古發展遺存的反映
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事業蓬勃發展,對中國古代人民及其文化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截至目前,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約三四百處。壹些重要的遺址已經被正式發掘出來。這些發現表明,中國是早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這有助於了解遙遠的直系祖先或其分支。
出土資料反映中國大體在人類起源範圍內。猿人大約存在於150萬年到200萬年前,壹直延續到1萬年到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經歷了從猿人、古人到新人類的全過程。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東北、西北、東南、西南、華北、中南等地區,有著豐富而富有特色的舊石器文化,有著勤勞智慧、能與自然抗爭的主人。比較著名的有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元謀猿人、藍田猿人、鄖縣猿人、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大理猿人、丁村猿人、猿人、馬等。大量的人類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中國古代居民物種形成以及中國和其他民族體質演變、變化和發展的非常珍貴和稀有的資料。大量舊石器文化遺址也是研究中華先民和其他民族先民社會生活、思想意識和文化演變的非常珍貴和難得的資料。中國的這些早期人類應該說是中國最早的主人。從高層次來說,他們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們的文化也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古老而輝煌的中華文明歷史悠久。
在陜西沙園和河南荊靈發現的基礎上,壹些考古學家對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如山西朔縣支峪、河南安陽小南海等)進行了對比研究。),並認為兩者之間有密切關系,提出黃河流域尤其是華北地區是細石工藝傳統的發源地,從而形成了中石器時代的文化。
後來興起的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有很多農業因素,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類型。它們滲透到東北、內蒙古和新疆,遠至東北亞和美洲西北部,南至華南和西南地區。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使用這些不健康文化類型的人之間的遷徙、通婚、收養、貿易、探險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現已發現的早期遺存有大地灣遺址、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等。關中及其周邊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包括老觀臺文化(或仰韶文化北首嶺型,或李嘉存文化)和仰韶文化半坡型。
黃河中遊仰韶文化遺址千余處,主要分布在陜西關中地區、河南大部分地區、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遠至甘肅與青海交界處、河套地區、河北北部、湖北西北部也有發現。
大量資料表明,仰韶文化延續了2000多年,從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在另壹個階段轉化為另壹種文化。
仰韶文化反映的社會生活,可能是不同文化類型的主人在發展水平上並不完全壹致,存在著不平衡,或者是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或者是從父系公社過渡到個體家庭,或者是進入了個體家庭。總的來說,社會經濟似乎屬於復合經濟形態,除了漁獵采集,還出現了畜牧業和農業。如果單純依靠上述任何壹種經濟手段,顯然無法維持村民全年的生計。
仰韶文化之後,黃河中遊地區發展起來的文化是龍山文化。
黃河中遊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安徽西北部。其年代約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壹期稱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後期分別以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陶寺類型命名。從社會經濟生活分析,這些龍山文化比仰韶文化更先進。父權制似乎已經確立,私有財產也已經出現和發展,出現了貧富分化的跡象。農村公社和家庭公社同時並存。
山東的壹些考古學家清理了山東古文化的序列;北新文化(公元前5700年-公元前4700年)→大汶口-龍山文化體系(約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1900年)→嶽氏文化(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600年)。這個序列只是壹個粗略的輪廓,其基本情況與黃河中遊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同步。
從出土器物的形制和花紋來看,結合文化內涵,黃河中下遊即東西方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或多或少有過交融和滲透。華夏先民的文化應該主要是由黃河流域東西兩側的居民創造的。
在黃河上遊、長江流域、東南沿海、西南地區和北方地區(包括華北、東北、內蒙古和新疆)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和不同的文化類型。他們的文化內涵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或自己的特色,都或多或少地滲透著周邊文化或中原文化。應該說,這許多不同的文化及其類型反映了中國古代有許多不同的氏族和部落,有許多不同的民族,它們直接和間接地構成了今天中國大約60個民族的祖先。
從考古文化分析,在新石器時代,無論是在中國北方的土地上,還是在中國南方的土地上,同體的人們所創造和使用的文化,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特點。黃河上遊的仰韶文化或龍山文化,其他地方的青蓮崗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以及馬家濱、河姆渡、良渚、屈家嶺、大溪、石霞、仙人洞、臧皮巖、紅山等新石器時代文化,在時間上是同步的。從文化內涵來看,很多發展層次都差不多;從經濟形態來看,大部分是復合經濟生活;農業中心不是單壹的,北方的小米和小麥的生命與南方的水稻平行進化。畜牧六畜很多,但是遊牧民族的出現確實比較晚,直到戰國時期才開始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文化之間雖有滲透與交融,但大多各有特色。總之,我們有理由說,中國的新石器文化是多元的,它不是由壹個單壹的中心傳播的。文化的交融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民族的交融,華夏先民同構的萌芽和形成,可以從這裏透露出壹些信息。
到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開始,夏商周三代貫穿其中,標誌著古代文明的偉大成就,如國家的形成,人物的出現,城市、宮殿和墓葬的建造,高度發達的青銅制造和冶煉業,以及鐵器、禮器、武器、玉器和商業貿易等。黃河中下遊中原地區處於周邊地區的最前沿,有史跡流傳到周邊民族,是以華夏為主體民族建立的。所以我們說,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族是當時各民族中最先進、文化最發達的民族。周代貴族之間的大民族主義在當時並沒有形成主流,但各民族的不平衡發展、滲透融合、取長補短、根據矛盾統壹的辯證法形成了三代歷史的主流。
華夏民族就是在這種歷史主流中形成的,從小到大,從分散到統壹,從不穩定到穩定,從低級到高級,從單壹到復雜。華夏民族和其他民族長期以來創造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各民族相互鬥爭,相互融合。族群之間的滲透與融合是民族關系的主流。隨著時代的演進,各民族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接觸越來越頻繁,相似和親近的地方越來越多,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心理條件越來越密不可分。另壹方面,與此同時,共存的民族仍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繼續發揚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