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偽時期,南京城滿目瘡痍,遍地廢墟,物資貧乏,人才雕零。因此,南京的建築行業是修繕與新建並重,建築工程規模較小,建築設計和施工標準有限。由於戰爭造成的嚴重破壞,南京特別市工務局督促和監督民用建築的修復,並負責修復政府破壞的建築,這壹工作貫穿了整個汪偽時期。
根據9月份1945的交接清單,南京特別市的建築許可證頒發日期為(1940-1945) toNo。1118,修理許可證頒發給No。1249,所以可以推斷這壹時期的修復作品。就專業人員而言,這壹時期活躍在南京的中國建築師只有6位,還有9位和幾家日本建築師和事務所。這種情況與戰前中外建築師的興盛大相徑庭。
汪偽時期,南京特別市的政治文化狀況除了經濟蕭條外,還受到日本勢力的控制。通過研究當時的建築設計和建造活動,可以觀察到中國政府與日本領事之間的權力鬥爭,以及中方對日方的微妙態度。日方曾要求南京特別市工務局對抗日紀念碑進行普查,並為中國政府人員,包括從事建築設計的工務局技術人員提供日語培訓。同時,他們支持曾在日本留學的中國人員,在南京成立了留日俱樂部。汪偽行政院雖然下令與日本人打交道要謙讓,但仍極力保護中國人的利益,限制日本人的權利範圍。例如,市政工務局雖然不能幹涉日本領事館批準日本人占用當地房屋,但卻通過不批準建築修繕工程來阻礙日本房屋的實際使用。即使市政工程局急需建築設計人才,也排除日本建築師在該局任職。
日仁街
日軍控制南京後,大肆侵占南京的建築。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城市裏最好的區域和建築劃出來給日本人使用,設立“日本人街”。至今還能找到壹些日式建築的痕跡。1938 65438+10月9日,第壹批華僑店鋪在南京市中心的“日本街”開業。日本街位於城市最繁華的地段,面積約220個鎮(壹個鎮約15畝)。壹開始主要是軍中小店,逐漸增加了各種生意。除了士兵和軍人家屬,這裏還居住著約300名日本人(包括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人和中國臺灣省國民)。
隨著日軍長期占領南京,日本僑民逐漸增多。據中國近代史學家荊統計,截至6月1941日,在南京的日籍居民有12816人,占南京市居民的2.06%,日企近1200家。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時,南京的日本華僑人數約為11000人。日本的壹些華僑也投資開辦了中小型工廠。比如,尼尚元這次第二次投資5萬元,在塘坊橋60號開設南京鐵廠;另壹方面,日本商人在漢中路設立黃明洋行,開辦機器廠。海外華人和日資企業的增加,必然帶來對房地產的需求。
類似的記錄比比皆是。整個汪偽時期,日本華僑可以直接向日本領事館申請占用南京的空置房屋或地塊,日本建築師直接提供建築改造或施工方案。中方只對項目進行了簡要的考察。在這些案例中,住房占了很大比重。如森川永雄在浪東街54號的建築平面圖,由有限公司設計部設計,有帶衣櫃的典型戶型:1944年3月7日,趙勘察日商大花園洋務洋行項目,由領事館許可,設計承包商為今村工務事務所;當天,他還探索了新建成的日式溫室和溫床,並計劃開放現實花園。中國政府如果能查到原業主或房東的名字,往往會說施工程序和產權出了問題,禁止施工活動。比如1943的維新路225號和北亭巷53號的日式商業建築改造,是由高橋工務部門設計的,但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批準,所以這兩處房產應該沒有實際建設。這可能被視為對日本控制的微弱抵抗。
五臺山神社
《讀賣新聞》1938中提到的南京神社,與南京現存的五臺山日本神社不謀而合。五臺山神社原是壹組帶有鳥居的近代日式建築,但在鳥居只剩下兩個殿堂。建築外墻全部為混凝土,屋架為木質。所用的材料和當時南京的建築差不多,細節都是涼風習習。其中壹個正殿的屋頂上有壹片菊花瓦,這是神社正殿的特色之壹。這座寺廟經常被用來供奉神靈。另壹個大殿應該是祭祀用的禮拜殿。兩個大廳周圍的路燈樣式與之相協調,應該是同時期的作品。
南京神社預算40萬日元,建造費用是同時期中華民國境內(不包括關東州、偽滿洲國、臺灣省)神社中最高的。2月1940,11,開展了壹次營報活動。南京五臺山神社其實包括兩個神社,壹個是南京護國神社,壹個是南京神社。前者成立於1942年5月2日,祭祀在戰鬥中犧牲的日本軍人和警察。後者成立於1942和10。它是獻給趙天神、明治神和中國之魂的,孩子的數量是3413。南京國防神社位於南京神社範圍內。神社的日常管理由神職人員負責,重要事務的處理需要當地日本領事館的許可。五臺山神社的建築師是日本人小池壹郎。
南京神社規格高,在中國的日本神社中獨樹壹幟。在中華民國境內(不包括關東州、滿洲國和臺灣省),先後修建了56座日本神社,其中青島臺東鎮神社最早修建於1915,南京神社最晚修建於1942+00。在這56個神社中,只有兩個神社,南京和九江,包含國家保護神社致力於軍事英雄。
日本建築師和建築事務所
受戰爭影響,這壹時期的南京很少有歐美建築師,只有汪偽時期的壹些日本建築師和建築事務所活躍在南京。根據現存的檔案,可以查閱日本建築師和建築事務所,如水野彩香集團南京分公司高市光壹郎、南星公司設計部、今村工務事務所、高橋工務事務所等。他們的客戶大多是日本軍方和特務機關、企業和日本僑民,委托的工程大多建在南京的日本街地區。這壹時期,中日兩國的工程建設和施工是各自獨立的體系。
這壹時期活躍在南京的日本建築事務所之壹是水冶集團南京分公司。從1939到1941 5月,水冶集團南京分公司不到兩年半的設計項目清單中,包含52個千元及以上項目,171項目,項目總金額1346985日元,大部分位於南京,其余位於南京。
經過幾年的業務擴展,該公司也希望參與中國的項目,所以它向汪偽政府工程局申請參加投標項目的許可。僅水冶集團南京分公司的工程數量就超過了當時南京政府專業人員和開業技術人員的工程數量。可想而知,日本人占據了當時南京的政治經濟主導權,有足夠的實力進行各種建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