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少留下“硬傷”
高考作文最怕因考題不清而留下“硬傷”,今年的鑒賞作文也不例外。認真審題,按照題目要求寫作,是保證不出問題,不出“重傷”的關鍵。從補充筆記提供的“樣題”來看,賞析作文題幹的要求非常明確。如果不按照他們做,可能會“傷痕累累”,給閱卷老師壹個扣分的把柄。
題幹中規定“寫壹篇300字左右的鑒賞短文”必須是“壹篇短文”,有標題有正文,有開頭有結尾,不能做問答,要寫成小短文;必須是“鑒賞”隨筆,是對作品的欣賞和分析,而不是引申,必須屬於文學批評,而不是評論和推薦;長度壹定要控制在“300字左右”,不能太多,不宜長篇大論。筆者認為,只要遵守題幹中明確提出的“規則”,不在這些基本要求上另辟蹊徑,不留“硬傷”,短文寫作的質量就能得到基本保證。
第二,“架子”更好。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文章雖然短,但結構壹定要完整。既然要求寫“壹篇文章”和“壹篇鑒賞短文”,而不是“壹段文字”和“壹篇鑒賞文”,那就要搭好架子,做好版面和文章策劃。
首先,要開個好頭。欣賞壹篇短文的開頭,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要寥寥數語,簡明扼要地呈現全文的基本思想,對內容做壹個“概括性的介紹”,最好能獨立成段,讓審稿人壹目了然。先提出提綱,再根據內容的特點或需要安排正文的結構。或者把“總提”的內容作為壹個整體,直接用實例分析;或者把“壹般提及”的內容分成幾個具體方面,逐壹分析。前者可以描述為“論元並置”結構,後者可以描述為“論元並置”結構。最後,要有壹個簡單的結尾來包裹全文:在總結內容的基礎上,可以用呼應來強調開頭,用情感來適當延伸,談啟發來指導寫作,等等。
第三,“切口”更小。
《補充筆記》第五題“題例”中,有三題賞析短文:1,鮑秋題材及表現分析;2.包秋藝術手法賞析:3.談包秋的構思技巧。可以看出,這三個題目都比較寬泛,都只提出了欣賞的方向,沒有提示具體的內容,顯然是從絕不限制考生思維的角度考慮的。文學鑒賞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智者能各抒己見,百花齊放。所以2005年湖南高考試卷中的鑒賞作文題目可能就是這樣壹個很寬的題目,不會把考生局限在某個角落。面對如此廣泛的話題,我該怎麽辦?寬題窄作,大題小作。題目是壹個寬泛的“面”,但寫作時壹定要抓住壹個具體的“點”;題目是大的方向,但是小的角度在寫的時候壹定要突出。比如《藝術手法鑒賞》涉及到表現、修辭、表現等多個方向;其中,“表現”包括敘事、描寫、議論、解釋、抒情等方面;另壹方面,“敘事”包含順序、人物、細節等幾個“點”。僅僅300字不能也不應該涵蓋壹切。寫作時,只能抓住其中壹個“點”,具體分析。只有把“嘴”開小壹點,才能說得清楚,討論得恰當。有老師建議學生擬兩個標題:題目註明自己的“口”,副標題采用試題中提供的題目。它的本質是把寬題縮小,把大題變小。我覺得有道理。
第四,多舉例子
寫文學評論自然離不開復述和摘抄。復述是指對作品的情節、結構、內容的大致介紹;摘抄指的是對原文片段和句子的引用,是支持觀點的“例子”。有了他們,論證才能有理有據,不會空洞無物,不著邊際。寫作時,壹旦提出基本觀點(包括從基本觀點中分化出來的論點),就要復述或摘抄,引用具體而充分的“事例”,加以說明和證實。即使是寫鑒賞短文,也要重復引用原文;並且不妨多做復述和引用,多舉些“例子”來更好地論證觀點,顯得有理有據,充實有力。當然,引用“例子”的前提壹定要準確恰當,否則,還是少用為好。這不是號召考生“無理取鬧,亡羊補牢。”無論復述還是摘抄,都要符合觀點的需要,對觀點的確立要有積極意義,不能把觀點材料割裂成油水,理由脫節。作為證據,復述和摘抄也必須科學、有重點;不能忽視自己觀點的需要,全面復述,大段引用。
五、升值到位。
有理有據,但也必須建立在交融的基礎上;欣賞和分析是欣賞短文最重要的事情。在引用“例子”之後,還要進行解釋、分析和評論,揭示其認知和審美價值,而不是簡單地重復、引用幾句,根據直觀感受貼上壹兩句簡單句,甚至機械地從其他地方照搬過來。用證據表示是寫討論文的大忌;添加想法和素材是寫鑒賞文章的大忌。寫作時,要有基本的思路,要有充分的素材。最重要的是根據思想的需要對材料進行分析和解剖,使材料起到佐證觀點的作用,使觀點得到材料的有力支持。所謂“鑒賞到位”,是指對材料進行具體分析,使其起到證明觀點的作用,從而彌合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差距。欣賞壹篇短文,只有有準確的復述和必要的摘錄,以及邏輯分析和論證,才能說是壹篇有說服力的好文章。
我們說“欣賞到位”而不是“欣賞準確”,還有壹個考慮是基於學生的欣賞水平。畢竟我是壹名中學生。我在藝術欣賞方面的經驗和技巧不多,多年來壹直被動接受別人的欣賞結論。我吃很多魚,但我很少下水抓魚。“準確的欣賞”可能要求太高了,能做出壹個“欣賞”來自圓其說也不錯。所以,筆者認為,寫短文和欣賞短文的時候,不要怕這個怕那個,顧慮很多。可以大膽的“欣賞”,大膽的表達自己的理解。壹千個人可能有壹千個哈姆雷特,文學鑒賞永遠不會有壹個標準答案!
湖南衡山縣嶽雲中學的劉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