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本管理上,很多企業壹味強調降低成本,沒有考慮產品的競爭力,沒有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沒有將成本管理與企業戰略相結合。這樣做的後果是,企業片面追求降低成本,往往會產生短期效果,但對企業的長期效果非常不利。其實真正懂做生意的人都知道,企業生存的關鍵是自己生產的產品能被市場接受。因此,企業在控制成本時必須考慮到產品的不斷創新,特別是要保證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決不能為了降低成本而片面忽視產品的品種和質量。更何況,為了單方面追求眼前利益,不能采取偷工減料、假冒偽劣或豆腐渣工程等歪門邪道來降低成本。否則,其結果不僅會損害消費者,還會使企業失去信譽,甚至破產。
其實說到成本管理,我們不得不考慮找到成本管理和企業戰略的最佳結合點。說到“戰略”,我們的戰略大師——波特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戰略分析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做企業。首先,我們應該分析企業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和市場份額,然後確定它應該采取的戰略,而不是盲目降低成本。不能以降低企業成本為最終目的,而要在充分考慮企業整體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完成我們的成本管理。比如差異化戰略,短期內成本會很大,但實際上這些新的差異化產品會擴大市場份額,獲得更高的性價比。因此,建立成本效益的理念對未來的效率提升是有益的。在這方面,我們不能不佩服日本人在成本管理方面的遠見卓識。日本企業為了保持較高的生產效率,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通常采用加速折舊和提前報廢的方法,不斷更新改造設備,寧願繳納設備提前報廢的稅款。然而,中國企業設備老化、陳舊是普遍現象,而壹些企業采取無提成或少折舊的方法降低成本,使得產品競爭力逐漸下降。成本基礎工作做得不夠,給企業成本計劃管理和成本決策帶來困難
成本計劃和成本決策的實施依賴於成本管理的許多基礎工作,如定額管理、成本原始記錄、材料和材料的計量、驗收管理制度等。如果這些基礎工作做得不夠,成本規劃和成本決策缺乏真實可靠的基礎數據,導致企業做出不當或錯誤的決策。壹般表現在:
1.定額管理和原始記錄不健全;
2.計量基礎工作不到位,水、電、汽“跑、冒、滴、漏”現象仍然十分嚴重;
3.生產資料浪費;
4.原材料和材料采購存在壹些質量和浪費問題;
5.只重視生產過程的成本管理,忽視供應和銷售過程的成本管理。比如物資采購“暗箱操作”現象嚴重,采購成本居高不下。
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很簡單。第壹,建立健全配額管理制度;第二,建立和完善原始記錄制度;三是企業要按照全面反映經濟活動、符合全面經濟核算要求的要求,制作不同內容的原始記錄;四、建立健全物資材料的計量、驗收和退貨制度。成本分析體系不完善,難以對決策做出有力支持。
受長期計劃經濟觀念的影響,企業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重視生產成本的管理,忽視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和研究,成本體系很不完善,主要表現為:
1.限於事後分析,無日常分析;
2.限於生產成本分析,沒有日常分析和預測分析;
3.限於經濟分析,無法進行深入的技術經濟分析;
4.限於對成本計劃執行情況的分析,沒有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這種成本管理的理念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環境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應樹立系統成本管理的理念,把企業成本管理視為壹項系統工程,強調整體和全局,對企業成本管理的對象、內容和方法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
壹方面,為了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成本管理不能再局限於產品的生產(制造)過程,而應將視野擴展到產品的市場需求分析、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分析和產品的設計;向後延伸到客戶的使用、維護和處置。按照全成本管理的要求,會涉及到信息源成本、技術成本、物流成本、生產成本、庫存成本、銷售成本、對客戶的維護成本、處置成本等成本類別。所有這些成本內容都要通過嚴格細致的科學手段進行管理,以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果在產品設計階段進行價值分析,是壹種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成本管理方法。
另壹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無形產品越來越商業化。相應地,成本管理的內涵也應該從物質產品成本擴展到無形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資本成本、服務成本、產權成本、環境成本等等。
再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重心已經從內部轉向外部,從生產管理轉向經營決策管理。研究和分析各種決策成本已成為企業成本管理的重要內容,如相關成本、差異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現金成本、替代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遞延成本、未來成本等。在企業成本管理中,重視和加強對這些管理決策成本類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避免決策失誤帶來的巨大損失,為保證企業做出最佳決策,獲得最佳經濟效益提供依據。企業不重視“隱性成本”,導致“隱性成本”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
中國企業成本管理的重點是表面分析,在壹些容易被抓到和看到的成本上,減少那些不容易被抓到和看到的成本,中國企業很少考慮。
我認為,按照市場經濟制度的設計目的,企業應該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微觀組織,而不僅僅是履行壹定社會職能的“單位”。因此,企業管理者必須高度重視和關註企業管理中的“隱性成本”,采取措施對那些可能產生“隱性成本”的環節進行綜合整治,排除壹些不必要的幹擾。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的責任除了拓展業務,還在於加強內部成本控制,尤其是那些隱藏在幕後不容易被我們發現的成本控制。因為它們是如此的普遍,在80%或90%的企業中都可以看到,存在於企業的每壹個角落,以至於我們不僅不去理會它們,反而認為它們是“合理的”,默認它們的存在狀態,借用著名哲學家的觀點稱之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英特爾前領導人格羅夫說過“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在我們企業的成本控制方面,特別是對於那些平常但隱性的成本浪費,我們必須堅決采取措施降低它。
隱藏在企業中的“隱性成本”是可怕的,對企業的影響是累積的,絕對致命的。它是壹種慢性毒藥,如果不采取措施減少它,後果將是非常可怕的。就像《狼圖騰》裏提到的那只壹直想逃命的羚羊,在水草豐富的地方絕對不能吃太多,只有經驗豐富、非常聰明的羚羊才能知道其中的秘密,因為它們知道狼就在身邊,抓住機會隨時做好攻擊的準備。對肥水植物的過度貪婪只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潛在危機。所以可以說,誰忽視了企業運營中的成本管理,尤其是“隱性成本”的控制,誰就永遠辦不成壹個優秀的企業!成本控制僅限於制造成本,沒有進行全過程的成本控制。
長期以來,成本控制壹直集中在生產階段,然而,80%的產品成本被鎖定在設計階段。
目前,中國企業的管理者已經逐漸認識到成本的重要性,也加強了企業的成本控制和成本規劃。然而,許多企業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成本行為,在成本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許多缺陷。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第壹,成本管理僅限於生產活動。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產是企業的基本任務,決策、供應和銷售由國家統籌管理,企業只能控制生產過程的成本。因此,傳統的成本管理只註重控制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費用,而忽略了生產前的研發成本、生產後的供應成本和營銷成本的控制。受此影響,大多數提到“成本”的管理者自然會想到生產,將成本管理局限於生產活動中的成本。價值鏈分析認為,企業是旨在最終滿足顧客需求的“壹系列活動”的集合,是由“壹系列活動”組成的“產出”。成本不僅與生產環節有關,還是壹個整體概念。成本管理應該是對投資、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售後服務進行全方位監控的過程;第二,對成本動因的誤解。中國的許多企業經常誤判成本動因。
傳統上,制造費用的分配是以產品的工作時間為基礎的,其中包含了壹個假設,即制造費用的發生也與產品的產量直接相關,成正比。生產準備、材料搬運等費用的發生與生產次數中非產品的產量(工時)直接相關,所以雖然小批量生產、工藝復雜的產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的單位機器工時幾乎相同,但前者的單位制造成本遠大於後者, 而現代產品中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產品的制造成本與生產數量不相關,或者至少不僅僅與生產數量直接相關,而是低估了高科技產品的成本,成本計算的錯誤導致生產決策的錯誤,這對於企業來說是致命的。
根據庫珀和卡普蘭的“成功驅動因素”理論,成本驅動因素可以分為五類:數量驅動因素、批量驅動因素、產品驅動因素、加工驅動因素和工廠驅動因素。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在分析各種成本動因的基礎上,探索和尋找新的成本控制方式。例如,根據——ActivityBasedCosting (ABC法)對成本動因的分析,企業成本可分為業務量動因驅動的短期可變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和工作量驅動因素驅動的長期可變成本(主要是各種間接成本)。
可以進壹步啟發企業成本管理的壹些新的思路和理念。例如:
1.把成本控制意識作為企業文化的壹部分。消除成本不能再降的錯誤觀念,對企業全體員工進行培訓教育,需要企業各級管理者和全體員工充分認識到企業降成本的潛力是無窮的,每個人都要對成本管控給予足夠的重視。
2.在企業內部形成員工的民主和自我管理意識。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積極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成果,努力在員工行為規範中引入壹種內在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根據西方心理學家A·馬斯洛提出的人的基本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可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內部約束和激勵機制的引入,是為了關註人的最高層次需求,即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種機制強調人性的自我激勵,不需要任何外界因素。通過獎懲改變企業常用的外部約束和激勵機制,實現自主管理,不僅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方法,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總之,在企業成本管理中,要樹立基於多元激勵理論的成本管理理念。這種基於成本動因分析的成本管理理念,往往能誘發企業成本管理的新思路和有效措施。成本考核沒有完全實施,難以有效提供企業效益。
成本考核未能首先到位,是因為壹些企業沒有管理好成本責任中心。在成本責任方面,大鍋飯,沒有形成責任預算、責任核算、責任分析的管理體系,與企業經濟責任制聯系不緊密。如果成本管理不能落實到具體的責任主體,考核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最明確的做法是:
1.建立科學合理的成本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由管理、會計、供應、銷售、生產、技術等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成本管理小組;各有關部門也要配備兼職人員,進行統計、考勤、質檢、保管、核算、分析等工作。要對造價管理人員進行經常性的專業培訓和知識更新再教育,提高造價管理專業知識,開辟降低成本的廣闊途徑;
2.完善成本管理的經濟責任制。壹是制定成本管理規章制度,如基礎管理和成本約束制度;二是明確各項成本的經濟責任,並將責任落實到部門或個人;三是實施獎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效益始終是企業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標,企業成本管理也應樹立成本效益觀念,實現從傳統的“節約、節約”觀念向現代效益觀念的轉變。特別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業管理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努力通過向市場提供盡可能高質量和功能完善的產品和服務,使企業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與企業管理的這壹基本要求相壹致,企業成本管理應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用壹種新的認識概念——成本效益觀來看待成本及其控制問題。企業的壹切成本管理活動都要以成本效益的理念為主導思想,從“投入”和“產出”的對比分析來看“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即力求付出盡可能少的成本,創造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為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