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以鋼琴抒情小品和聲樂作品為主(包括100多首抒情獨唱)。比如歌曲《來自祖國》(1894)用樸實的民謠曲調表達了對祖國真摯的感情,鋼琴曲《祖國之歌》(1868)用挪威古代民謠敘事曲的莊重風格歌頌了民族歷史的輝煌,詩人碧昂斯·松特把這首歌配上了《前進!這是《祖先戰鬥的召喚》這首詩,謳歌了祖先的功績,吶喊了爭取民族獨立的現實鬥爭。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故鄉在望》(1870)以及許多民族題材的作品中,都以鮮明的民族情感表達了維護民族尊嚴、爭取獨立的願望,適應了當時挪威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壹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在格裏格的創作主題中,最突出的是挪威北部壯麗英俊的自然風貌、鄉村的民間生活和童話中的荒誕意象。比如以民歌和舞曲為素材寫成的《挪威民間生活鋼琴曲速寫》(1871)和《挪威農民舞蹈》(1903),尤其是最能代表他創作特點的鋼琴抒情小品(***66首,分別出版10套)。在這些作品中,挪威的自然和民間生活,甚至神話世界,通過民間色調的藝術提煉和對景物的細致雕琢和抒情,被描繪成色彩瑰麗、風格質樸的音樂水彩畫。其中,生動再現了挪威民間節日和鄉村婚禮的歡樂場景,回蕩著典型的挪威民間舞曲《哈萊姆》和《春天》熱情活潑的旋律,藝術地模擬了西部峽灣民間小提琴手演奏的第五和弦聲音和山區牧民的牧歌,生動刻畫了民間童話中山妖、馮京、侏儒的奇幻形象。在民族風格的探索上(如民族音樂、調式的運用、民族色彩的和諧配置、民族舞蹈音樂特定的節奏和聲音形式等。),我們獲得了豐富的經驗。
在許多以個人精神生活為主題的抒情歌曲中,格裏格抒發了人生悲歡離合的情懷,歌頌了愛情、母愛和友誼,為“逝去的日子”寫下了哀歌,為“孤獨的流浪漢”唱出了同情的短歌。比如在《我愛妳》(1864)、《小屋》(1869)、《流浪藝人之歌》(1876)、《母親的悲哀》(1868)等這樣的浪漫抒情歌曲中。,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874 ~ 1875期間,格裏格為h .易蔔生的奇幻詩劇《比爾·金特》寫了兩首曲子。後來,他挑選了八首重新配器的曲子,編成了兩首管弦樂組曲,成為舉世聞名的歌曲。該劇原著采用挪威民間傳說,通過年輕農民比爾經歷的離奇冒險生活(如打敗山魔、掠奪財富、漫遊異國等。),它嘲弄了對權力和金錢的貪欲,謳歌了樸素自然的生活理想。格裏格還為該劇創作了壹系列富有詩意、色彩豐富的配樂。比如《晨景》的音樂就像壹股清涼的春意,在寧靜的田園氛圍中,襯托出太陽破雲而出的美麗晨景,振動出充滿活力的自然脈搏;山魔廳狂野逼人的音樂,給人壹種難以忘懷的怪誕印象。《奧塞之死》是比爾在病危母親床前的挽歌,有著睡前最後壹口氣、生命緩慢衰退等悲傷旋律。《索爾維格之歌》是所有音樂中的傑作,它以晶瑩剔透、雍容華貴的民歌風格刻畫了索爾維格溫順純潔的性格和靈魂。此外,壹些異國情調的音樂片段,如具有典型東方特色的《阿拉伯之舞》和《阿尼特拉之舞》等,優雅、輕快、激情四射,都因豐富多彩的配器音調而獨具特色。
具有突出藝術成就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有《A小調鋼琴協奏曲》(1868)、《弦樂二哀》(創傷與晚春,1881 _)《G大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65438+)。為紀念丹麥國劇創始人、戲劇家L.H.B .霍爾伯格,創作了《霍爾伯格康塔塔》和鋼琴組曲《霍爾伯格時代》(1884,改編成弦樂組曲);以民歌為題材寫的標題幻想小品《G小調鋼琴敘事》(1876)等。這些作品都體現了格裏格在鋼琴抒情小品中的思想趣味和清新風格。
在法國印象派關於新世界之聲的研討會上,許多音樂研究者指出了格裏格後期作品的意義。1926二月,莫裏斯。拉威爾在訪問奧斯陸時說:“我的法國作曲家班已經被他的音樂強烈吸引了。除了德彪西沒有哪個作曲家能像格裏格壹樣喚起我的* * *了。”貝拉·巴托克(Bella Bartok)是壹位試圖在民樂基礎上創新20世紀音樂形式的作曲家,他也感受到了格裏格鋼琴編曲的巨大影響。
愛德華。格裏格的目標是創造壹種民族音樂形式,充分表達挪威人民的個性。在這方面,他對其他作曲家是壹個很大的啟發。然而,他的作品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此。事實上,格裏格的音樂早已超越了國界,這充分說明他不僅僅是壹個民族作曲家。格列格
這首曲子具有格裏格音樂的所有魅力,比如充滿挪威民謠風格的純凈旋律,還有新穎的和弦和精妙的節奏。音樂素材新穎,充滿活力,充滿青春活力。作者本人是鋼琴大師,所以充分發揮了這種樂器的性能,形成了非常自由、豐富多彩的風格,在鋼琴技巧上接近李斯特。這首歌雖然在音樂形式上沿襲了傳統,但在很多細微的細節上有著各種新穎的想法,可以看出在第三樂章發展得相當自由。整首歌的基調屬於典型的浪漫主義性質,充滿了北歐郁郁蔥蔥、森林茂密的群山所孕育的美麗脫俗的“斯堪的納維亞情調”。
整首歌分為三個樂章:
第壹樂章有節制的快板,A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在導音鋼琴的開頭,主動完整地展示了呈現部分的輪廓(片段1)。接下來的主題純凈質樸,充滿北歐民間情調,充滿對未來的憧憬,是作者浪漫主義藝術風格(片段二)的完整體現,將格裏格音樂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二樂章柔板,降D大調,3/8拍,復合三部體。在第壹段中,壹個安靜沈思的主題由弦樂器用靜音的樂器輕柔地演奏。第二段由主音鋼琴演奏出優美的快組旋律,華彩段精細,第二段更加華麗,技巧性更強(第三段)。很快,音樂的節奏逐漸從急促消失到平靜。音樂不間斷地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在極其溫和的快板、A小調、2/4拍子和回旋曲奏鳴曲形式的基礎上加強了自由構思。主音鋼琴急切的速度像挪威民間舞曲(片段4)壹樣熱情奔放,構成了壹部博大壯闊的史詩。運動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格裏格受邀為易蔔生的詩劇《皮埃爾·根特》譜曲,完成於1874至1875之間。但從評分中選取的兩套房(各四段)直到1888和1891才編出來。這兩首組曲是作曲家格裏格的代表作。《佩爾·金特》這部戲劇雖然不是挪威著名作家、劇作家易蔔生的代表作,但在該作者的全部劇作中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易蔔生的詩劇《皮埃爾·金特》運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隱喻,創造了壹系列令人困惑的幻境和意象,分析了當時挪威上層社會的極端利己主義,觸及了當時世界上許多重要的政治事件。關於易蔔生的詩劇,格裏格曾在他的第二組曲的扉頁中這樣概括:“珀爾·金特是壹個病態地沈溺於幻想的角色,成了權力執念和傲慢的犧牲品。年輕的時候,他有很多粗魯魯莽的舉動,遭受了命運的許多捉弄。珀爾·根特離家出走,四處遊歷後,回來時老態龍鐘,在回家的路上翻船了,讓他和離家時壹樣窮。在這裏,他少年時代的愛人,多年來對他忠心耿耿的索爾維格迎接了他。他筋疲力盡,把臉貼在索爾維格的膝蓋上,終於找到了休息的地方。”雖然第二組曲《索爾維格之歌》的確是壹部傑作,但第壹組曲整體上更受歡迎。入選兩個組曲的八首樂曲只是按照音樂的要求進行編排,完全不受原劇情節的發展。
《珍珠黃金》第壹套分為四個部分:
(壹)“晨景”
原本是詩劇第四幕第五場的前奏。主人公漂洋過海,去美國販賣奴隸,去中國販賣偶像,壹時成為富商。這時,他來到了摩洛哥。壹天早上,在壹個山洞前,他用壹段獨白揭示了自己的內心活動。但這首曲子描繪的並不是炎熱的沙漠,而更像是北歐清晨寧靜清新的抒情畫卷。音樂具有田園詩的風格,由自由而細致發展的單壹田園主題構成(1號段,2號段)。
(2)《Oss之死》
當他的母親奧茲奄奄壹息時,珀爾·金特回來了。他為母親回憶童年的場景,用奇幻的故事陪伴母親赴天堂的盛宴。這是全劇非常感人的壹幕。格裏格的配樂莊嚴肅穆,堪稱悲歌或葬禮進行曲。
(3)《安妮特之舞》
從詩劇的第四幕第六場開始。在沙漠綠洲,在壹個阿拉伯酋長的帳篷裏,酋長的女兒Anitra正在跳舞,討好Pearl Gint。這首曲子描繪了這壹場景,但嚴格來說,它遠遠超出了它作為配樂的功能,因為它直接參與了戲劇的內容,成為詩(片段3)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4)《在妖宮》
原來是詩劇第二幕第六場的前奏。男主角在山裏調戲妖王的女兒,在妖王的威脅下嫁給了妖王。這壹幕點出了全劇的主題,即人與妖的區別,這才是最具想象力的第二幕(片段4)的真正核心。
珍珠金的第二套也分為四個部分:
(壹)《英格麗的哀歌》
這原本是第二幕前的插曲。在鄉下的壹次婚禮上,珍珠王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麗德,帶她到山上,玩夠了就拋棄了她,說自己真的很愛索爾維格。這首樂曲以英格麗德為主要形象,表現出壹種非常激動和無奈的情緒,堪稱壹首美妙的挪威哀歌。
格列格
②《阿拉伯舞曲》
(3)《還珠格格》
原本是第五幕的前奏。在第五幕中,男主角的形象已經是壹個頭發花白、胡須花白的老人。他衣衫襤褸地站在返回挪威的船上,看起來很冷。
(4)《索爾維格之歌》寫於1881,是作者創作的四首舞曲中的第二首。它原本是壹首四手聯彈的鋼琴曲,同年被改編成鋼琴獨奏和管弦樂,廣為流傳(片段1)。音樂采用“阿巴”三部曲,A大調,快板,2/4拍。主題A有跳躍的旋律音型,結合了平靜莊重的節奏,形成輕松安詳的氛圍。這個主題重復了壹遍後,突然加快了速度,用很強的聲音奏出了對比強烈的中間主題B。F小調的這個主題粗獷而充滿激情,使音樂形成了熱烈的高潮。雖然B段的音樂與A段形成鮮明對比,但主題素材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最後,音樂再現開頭(A段),在流暢輕松的氛圍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