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底,無錫市文化管理委員會委托我們進行“文淵廣場”項目保護方案的初步規劃和概念設計。這是壹個具有探索性和挑戰性的專項,為我們保護和利用城市遺產的工作提供了理想的實驗對象。
擬建的“文淵廣場”位於無錫市中心,處於壹個待拆除的傳統民居形式的居民區內,現有的幾處文物建築,主要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秦邦憲故居,需要就地保護。同時,無錫市文管委還決定將附近因地段改造無法就地保存的景福樓、牡丹書屋、老廣場書屋三處市級文物,以及文廟的薊門、明倫堂、龔雪、秦時控殿,搬遷至“文淵廣場”用地。這些都是老宅,保護級別不高,但是有無錫地方特色,所以都是典型的無錫地方建築。由於保護資金不足,且地段位置位於市中心,區位條件較好,主管部門認為有必要對該地段進行保護性開發,以發展“哺育式”保護,維持日後的正常運行。因此,雖然“文淵廣場”不大,但該地段有三種類型的建築:就地和易地保護的舊建築,以及壹些用於商業開發的新建築。整合布局後,這些建築將成為無錫最受歡迎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觀光場所之壹。
可以預見,如此復雜的保護利用工程,必然會引發壹系列的矛盾和沖突。
首先要面對的壹對矛盾是建築保護和商業開發之間不可避免的利益沖突。保護原則要求不折不扣地維護建築物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但市場遵循利益驅動的原則,絕不會以犧牲商業利潤為代價而損害保護原則,甚至為了經濟利益而侵犯受保護的對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如何解決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實現適度發展下的有效保護,成為壹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其實質是如何處理保護引起的經濟補償問題。對於開發商在保護方面的努力,壹般的補償方式是在保護地段的邊緣或外圍給予壹定的開發面積,在市政設施、容積率等指標上給予優惠。但這樣的開發是敏感而危險的,應該以不危及保護為原則,也就是說保護是根本,補償性開發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所以這樣的項目壹定要選擇有實力、有眼光、有品位的“儒商”來參與,不能讓他們落入對保護對象和地段的綜合價值缺乏判斷,只做純地產計算的商人手中。
其次,對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對於保護級別較低的文物建築,是遵循被動保護的規則,只接受少部分人參觀或空置,還是采取主動保護的方法,適度合理利用其內部空間,也是壹個兩難的選擇。壹般的保護規則包括:從個體到群體的所有構件都應得到完整的保護,保護歷史建築原有的特色、內涵和環境氛圍。這就要求盡量減少展示和保護措施對原有環境的影響,避免改變被保護建築及周邊的使用功能。但對於大量現實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風土建築來說,如果在保護和利用中嚴格執行這些規則,往往很難甚至無法操作,結果是那些不太引人註意的保護對象被冷落、荒蕪,以至於最終被破壞;如果過於強調以開發促保護,很容易陷入破壞性利用的市場陷阱。我們認為,對鄉土建築的保護不可能采取“壹刀切”的標準和規則,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保護的總原則下做壹些相輔相成的創造性工作。比如“文淵廣場”這種保護級別較低的鄉土建築,保護的主要目的是創造具有歷史記憶的城市空間,因此適度開發其內部次要功能不僅合理,而且可行。
最後,對於地段中新建的補償性部分,是采用傳統的建築形式,在相似中搞和諧,還是賦予其新的建築形象,強調新舊的對比和沖突,拉大與保護對象的時間距離,就更有爭議了。“文淵廣場”實驗是我們試圖做出的理解和回答。
二、基地及相關條件
“文淵廣場”擬建基地位於無錫市中心城區崇寧路北側,文淵路與新生路之間,擬在東西片區之間新開壹條南北向的圖書館路,總用地面積約1.4hm2,基地內建築多為非常破舊的民居建築,為傳統民居建築,也有大量解放後新建、增建的民居建築,建築質量壹般,保留價值不大。經過長期發展,基地周邊環境已少有傳統元素的痕跡,建築多為現代住宅和商業建築。其中,左側中山路崇寧路口有兩棟20層左右的高層建築,右側第壹人民醫院基地後面有壹棟20層左右的新高層建築。這些現代建築,尤其是高層建築,對基地內的保護建築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
“文淵廣場”用地內的建築按保護方式可分為原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在原地保護建築中,歷史名人秦邦憲故居是現存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典型的無錫民居。這裏原是當地名人秦卓如的家,建於清光緒末年,有20多間房。秦邦憲小時候因為家裏窮,就租了第三個住了六年,度過了童年。現在很多家庭都在用。由於內部結構和管道年久失修、嚴重老化,加上各家的自我完善,故居原貌殘缺不全。東側的秦淮河祠,是明代為紀念宋代婉約詩人、“蘇門四學士”之壹秦少遊而建。現存建築還有壹座門樓,後面還有兩座小屋,質量壹般,也是市級文物建築。東區現存的秦承誌堂是壹棟保存條件較好的普通民居建築,屬於文物控制建築,東面有兩棟民居建築有待保存。
在搬遷的建築中,景福樓、牡丹書店和老廣場書店原是秦的的壹部分,其余被摧毀。張青堂創建於清朝雍正四年(1726),後隸屬於秦家後裔秦定雲。張青堂的第五個和第六個入口,現在被稱為“京福樓”,原來位於前兩個入口的西院。景福樓轉盤樓是江南地區特有的建築形式,是無錫現存最早的轉盤樓,價值很高。夫子廟薊門、明倫堂和龔雪是巫溪縣最早的學校建築。它們是古代無錫唯壹的官學,位於縣學前街,創建於北宋。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年間改建,保存狀況尚好。然而,周圍環境的現狀並不樂觀,它們都被現代化的建築所占據,這比“文淵廣場”地段的條件要差得多。事實上,不可能在原地保存它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決定將其移至“文淵廣場”地區進行遷地保護。秦的對比廳,原秦保義堂住宅的壹部分,建造年代不詳。雖然是大宅的壹部分,但廳堂和廂房配以園林小品,體現了明清江南水鄉的民居特色。這些鄉土建築現在將在文淵廣場基地“避難”。
第三,保護性概念設計
1.保護性利用合理利用被保護對象是壹種明智的保護策略,這在文物保護領域早已得到公認。善用不僅有利於文物的日常維護,也有利於其社會效益。同樣的思路應該更適合數量大得多的未被納入文物保護範圍的民居建築。因此,鄉土建築的再利用不僅有利於其自身的保護,也可以作為對開發商的壹種補償。根據傳統的解決方案,如果我們只把它看作是壹個古物的“標本”,那將是壹廂情願的,顯然沒有吸引力,特別是對於這樣壹個在“文淵廣場”受到保護的對象。毫無疑問,利用鄉土建築進行保護是壹種必然的結果。
通過對“文淵廣場”現狀的分析,基本肯定了舊建築次級功能開發的可行性。秦邦憲故居仍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因此,無錫名人紀念館就是以它為核心建立起來的。與原址保護的秦承誌堂、秦淮海祠、景福樓、牡丹書屋、九方書屋、文廟薊門、明倫堂、龔雪、統制堂等。,它們被重新安置,* * *壹起組成無錫傳統風情和風情觀光廣場。對上述民居建築進行二級功能開發,並與新建建築相結合,舉辦傳統手工藝展覽、民間藝術展示,開設城市書畫畫廊、無錫風土人情茶館、地方中醫診所等。,使“文淵廣場”成為類似於上海豫園和南京夫子廟的公共休閑場所和旅遊景點。實現文物建築在適度利用下的積極保護,讓歷史地段煥發生機,進而提升無錫城市文化的發展水平和品位。
總的來說,鄉土建築的平面和空間都很簡單,沒有特定的功能特征和相應的形式特征,所以使用起來很靈活,可以有多種用途。項目建成開業後,可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調整,以獲得最佳的綜合效益。這意味著當工程完工後,鄉土建築的保護和利用才真正開始。明智的管理者應該謹慎而靈活地將建築保護與商業運作相結合,並融入當地的風俗。在保護當地建築的同時,基於此的壹些風俗活動也會得到壹定程度的延續,城市中被保護發展區域的潛在價值和文化品位會得到全面提升。這也可能會產生壹點“品牌”效應,長期來看會給受保護的開發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據記載,無錫舊時風俗活動豐富,廟會頻繁,有著名的“十廟”。廟會時,迎神祭典等儀式同時舉行,場面十分熱鬧。此外,農村還有各種有趣的習俗活動,如廟會、北塘香會、三月香會、貿易茶會等。這些習俗和活動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停止。如果我們能利用“文淵廣場”來復興這些習俗中有益的部分,比如我們可以采取北塘香會看燈籠的傳統來舉辦燈會,這顯然是有意義的。
2.空間整合如果兩類保護建築並列,其實類似於“集中保護”的做法。也就是說,沒有空間關系的建築在搬遷後會在小範圍內組織在壹起,包括將壹個文物建築單元搬遷到其他文物建築單元,或者將異地搬遷的單體建築按照當地建築的典型類型組合成新的建築或者城市民俗廣場。這樣的做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不恰當的,因為不僅原有的歷史和環境信息在搬遷過程中丟失,而且不同來源的文物之間不存在的時空關系也在重新整合的過程中被捏造出來。所以,從歷史環境的“真實性”來看,這確實是違背常識的。但對於那些連生存都無法保證的零散民居建築來說,卻是保護策略上較好的選擇,甚至是不得已情況下的必然選擇。整合後的單體建築是“實”的,但群體空間是“型”的,即帶有壹些地方特色的空間關系,其實有點類似於壹個精心制作的露天博物館,在這裏可以集中展示壹些地方風土和環境特色。
在“文淵廣場”的空間布局中,強調風土主題,老建築形成“核心”,而新建築只在東西兩翼布置成“外殼”。同時,搬遷建築在空間上與原有的兩類保護建築融為壹體,並盡可能考慮當地民居建築的群體布局特點。比如基地東部,由於原保護建築的位置和布局非常不規則,搬遷的保護建築在布局中與之穿插,經過空間整合,形成了壹個可自由伸縮、類似無錫典型傳統街巷的外部空間。又如,在西區,搬遷後的薊門、明倫堂、龔雪在空間上仍按原來的軸線關系組織。薊門原是文廟的大門,將其作為“文淵廣場”西側的正門,在形式和意義上都是恰當的。京福樓是老建築中最具觀賞性的,所以是東入口廣場的主景;牡丹書店、老廣場書店位於入口兩側,意為古“蜀”,可作為古籍書店。這樣,“文淵廣場”兩側的建築就有了壹個開放的廣場,形成了習俗場所的外部空間。
3.風格協調“文淵廣場”設計的另壹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處理新建築與舊建築的風格協調。由於基地內原有保存下來的建築與搬遷後的文廟、薊門、龔雪融為壹體,形成了新的整體關系,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建築達到了壹定的規模。只要控制好新建築的體量,就能保持老建築的主導地位和環境氛圍。因此,在壹定的控制下,東西兩側的新建築規劃采用與老建築“對立互補”的現代風格,在對比和沖突中拉開時間距離,達到二者的和諧,以體現老建築的特色,體現保護的目的。老建築是翻修基地裏的文物建築,新建築則借用了當代建築的壹些部分。這種虛擬的結合,意在詮釋“和而不同”的更新理念。在發生直接沖突的部分,以玻璃走廊作為過渡空間,使兩者既有分割又有聯系;由於玻璃走廊,兩棟建築在內部空間成為壹個整體,有利於舊建築的再利用,避免兩棟建築作為不相關的個體獨立存在。最後,廣場上的廣場、道路、綠地、小品都是結合歷史保護地段的性質進行設計的。比如硬地面鋪石材、傳統的方磚、小青磚;燈架和小雕塑都是新的和舊的,以體現歷史感和傳統氛圍,加強新老建築的和諧。
四。摘要
“文淵廣場”是壹個研究性很強的項目,對探索鄉土建築保護性利用的方法具有壹定的意義。尤其是對於那些在大規模改造中無法保留下來的零散的鄉土建築,包括帶有鄉土文物的建築,“文淵廣場”的實驗作為壹種初步嘗試,提出了壹種化解矛盾的策略和途徑:在盡可能為城市留下壹些歷史記憶,留下壹些文明進程的物證的同時,將保護性利用融入到城市生活的發展中。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