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替代教育抑制了兒童的個性

替代教育抑制了兒童的個性

三四歲的孩子在家攀巖;為了讓孩子懂得遵守“規矩”,不管孩子怎麽哭哭啼啼,也堅持讓孩子挨餓;永遠不要提醒孩子做作業,即使他們知道孩子第二天可能會被老師批評...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舉動,越來越多地出現在80後的父母身上。

有些家長認同這種做法,認為這是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也有教育專家表示,這是家長對孩子要求越來越高的功利化表現,這些另類的做法比較特殊,不適合所有家長照搬。

辣爸:阿廉攀巖裝備設計師

艾倫從事巖壁設計、巖壁設備研發和生產,同時也是壹名攀巖教練。艾倫家的攀巖墻有三米高,占地20多平方米。設計方案全部出自艾倫之手。

兒子的出生讓艾倫覺得這面墻很有用。“孩子的天性是爬行”,所以他重新設計了。“我降低了難度。巖石點是卡通形式的,我在上面放了壹些照片和玩具,以吸引我兒子的註意。”

現在快4歲的兒子幾乎每天都要爬很多次這堵墻。“他爬山的時候,我們給了他保護。對他來說,這種感覺就像走路壹樣。”有時候,兒子會沈迷於攀巖,但因為年紀小,艾倫不得不控制自己的運動量。“壹方面可以培養他的註意力,另壹方面也鍛煉他的協調能力。大概是因為我壹直在爬,小家夥的膽子比朋友親戚家的孩子大很多。"

辣媽:蔡能娜時尚編輯

“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都在蜜罐裏順利生活,沒有吃苦的機會。所以,要培養他們抵禦打擊和挫折的能力。”蔡能娜的觀點和她自己壹樣,年輕時尚。所以,在女兒還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蔡能娜就為她做了壹個選擇——學輪滑。“我小時候很好動。我以前學過滑冰。我覺得女生要有藝術氣質,但也要有運動細胞。”這個選擇完全是為了女兒而被迫的。“那時候她很不開心,很膽小,害怕摔倒。”蔡能娜就在她身邊,努力想擺脫自己的膽怯。“剛開始的時候,她每次摔倒都是坐在地上哭。我走過去,讓她摔倒,從那裏爬起來。”

後來練多了,她就不再把摔跤當回事了,也掌握了摔跤的技巧和如何讓自己少受傷。上了壹半的課程,女兒就愛上了輪滑。現在女兒上小學二年級了,蔡能娜說自己沒把功課放在心上,盡量滿足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愛好。“俗話說,希望她有健康的身心,這比什麽都重要。”

辣媽:奇奇馬公務員

八歲的琪琪能力很強,生活規律。每天早上起來,她先洗衣服,然後看壹會兒書,到時間了再自己走路去學校。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父母帶著去上學,但是琪琪從幼兒園班開始就壹直壹個人去上學。在家裏,琪琪經常做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她是同學眼中的小老師,班主任對她的評價是“比同齡孩子更懂事,更獨立”。

在鄰居和朋友眼裏,琪琪的媽媽對她很嚴格。琪琪每次犯錯,媽媽都會嚴厲批評,從不心軟。比如吃飯,規定必須在20分鐘內吃完,否則不能再吃了。有壹次,琪琪在規定的時間內吃不完飯,就趁媽媽不備,悄悄把飯倒掉了。結果到了晚上,琪琪餓了,找媽媽要東西吃。母親不僅不給她吃的,還嚴厲批評了她。後來不管她怎麽哭,她媽都不理他。這壹次餓死的經歷,讓琪琪吃完後再也不敢三心二意。再比如Kiki忘了帶作業本去學校,忘了在家做作業。她媽媽從來沒有提醒過她,而是“放任”她被老師批評。

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於是“酷媽辣爸”開始流傳。“酷媽辣爸”不代表不愛孩子。收起愛,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代表了壹種新的教育模式。各種生活影響著現代父母,改變著他們的觀念。因此,這種獨特的教育模式體現了時代特征,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當然,和所有其他教育方式壹樣,“酷媽辣爸”的社會評價也是褒貶不壹。

反對者說,“酷媽辣爸”的做法會讓孩子有被忽視的感覺,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贊成的人說,“酷媽辣爸”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讓他們更快適應這個社會。而對於其他家長來說,如何真正從“酷媽辣爸”身上學到什麽,辨別和選擇也需要智慧。

從小被寵愛的王小姐給出的答案是,她堅定地扮演著酷媽的角色:因為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她養成了依賴性強、優柔寡斷、動手能力差等性格缺陷,而且很難改變。正因為如此,王老師願意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酷媽的角色,絕不希望兒子再犯同樣的錯誤。

許多母親和王小姐壹樣,顛覆了“愛如潮湧”的典型傳統母性表達,追求即使愛也要深愛的信條。他們不會無條件的付出,也不會永遠保持柔情,而是常常教導孩子用無比的溫柔去面對殘酷的生活。

親歷者曾先生說,他看過壹部日本電影《狐貍的故事》,裏面有壹個場景讓他念念不忘:壹個雪夜,剛學會走路和覓食的小狐貍被父母趕出了山洞。小狐貍站在雪地裏痛苦地嘶叫著,壹次又壹次想回到洞裏,但每次都被卡在洞裏的老狐貍咬出來,為了鍛煉小狐貍自己謀生。而中國的父母不僅對孩子承擔了無限的責任,還為孩子做了無止境的本分。曾老師認為,這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贊同曾老師的家長認為,讓孩子樹立自立意識很重要。尤其是父母對孩子偏心,不僅吃喝,還出錢幫孩子結婚,把孩子撫養到父母不能動。這其實對孩子是有害的。

資深早教專家劉霞表示,雖然壹些“酷媽辣爸”的例子只是特例,但也反映了壹個普遍現象,就是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早,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父母過於急於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反而容易給孩子增加壓力。3歲的孩子應該著重發展語言能力,而獨立能力要到4-5歲才能形成。現在很多家長采取壹些另類的極端方式來提前促進孩子的獨立能力。“從孩子的身心發展來看,這是不符合法律的。壹旦孩子做不到,很容易造成孩子沒有自信。”

此外,有教育專家認為,替代教育的正確性很難評價,關鍵還是看個體差異。對於這種另類的教育,或許確實能有效彌補孩子某些方面的不足,但孩子畢竟是個體。如果機械地照搬別人的教育方法,會壓抑孩子個性的發展。特別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要給他們營造壹個健康快樂的成長氛圍。

除了壹些殘酷的另類教育方式,還有很多“溫和”的方式供家長選擇,也可以幫助孩子學習獨立、社交、勇敢、堅定、負責。

養寵物可以培養孩子照顧另壹種生物的責任感。照顧狗、貓等。可以讓孩子知道什麽是責任感。

比如,當家裏的狗每天下午三點出現在門口,等待小主人歸來的時候,孩子就不難明白什麽是忠誠,這遠比給他上幾堂道德課好得多。而且,小狗還會繼續給小主人示範這個道理。再比如,孩子有時會抓住小貓的尾巴虐待小貓,但事後小貓還是不管不顧地和主人玩。父母可以通過這件事教會孩子什麽是寬容,同時告訴他在處理別人的錯誤時要學會寬容。

點評:當然,如果父母工作忙,沒時間養寵物,可以讓孩子和鄰居壹起遛狗,或者讓孩子在假期給學校的豚鼠做個窩。

父母常常鼓勵孩子誌存高遠,奮發向上,但面對他的失敗,往往會受到責備,不知所措。

其實孩子失敗的時候,也是最需要親情的時候。比如孩子在比賽中輸了,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盡快離開現場,帶他去壹個只有妳們兩個人的地方,這樣才不會讓他在很多小夥伴面前失態尷尬。

點評:同情心能讓壹個孩子感到被理解。等他冷靜下來了,妳就可以和他進行深度對話了。這個時候,他不需要大道理,也不需要空泛的建議。不妨對他說:“下次再輸,妳可以對著天喊。”這樣切實可行的建議,對孩子的身心幫助遠遠大於那些空洞的說教。

很多家長認為,夫妻在家裏的親密行為應該避開孩子,否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好的影響。專家認為,父母之間的愛有利於孩子的情感教育。

如果晚上想在家裏客廳跳壹會兒舞,可以在孩子面前跳,因為讓他們看到妳的輕歌曼舞,擁抱甚至親吻,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孩子經常會接觸到壹些不恰當的性信息和表達愛意的方式。父母有義務讓他們看到健康的愛情是什麽樣的。

點評:對於孩子來說,習慣了父母的親密行為,會讓他們和身邊朋友的關系更加融洽,尤其是對他們以後和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