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中產階級的孩子最辛苦?

為什麽中產階級的孩子最辛苦?

小理解理論

吳軍博士說,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我們都看到中產階級的孩子最難熬。

這背後是中產階級家長對子女階層躍升的渴望:如果妳處於社會底層,想要上升到中產階級,妳只需要學習技能教育。如果是中級,需要全面掌握技能教育、博雅教育、通識教育。

上升通道註定艱難,下降通道永遠為妳敞開。

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不怕任何艱難困苦。只要能讓孩子考上好學校,考上清華北大的名牌大學,花大價錢買學區房,每周跨市到幾個優秀班,“冒著生命危險”陪伴,他們什麽都願意做!

然而,父母和孩子的壓力越重,結果往往與想象的情況相差甚遠。

很多家長無奈而痛苦地抱怨:“為什麽我在孩子教育上花了這麽多錢和時間,還是得不到我想要的結果?”不是說付出總會有回報嗎?"

有人會說,“用學區來篩選學生是不公平的。最後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學區房,上得了好學校!”我無法從焦慮和抱怨的漩渦中自拔!

吳軍博士有壹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

如果壹個人在20歲的時候相信絕對公平,說明他是壹個多愁善感的人;但是,如果壹個人到了40歲還相信絕對公平,那就有點傻了。世界是不可能絕對公平的,因為壹旦出現絕對公平,世界就會停止進步。這個社會只有存在公平、不公平、多樣性、變量,才會向前發展。教育也是如此。

這篇文章指出:

教育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個人都得到最好的資源,沒有絕對的公平。

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裏,急於壹步登天,誤傷自己。

往上走的過程註定是艱辛的,往下走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

人天生就有不同的基因、智力和能力。不要用孩子的缺點去拼別人的優點。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

在中國,進入清華北大可能會得到最好的教育。

先來看今年清華大學招生的壹個數據:招生人數3500人。除去自主招生,55%的學生按考試成績錄取,招生人數約為1925,而全國考生報名人數為940萬,五萬分之壹。

中國的高考是壹件很公平的事情,但是很多人覺得絕對公平。可能嗎?

雖然中國的整體教育水平在不斷上升,但教育資源永遠是壹個金字塔,頂尖的永遠很難進。這並不意味著隨著社會的發展,我的孩子就能進入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在美國,斯坦福和哈佛的年錄取率在最近三四年屢創新低,這意味著每個人都越來越難擠進這個“最好的教育”。

不僅是高等教育,幼兒園也是如此。

比如麻省理工校園裏有個幼兒園,可能只能容納50個孩子,但是麻省理工教授的孩子還是進不去。為什麽不辦壹個1000孩子的幼兒園?原因很簡單:優質教育資源有限。

在谷歌的幼兒園,90%員工的孩子都進不去。誰能進去?不代表對公司有很大貢獻的員工就壹定能進去。

在這樣有限的位置下,有的孩子能進,有的孩子進不去。妳覺得公平嗎?這不公平。但這就是現實。

優質教育資源如此有限,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

跳級的欲望

導致對孩子期望過高。

絕對公平,我明白。然後我會盡我所能為我的孩子畫出最好的資源。我要送孩子去中國最好的中小學,我要去清華北大,上壹所常春藤盟校。"

面對這樣壹個問題,我想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兩件事——

第壹:知道妳現在在哪裏。

第二:明確自己要去哪裏。

吳軍博士曾經收到壹位讀者的留言:“我來自壹個小地方,考上了北京的壹所大學,但是畢業的時候根本找不到工作。整個人都感覺不好。有些人為價值而戰,有些人為價值而戰。為什麽這個社會這麽不公平?”

其實並不是只有他壹個人有這樣的想法。吳軍博士這樣回答:

第壹,妳從縣城進大學已經是很成功的壹步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妳要對自己滿意,不要對自己太苛刻。第二,妳有自己的資源。妳好好學習,努力學習,願意吃苦。這是妳的資源。但是長得漂亮也是壹種資源,爸爸的能力也是壹種資源。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資源。第三,不要只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些富二代可能比妳還努力。從社會階層來說,如果我們把社會階層分成100層,妳從第八十層上升到第六十層是有好處的。升到第五層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別指望升到第五層。第五層的人力資源比妳不知道的多得多。他可能只努力百分之二十,這比妳100%的努力能做的還要多。這就是現實。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對教育和自己有壹個客觀的期待,這樣更好。

很大程度上,最終決定妳最終是否成功的不是考試成績。如果妳指望因為我考得好就說社會以後壹定要給我點什麽,那可能就錯了。

教育確實能改變妳的命運,但不要指望每個人都成為斯蒂芬森(火車之父)。從下到上,妳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和目標。教育是壹種方式。

不同的階層

需要不同層次的教育

由於基礎不同,目標不同,要進行的教育也不同。根據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需要的教育也是不壹樣的。

如果妳處於社會底層,上升到中產階級最重要的是學習技能教育。對於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博雅教育是沒用的。

這就是為什麽藍翔技校的畢業生比許多白領掙得多——因為他們掌握了基本技能。

所以首先妳要知道妳在哪裏:如果妳在這樣壹個社會階層,妳要接受的第壹步是技能教育,需要妳有技能才能安身立命,然後再談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

在第二版的《大學之路》中,吳博士特別增加了美國公立教育壹章,主要是技能教育。在美國,私立名校的教育是為更高層次的升學做準備,但公立教育壹般是技能教育。

為什麽中產階級的孩子

最難的

很多中產抱怨我家孩子好辛苦,平時要上課,要補課,要學美術,體育。

但是,妳知道,妳的目標是什麽?進入精英。那對不起,妳只要努力就好了。

首先,技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孩子以後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其次,所有妳認為上流社會應該具備的技能,都需要給孩子補充,孩子不能不努力。

在美國也是如此,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比中國的孩子更努力。

比如壹個孩子進了學校的學科隊,訓練時間是壹周20個小時,有誌願者壹周八個小時。同時,該學科也有很多課程。

想想孩子不吃苦也是可以的。在班裏往上走很難很難,往下走卻很容易很容易。

家長選擇不是不可以,但恐怕很少有家長會做出如此“輕松”的選擇。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努力到達正確的地方

每個孩子的基因和特長都不壹樣。學奧數,全民學奧數?機器人普及的時候都學機器人?當科學家萬裏挑壹,這麽多孩子搞奧數,搞機器人,也沒多大意義。

說實話,奧數可能適合那些數學天賦高,智商在前5%或者10%的孩子。

但問題是,中國大部分家長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智商不如別人,所以全民辦奧運會是浪費時間。

有的孩子就是不用努力學奧數,有的孩子藝術天賦很高但科目無效,有的孩子可能體育很強。如果我們堅持讓壹個對數學不感興趣又沒有天賦的孩子去學奧數,讓壹個擅長學科學習卻沒有音樂的孩子天天苦練鋼琴,那麽我們的收獲自然是事倍功半。

我們應該做的是去觀察,去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給予支持,而不是去學習別人學的東西,更不是看著別的孩子的優點去彌補自己孩子的缺點,努力去彌補!

所以,如果人們能夠正確認識教育,對自己和孩子有壹個客觀的預期,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很多,對教育的焦慮也會減少很多。

我覺得如果有起跑線的話,孩子的第壹起跑線不是孩子的智力,而是父母的格局。

為什麽美國的基礎教育相對“差”

但是它支持著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

美國的基礎教育還是和我們喜歡的方式不壹樣,主要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很多時候,並不提倡有壹個標準答案。

數學成績方面,美國的平均分可能比中國低,但深入學習基礎知識的是前5%的學生,他們也接受以批判性思維為核心的基礎教育。這個基礎教育的方向決定了他能培養出會提出問題,會解決問題,有創造能力的人才。

而中國的學生學者往往不會提問,沒有創新能力。

很多大學教授都有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如果妳讓他提出壹個問題,從此開始壹門學科,這個能力還是需要提高的。

這也是我們面臨的壹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寫在最後

和吳軍博士聊過之後,感覺透明了很多但是有點沈重。也許這就是教育的兩個特點:它給人希望,但同時也會有點困難。

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尤其是教育。

但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在外面尋找答案,而是在裏面認識自己和孩子;不是急於知道怎麽做,而是想明白為什麽?

如果人們能夠正確認識教育,對自己和孩子有壹個客觀的期望,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很多,對教育的焦慮也會減少很多。

來源:常春藤爸爸(Ivy League Dad)

結束

流行分析

社保真相為什麽三四線城市房價賭博總是輸?在農村很難娶到妻子。不要做硬底。分期付款是職場上的壹個坑。80後年輕人不理財。騙人家的郵幣卡是血淋淋的,現金貸款。當妳年輕的時候,妳應該多賺錢。婚後買房,如何防止被套牢?

精選財務管理

結構性存款,可轉債,國債,逆回購股票,貨幣基金,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指數基金,芝麻分,900分,如何負債,借錢,花錢,微信和支付寶裏的錢怎麽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