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蒙克
私舒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德治”思想,主張“王道”、“仁政”,並以此遊說齊、梁、魯、鄒、宋、滕等國的諸侯。民為重,國為次,君為光。蒙克所說的“王”是“仁德”。蒙克認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抗拒。”。也就是說,沒有人可以用“仁政”來阻止世界的統壹。他認為要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要以“仁”待民。他還提出要重視人民。他說,“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但同時,他又強調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不可改變的地位。他說:“努力的人治理別人,努力的人治理別人;待人者吃人,待人者吃人,天下之義也。”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就是要從時代特征出發,對孔子思想進行新的闡釋,在基本遵循孔子論述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精神品格,從而發展孔子創立的理論,使儒家思想永葆生機。他在孔子對詩的現實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意逆誌”的理論,對孔子基於“仁義”的人格美及其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釋,從而發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從人作為生命主體和人存在的意義來看,孔子“仁”論的思想內涵得到了強化,使之成為壹種具有生存價值的理想信念。因此,盡管他的理論與孔子的思想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但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內在聯系,客觀上豐富、發展和深化了孔子的理論見解。蒙克的人性論是其“仁政”理論和教育理論的基礎。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人天生就有“善”,即有向善的傾向。這些“善終”是與生俱來的,是內心固有的。所以也叫“良心”。後天的教育很重要。蒙克認為,雖然人性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但有必要通過教育來加強道德修養,並努力擴大和發展這些“善端”。他主張人只要不斷探索內在的“善”,就會通過對人性的理解而達成對命運的理解。蒙克最強調的是內在的道德修養。但他也不否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他認為後天的環境可以改變先天的本性,後天的壞習慣可以讓人失去善良。蒙克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更有效。他說:“好的治理不如好的教育。善政而民畏之,善教而民愛之,善政而民富,善教而民心。”為了贏得民心,他提出要註意培養壹個“神通廣大”的君子或君子。他說:“教人倫,父子親,君臣義,夫婦異,老少有序,朋友有信。”蒙克提出的君子,真正的君子,是指能實踐“仁政”、“王道”,能“仁義生活”,能“富貴不能淫,屈不能屈”的人。
孟子學說的要點
壹、心性論1。性善四端——道德價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論主要發揮了孔子仁學觀的作用。孔子所說的“仁”缺乏理論基礎,還沒有解釋“道德價值的根源”。因此,孔子要建立壹種“道德價值根源的自覺意識”,認為善是人的基本意識,表現為惻隱之心、廉恥之心、逆來順受之心、是非之心。“四端”表明道德價值意識是與生俱來的。這可以補充孔子“仁”論的不足。2.義利之辨——道德價值的論證孟子認為,“四端”是自覺心靈所固有的,屬於人的“本質”,即人的所謂“性”。人性必然不同於動物,而這種“不同於動物”就是“善終”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好,是因為被私欲蒙蔽了雙眼。因此,人們應該放棄私利,以實現社會正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3.養氣成德孟子指出,要靠修身養性,發揮善心,才能把心中存在的“四端”充分展開,孟子稱之為“竭”。“盡己所能”的修養,培養的是高尚的精神,使人成為“有錢有勢,但不能動,不能彎”的“君子”,再用“心念”控制自己的情緒,就能成就德性。4.道德天道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世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準是“天”,“天”表現在人身上,就是“性”。人如果有足夠的修養,就能知天,達到“天人合壹”。二、政治理論1。民本論孟子指出“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並以政府要保護人民的利益,君要照顧人民為前提。所以,天命在人心,而不在君主。苦君無道,民可推翻之。但如果君主有目的,人民就應該堅守崗位。2.前法王孟子主張仁政,他必須效法前王(禹、唐、文、吳、、)治理政治,才能在天下實行仁政。3.仁政與王道孟子主張必須先實行仁政,然後才能實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忍之心”是“忍人之策”,仁政是統壹天下的必要條件。仁政的具體表現是王道,使家為民、民樂,要實行王道,“尊賢使能”。4.德治觀孔子的“仁”是壹種自覺的道德;孟子的“仁”既有教育的功能。君主要修德,德是實行仁政的條件,所以主張“有德者治”。5.反對霸權主義孟子主張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對以武服人的霸權主義,目的是減輕民生之痛,緩和社會矛盾。所以孟子提倡“王道政治”,反對欺軟怕硬為民服務。6.恢復雷區制度孟子認為,理想的經濟制度就是雷區制度。“田制”是指土地歸國家所有,國家把農田批給民眾耕種,但民眾也要幫忙耕種農田作為稅收。所以農民有了“不變的生產”(不變的、固定的耕地),國家就會穩定。三、教育主張——貫徹孟子“育天下英才”的思想,提倡人格道德教育。他說:“我們應該嚴格遵守孝道。”。而且孟子認為修身是讀書的基本點,但他也認為人的善是無法從外部培養的(教育只能起到影響的作用),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思考來實現。在修身養性的方法上,提倡自由發展,因勢利導。此外,孟子還非常重視學習環境。只有把學生放在良好的環境中,給他們自發的教育,他們才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孟子提出“內聖”說,指出人性本善,只要每個人都展開善,壓抑物欲,反省自己。這種內省的方法成為後世儒家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在這方面都繼承了孟子的學說。孟子在形成“道統”的概念時,把堯、舜、禹、禹、文王、、周公、孔子都看作是儒家的道統。從此,道統觀念和儒家思想成為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民本思想的影響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是以民心為本位的。這壹革命理論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原始理念。但這壹理論缺乏現代民主精神,卻成為傳統治理體系中抑制君主專制的理性源泉。孟子“為民生產”的思想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孟子》文章的特點
《孟子》這篇文章給人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口才。這個特點是:第壹,抓住對方心理,有說服力,引導對方不自覺地掉入自己設下的陷阱,讓對方信服;二是氣勢充沛,是非分明。壹旦對方中了圈套,就會囂張跋扈,步步緊逼,不給對方爭辯的機會。第二個特點是善於用典型事例、比喻、寓言進行推理。
關於孟子的生卒年,有兩種說法。首先,人們認為孟子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死於周赧王十壹年(公元前304年)。第二,孟子生於周列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年表
壹歲:公元前390年,周安十二年,孟子出生於鄒馬鞍山西麓傅村。根據《孟子》的碑文記載,是“魯公孟孫之嗣”,遷居鄒。公元前389年秋,孟子壹歲。二歲:公元前388年,周安十四年,孟子在鄒。三歲:公元前387年,周安十五年,孟子在鄒。四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鄒。那壹年他失去了父親,被母親教動了三次,切斷了機器(根據兇女傳)。事實上,搬遷和停運可能不會在壹年內發生。五歲:公元前385年,周安十七年,孟子在鄒。六歲:公元前384年,周安國王十八年。楚與吳開始為相。孟子在鄒。七歲:公元前383年,周安國王十九年。魯穆公死了,子李芬站了* * *。孟子在鄒。八歲:公元前382年,周安二十年,孟子在鄒。九歲:公元前381,周安王二十壹年。楚宗室殺吳起。孟子在鄒。十歲: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鄒。十壹歲:公元前379年,周安二十三年,齊康公死。趙把遷到吳。孟子在鄒。十二歲:公元前378年,周安二十四年,孟子在鄒。十三歲:公元前377年,周安二十五年,孟子在鄒。十四歲:公元前376年,周安國王二十六年。韓滅正。所有的責備和殺死他們的國王。孟子在鄒。十五歲:公元前375年,周列王元年。韓是賊。齊天武殺了齊王,成了桓公。月氏地區將會大亂,什麽都沒有了。孟子在鄒。十六歲:公元前374年,周王第二年,孟子在鄒。十七歲:公元前373年,周列王第三年,孟子在鄒。十八:公元前372年,周列王第四年,孟子在鄒。十九歲:公元前371,周列王五年,死了。簡言是壹枚公共棋子。閆涵殺了韓哀侯。魏伐楚,取魯陽。孟子在鄒。二十歲:公元前370年,周列王六年。韓、趙將移至屯留。趙,韓伐魏,魏伐趙,敗平陽。孟子在鄒。二十壹歲:公元前369年,周列王第七年。齊伐魏,降觀,王誤投高麗。魏在馬嶺打敗朝鮮。孟子在鄒。二十二歲:公元前368年,周先旺元年。孟子到山東求學,受子思教育。二十三歲:公元前367年,周先王後兩年。趙涵分為兩個星期。孟子在山東。二十四歲:公元前366年,周先旺三歲。魏打敗了朝鮮。孟子在山東。二十五歲:公元前365年,周先旺四歲。四月甲寅,魏遷都大梁。田殺了他的母親。孟子在山東。二十六歲:公元前364年,周先旺五歲。魏公子和趙壹樣遲鈍。孟子回到鄒建立子思書院,培養的是天下英才。二十七歲:公元前363年,周先王後六年。魏伐趙,趁人而肥。嶽斯區和狄斯殺了他們的國王。孟子在鄒。二十八歲:公元前362年,周先旺七歲。魏在北方打敗了趙、韓的聯軍,活捉了樂左,活捉了皮金。趙成厚和韓昭侯將參加聚會。孟子在鄒。二十九歲:公元前361,周先旺八年。商鞅入秦。宋嶽出生於這壹年。魏入福田河。人有空就來來往往。孟子在鄒。三十歲:公元前360年,周先旺九歲。龔輝是東周時期的傑出人物。孟子在鄒。三十壹歲:公元前359年,周先旺十歲。漢魏分晉,遷晉軍為端氏。商鞅變法。孟子在鄒。三十二歲:公元前358年,周憲國王十壹年。魏與韓侯結盟烏沙歸漢,商鞅判龔自謙、龔。孟子在鄒。三十三歲:公元前357年,周先旺十二年。魯、宋、魏、共治魏,梁為王。商鞅是左書的長子。孟子在鄒。三十四歲:公元前356年,周先旺十三年。魯侯去魏國,魏國為秦築池。韓在南部修建了長城。趙輝鹽城侯鈺安義。孟子在鄒。三十五歲:公元前355年,周憲國王十四年。沈不海桑韓。死的越多,死的越少。秦孝公和魏惠王將在杜平會師,入侵宋朝。孟子在鄒。三十六歲:公元前354年,周先旺十五歲。齊在貴陽打敗了魏。韓侯魏超。秦敗魏,斬七千,取梁少。孟子在鄒。三十七歲:公元前353年,周憲國王十六年。趙在桂林大敗魏(齊用孫臏圍魏救趙)。魏以漢之分,在湘陵擊敗諸侯,宋國大壹統。齊使楚精舍,魏謀成功。孟子在鄒。三十八歲:公元前352年,周先旺十七歲。商鞅被秦大良(相當於丞相、將軍)征討魏國,安邑投降秦國。孟子在鄒。三十九歲:公元前351,周先旺十八年。秦遷都鹹陽。商鞅攻魏,谷陽滅秦。魏回趙邯鄲,在漳水結盟。孟子在鄒。四十歲:公元前350年,周憲國王十九年。商鞅棄礦田,設縣。孟子在鄒。四十壹歲:公元前349年,周先王二十年,孟子在鄒。四十二歲:公元前348年,周先旺二十壹年。就像秦壹樣。秦朝“起初被賦予”。孟子在鄒。四十三歲:公元前347年,二十二年,孟子因招文學說客,先從鄒到麒麟子。四十四歲:公元前346年,周憲二十三年,孟子在齊國與張狂交朋友。四十五歲:公元前345年,周憲二十四年,孟子在齊國。四十六歲:公元前344年,周先旺二十五歲。卻說召諸侯到豐澤朝,秦之子引本部兵來會。秦孝公將成為首都的附庸。孟子被戚跡手下的淳坤嘲笑,他們就“禮”展開了壹場爭論。四十七歲:公元前343年,周先旺二十六年。齊天姬在馬陵用孫臏的計策打敗魏軍,龐涓自殺,太子沈被俘。孟子在齊國得不到重用,被齊人恥笑。孟子用“我無官守”“我無辭責”來解釋自己。四十八歲:公元前342年,周先旺二十七年。商鞅攻魏,奪子壘,敗魏軍,孟子在齊。四十九歲:公元前341,周憲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齊。五十歲:公元前340年,周先旺二十九年。(齊)丕遷薛。魏是壹條大溝,走在田裏的水裏。孟子在齊。五十壹歲:公元前339年,周先旺三十歲。據《史記》記載,莊子和楚威王同時被聘為相,莊子辭職。趙亮見了商鞅,威脅商鞅下臺。孟子在齊。五十二歲:公元前338年,周先旺三十壹年。宋刻入卒,弟。秦孝公死了,車厘子商鞅在鹹陽,他的老師石角逃到蜀。孟子在齊。五十三歲:公元前337年,周先旺三十二年。漢申布海死了。秦仍用商鞅變法,楚、趙、漢、蜀。孟子在齊。五十四歲:公元前336年,周憲三十三年,孟子在齊國。五十五歲:公元前335年,周先旺三十四年。秦甘茂帶著韓逸陽。因為和孟子壹起旅行,他被用作將軍,打敗了秦國。魏惠王以回民政策與會師徐州,汪卉改元。孟子在齊。五十六歲:公元前334年,周憲王三十五年,楚國滅亡。孟子在齊。五十七歲:公元前333年,周先旺三十六年。蘇秦聯合六國,與洹水、姬雪結盟。孟子在齊。五十八歲:公元前332年,周憲三十七年,孟子在齊國。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先旺三十八年。秦國打敗了魏國,活捉了它的將軍龍嘉,斬首八萬。孟子在齊國不被重視,嘆了口氣。六十歲:公元前330年,周先旺三十九年。魏仙溪位於秦境內。孟子在齊。六十壹歲:公元前329年,周先王四十年後,孟子在齊國。六十二歲:公元前328年,周憲四十壹年,孟子在齊國。六十三歲:公元前327年,周先王四十二年。韓舉在齊國打仗,死在桑丘。死了,孟子葬在魯。孟子初訪齊國後期,尊其為客,故葬其母為大夫。六十四歲:公元前326年,周先旺四十三年。五月,魏韓暉出兵烏沙。十月,漢宣朝魏。孟子哀於魯。六十五歲:公元前325年,周先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稱王。五月,燕王為王,漢宣王為王。孟子哀於魯。六十六歲:公元前324年,周先旺四十五年。楚在湘陵打敗魏。孟子在魯哀三年後回到齊國。六十七歲:公元前323年,周先旺四十六年。昭陽為楚所滅。騰丁公死了。這時,夏姬·龔雪謝絕了。孟子見魏王在齊國無法實現自己的“仁政”理念,又聽說宋王要稱王,就離開了齊國。
背後的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壹,但他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並不是很高。自中唐韓愈撰寫《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壹繼承儒家道統的人物以來,出現了壹場孟子的“升級運動”,孟子及其著作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孟子第壹次被納入科舉考試。元豐六年(1083),孟子第壹次被正式封為“鄒國公”,次年被批準享受孔廟。後來孟子被提升為儒家經典。南宋朱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實際地位甚至高於五經。從元朝到順元年(1330),孟子被封為“亞聖公”,後來又被稱為“亞聖公”,地位僅次於孔子。明代朱元璋編《孟子節》,刪去了《孟子》中的章句,如“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賊之人謂之夫,未聞殺君子”。
歷朝歷代,追封丟命
王朝時代,皇帝冊封宋元豐六年(1083)。從元朝的宋神宗到順元年(1330),元文宗的龔升都走了國。
孟子家族
歷代亞洲聖賢:四十五代孫,五十四代司梁,五十五代孫孟可仁,五十六代孫孟希文,五十七代孟,字士桓。五十八代孫趙,孟淵弟弟孟衡之子,字賢文,孟公榜,孟淵之子,字五十九代孫孟彥普,字朝,隆慶元年攻六十代孫孟承光,萬歷二十九年攻六十代孫孟弘宇,天啟三年攻六十二代孫孟文宇。崇禎二年,63代孫萌真人、64代孫萌、65代孫萌硯臺、66代孫萌、67代孫萌、68代孫萌、69代孫萌、70代孫萌、72代孫孟、73代孫孟清堂、74代孫孟範集出生於1908。他繼承自1943“拜亞聖之官”。1949去了臺灣省。七十五代孫聯誼會
人性本善論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孟子曾說:“所以說每個人都有壹顆不忍人之心。如今,第壹眼看到聽話的兒子會下井,無不心生憐憫;如果沒做成父母的事,應該會受到鄉上朋友的表揚。不討厭自己的聲音,自然會。”每個人也有承受別人的心。如果壹個孩子即將掉井,他救人不是因為友情、名譽等利益,而是因為他內心“善”的本質自然流露。孟子認為“善”的本質分為悲、恥、逆、是非,即“四端”。“端”是起點的意思,孟子認為,只要努力拓展四端,即道德實踐,就可以達到德性。但是,既然“善”早已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還是有人作惡。孟子認為,人之所以不好,是因為被私欲蒙蔽了雙眼。孟子認為人應該放棄私利,保存仁義。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民為重,國為次,君為光。”意思是人民第壹,國家第二,君主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該首先照顧人民,政治家應該保護人民的權利。孟子同意,君無道,民有權推翻政權。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命人刪節《孟子》中的相關內容。仁與王孟子主張君要仁政,繼承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人之心”,有“不忍人之策”。君主只要宣揚自己的仁政,所謂“幼有所幼,老有所老”就是仁政,從顧家到愛民。實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實行“王道”,使人民富裕,人民幸福,即“保民為王”,人民自然擁護君主,國家自然富強穩定。民為重,國為次,君為光。孟子說:“民為重,代表國家的土地神次之,君為光。所以,做得民心的天子,做得天子寵愛的君王,做得君王寵愛的大夫。國君害土地谷之神,國將變國君。祭品豐富,祭祀幹凈,祭祀按時舉行,但仍受旱澇之苦,故改土谷神。”孟子的基調是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體現了孟子對人性本善的堅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許多方面與孔子非常相似,尤其是孟子堅持君主應該主要通過道德規範而不是武力來統治。但與孔子相比,孟子堪稱“貴人”。“天通過人的眼睛看,通過人的耳朵聽”(2)這是他最著名的論斷之壹。孟子強調,壹個國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民,而不是統治者。統治者的職責是造福人民,尤其是他應該為人民提供道德指導和適宜的生活條件。他主張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貿易;低稅收和保護自然資源;* * *享受財富而不是弱肉強食。政府應該為老弱病殘提供福利。孟子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上天賦予的。如果壹個君主無視人民的幸福,他將失去上天賦予的主權,應該被趕下臺。因為這句話的結尾是對開頭的有效否定,所以孟子其實早在約翰·洛克就提出了人民有權利對不公正的統治者產生反抗。這是壹個被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想法。但總的來說,孟子提倡的那些思想,被統治者比統治者更歡迎。所以孟子的建議沒有被當時的統治者采納。似乎沒什麽好大驚小怪的。然而,在這壹時期,他的觀點在中國的儒家學者和公眾中越來越受歡迎。孟子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11世紀和12世紀理學興起。他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