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築介紹——海會寺
海會寺簡介:
海會寺又名龍泉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東北15公裏大橋村西,是陽城縣主要寺廟之壹。該寺始建於唐代,原名國裕園。唐昭宗甘寧元年(894年),賜名“龍泉寺”。後來歷代重修加建,規模宏大,在明清時期享有盛名。
山西古建築介紹——海會寺
海會寺的建築歷史:
該寺始建於隋朝,到唐代已頗具規模。唐昭宗李葉先贈“龍泉寺”,後宋太宗趙光義“赦免海會寺”。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時期。
景區內有壹座建於梁龍二年(公元922年)的佛塔。如來佛,建於嘉靖和隆慶年間(1565-1568)。有大雄寶殿,重建於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此外,還有鐘鼓樓、四大天王殿、藥師殿、毗盧閣殿、十大天王殿、臥佛殿、觀音殿和武文聖殿。寺內現存的古建築反映了唐宋至明清時期不同的建築風格,尤其是被古建築專家譽為“國寶”的琉璃懸閣寶塔,是我國亭閣式寶塔的典範。這座塔有50多米高,有13層八角樓。第十層,外花壹圈琉璃懸亭。遊客可以登上塔頂,從欄桿向外眺望太行美景。寺內著名景觀有“海輝龍北”、“流水”、“龍仙瀑布”等。
寺內還有壹座海會別院,是明代吏部尚書張讀書講學的地方。明清時期,這裏有壹位大學者,三位大臣,數十位學者,數百位舉人,是當時羊城輝煌的書院。
寺內有近百塊五代至清代的碑刻,其中不乏名家詩詞和手抄石刻。寺內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海會寺不僅是壹座著名的古剎,也是壹座書院和壹處風景名勝。曾專門向國內外遊客推薦過這些項目。海會寺景區位於華北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陽城電廠所在地北流鎮,北距故宮1公裏。是唐宋帝王賜的千年古剎。1965被確定為山西省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對外開放,是太行山著名寺廟。景區分為寺廟區、雙塔區、古典園林區,有九曲龍泉、滴水觀音、大雄寶殿、藥師殿、白兔題經等48個景點。
寺廟依山傍水,池塘串串,綠水潺潺。它集佛教文化、書院文化、森林園林文化於壹爐,風景秀麗獨特,總占地面積34800平方米,原名果谷園。據陽城縣誌記載,初唐時海會寺就有僧人,最晚建於隋朝。現存碑碣中有壹段關於寺院所創大白兔題經的神話傳說,但沒有確切的創始年代記載。確切的日期是甘寧元年(894年)十月二十五日,唐昭宗“用龍泉寺的金額發了壹封信”。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三月初三,宋太宗再次授予“海會寺名額”。因此,海會寺,又稱龍泉寺,自唐昭宗賜名以來,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
山西古建築介紹——海會寺
海會寺布局:
海會寺又名龍泉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東北15公裏大橋村西,是陽城縣主要寺廟之壹。
海會寺景區是壹座千年古剎,有唐宋皇帝賜的兩個名額。整個景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九彎龍泉,綠水潺潺;高聳的雙子塔氣勢磅礴;寺宇佛閣,古建築群;池塘、湖泊、瀑布都是風景。歷來是顧澤地區觀光、休閑、避暑、誦經拜佛、讀書講學的勝地。
山西古建築介紹——海會寺
海會寺的建築結構:
該寺始建於唐代,原名國裕園。唐昭宗甘寧元年(894年),賜名“龍泉寺”。後來歷代重修加建,規模宏大,在明清時期享有盛名。解放前後損毀嚴重,現存遺跡多為明清。雙塔是現存的主要建築,由宋代的磚塔和明代的佛塔組成。明代佛塔,八角十三層,高約40米。下面三層是八角形的城垛,第十層是平的。
塔上置八根檐柱,成為空中樓閣,這層樓主要使用彩色玻璃構件。塔的每壹層都仿照宋塔設置佛龕,局部使用彩色玻璃。2006年5月25日,海會寺作為壹座明至清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會寺景區是唐宋時期皇帝賜予的千年古剎。整個景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九彎龍泉,綠水潺潺;高聳的雙子塔氣勢磅礴;寺宇佛閣,古建築群;池塘、沼澤、湖泊、瀑布,處處都是風景。歷來是顧澤地區觀光、休閑、避暑、念經拜佛、讀書講學的勝地。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