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鸞非常聰明。“三四歲時,我聽寫了《唐詩壹萬首》《花間》《草堂》這幾個字,都變成了吟誦,最後壹卷壹個字也沒留下。”十幾歲的時候,我就能寫詩了,那是壹句很精彩的句子。十四歲,我會下棋;十六歲,擅長彈鋼琴,聽力清晰。他還擅長繪畫,模仿風景和寫花蝶,這些都有魅力,他的書法也很漂亮。晚清著名女詞人陳廷焯這樣評價她:“女詞人前有李易安,後有徐湘平。明末勝朱,可為李、許。”幾乎把她的文學成就和李清照打成平手。現在人們把她列為中國古代十大才女之壹。
她很漂亮,在十二歲的時候,她就像壹塊玉壹樣好。她的母親沈壹秀對她的評價是:“卷發、眉頰、紅唇白牙、迷人的鼻子、明亮的眼睛和可口的食物,沒有騷態,沒有粉氣。”與梅花相比,梅花太瘦;不如海棠和絕海棠清晰。”她的父親葉邵稱她為尤蘭達的絕世人物。她並不以自己的美貌為榮,說:“女人的美貌有什麽價值?為什麽壹個父親要把它加到她的孩子身上?"
她心胸寬廣,厭倦繁華,愛煙霞,懂禪。不喜奢華,視金錢如糞土,別無所求。每天,王紫荊的《洛神賦》或懷素的草書,無論寒暑,靜靜坐在北窗下,壹爐香相對終日,琴書為伴。
葉小鸞去世時,年僅17歲,離他結婚只有五天了。俗話說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故人遇他鄉。新婚之夜,成為第壹次。誰能想到,正是“洞房花燭夜”的臨近,葉小鸞對婚姻莫名的恐懼,仿佛有壹雙大手緊緊環住了她纖細的脖子,以至於香消玉殞,魂飛魄散。
壹個二八十歲的女生怎麽會莫名其妙的怕結婚?究其原因,主要是她身邊親戚的婚姻不幸的影響。首當其沖的是姐姐葉的愛情悲劇。
葉從小就才華橫溢,有著少女般的浪漫,生活多姿多彩。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事實上,她的悲劇人生從她出生開始就壹直伴隨著她。葉的父親叫葉。葉出生後,父親怕他早夭,就把他寄養在壹個姓袁的家庭。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本意是不忘袁的恩情。葉和是袁氏的青梅竹馬,又是同門的讀書人。為了結婚,在葉剛滿壹歲的時候,兩家人約好了,葉的悲劇人生開始了。結婚七年後,葉感到郁郁寡歡,郁郁寡歡,於是成了壹個消極的隱士,產生了皈依佛門的念頭。
另壹個對葉小鸞有很大影響的人是她的養母張芊芊,實際上是她的姑姑。母親沈壹秀想起表姐張芊芊的孩子都早逝(可能是近親結婚的緣故),家裏又窮,就把葉小鸞送給張芊芊和沈子正撫養。
張芊芊和沈子正非常愛這個養女,悉心教導她。而葉小鸞很聰明,所以才三四歲,就能流利地背誦《唐詩萬首》等詩詞,壹字不漏。在十歲的時候,死了,於是被帶回葉家生活。
張芊芊對葉小鸞的諄諄教誨為蕭鸞的輝煌貢獻良多,但她的辛酸和悲傷也像丁香壹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葉小鸞。可能是孩子的早逝,也可能是丈夫經常外出獨居在空蕩蕩的閨房裏的孤獨寂寞,讓張芊芊情緒低落,黯然神傷。和他壹起生活了十年的葉小鸞有壹段難忘的經歷。
然後就是父母和二姐葉小婉的婚事。雖然他們的婚姻都很好很幸福,但是他們生活貧困,整天過著艱苦的生活。據說葉家有八個兒子,五個女兒,葉袁紹整天四處漂泊謀生。他老婆沈壹秀要養婆婆,要養13個孩子,整天擔心吃不上壹頓飯,想著下壹頓飯。當初還有嫁妝可以賣掉貼補家用。後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葉小鸞有壹根敏感而纖細的神經,這使她對婚姻充滿恐懼。
讓我們來看看葉小鸞的五言詩《九天》,了解她生前的心路歷程和最後壹絲生命欲望。
九日
?暴風雨的重陽節,爬上樓梯。
?院落與院落爭寒,綠籬滿驚喜。
?壹瓶來自淩濤的葡萄酒,會讓人難以擺脫千古的煩惱。
?滿雲影,當* * *雁聲流。
這首詩和《獨坐秋暮憶兩姐妹》壹起,是蕭鸞的傑作。寫於崇禎五年重陽節(1632)。寫這首詩時,蕭鸞的家人正在幸福地籌劃她的婚姻,她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適的跡象。9月15日,婆家給我送來了嫁妝。那天晚上,蕭鸞突然病倒了,壹直持續到10月11日早上,最後在儀式前五天離開了人世。
8月底9月初左右,大姐萬專程回家看望姐姐。九月初五家人告別婉婉的時候,約定九月二十日再聚,壹起送蕭鸞結婚。重陽節在兩個時期的中間。重陽節本來是壹個節日,但是蕭鸞閨閣最親密的朋友兩姐妹,卻遠在婆家,無法與她相聚。與此同時,婚期壹天天臨近。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在歡樂地忙碌著,沒有人註意到蕭鸞情緒的變化,也沒有人感受到她內心的緊張、焦慮和恐懼。她不得不把婚前的所有感受都寫進這首詩裏。
葉小鸞死後,她的姐姐葉宛宛非常悲傷,70天後去世,年僅23歲。二姐葉曉婉除了悲痛之外,還寫了壹部話劇《鴛鴦夢》來表達對她的懷念,她成為了中國第壹位女戲劇家。
葉的家庭過了幾年幸福的日子。從前,沈壹秀和他的三個女兒過著非常舒適的生活,雖然他們很窮。但從1632開始,三姐蕭鸞、大姐萬萬、二哥石卓、外婆、母親、八哥、五哥相繼離世,葉小婉更是哀慟不斷,尤其是大姐、三姐、母親的離世,對她的打擊太大了。葉燮後來回憶說:“余伯忠的三姐壹家從小主張和平,二姐壹家早亡,二姐最終失去了右手,經常為母親和哥哥們哭泣,每天都不傷心,所以對自己的死很擔心。”小萬是三姐妹中壽命最長的,所以從《妳去哪兒》開始她就吃了不少苦。到了後期,她的詩越來越傷感。大姐婉婉的悲傷源於婚姻的不幸,悲傷主要來源於哭死。京東苑故居是悼念死者的作品。
?臨江景賢東原故居
在古老的花園夢裏,我在空中徘徊。雨是幹燥的,綠色的,長滿了苔蘚。落花驚鳥,飛禽翻身。
發現春回已是黃昏,枝頭滿是青梅。光的瞬間是最難過的。浮雲隨水,余輝在荒臺。
東園是小灣娘家午後夢廳的後花園,是他們曾經壹起玩耍、唱歌的樂園。東園之於葉姐妹,猶如大觀園之於金陵十二釵,百草園之於魯迅。自從骨肉分離,親人去世,特別是明清兩代更替之後,這個青春的天堂變成了荒涼的失樂園。
1645年,清兵南下江南,葉帶著三個兒子避亂,永遠離開了家園。不久,兩個兒子誤食毒菌而死,袁紹死於1648。同年,葉曉婉的丈夫因病去世。這次世態變化後,小萬意外回到家鄉,她的感受可想而知。從文字中可以推斷出,她在老花園裏徘徊了很久,但所有引人註目的地方都是讓她感到悲傷的風景。空蕩蕩的院子裏濕漉漉的青苔,無助的落花,無聊的飛來飛去的羊群,還有無數青梅,都吸引著悲痛欲絕的小萬。
我們感受到了葉小灣的痛苦;葉三姐妹的人生經歷讓我們落淚。頗為關鍵的是,壹個小小的葉家,給我們每個人都帶來了痛苦、思考和啟示...
寫個後記:
第壹次看葉三姐妹的詩和人生經歷,感覺到壹種錐心的痛,想把這個悲傷又感人的故事分享給朋友們,卻找不到聯系。借助網絡和其他書籍,我摘抄了沈氏母女的詩詞。有兩個晚上我半夜睡不著。我起身看了所有相關資料,還是不知道怎麽寫。今天淩晨三點,我在漫無邊際的說著三姐妹的故事,意識到了就趕緊在手機上輸入,趕緊了解這個未完成的事情,不然我的生活很難正常進行下去。三個多小時的忙碌,既是對葉三姐妹的緬懷,也是對他讀書經歷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