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娛樂公司包括什麽

娛樂公司包括什麽

1.玩得開心;制造快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召竊聞為秦好聲音,故請打壹碗娛樂。”宋·石頁《東唐與處士墓誌銘》:“既然努力得不到回報,右書左琴好自為娛。”《古今小說,李公子救蛇得滿足》:“李淵過去無能。最近他懶於彈琴和看書,也不再去旅行和享樂了。”葉聖陶《倪煥之》十三:“音樂壹般娛樂別人的心靈,有什麽可愛的說法?”

2.快樂有趣的活動。《北史·齊紀中·文宣帝》:“或聚棘為馬,新草為繩,逼騎者,拉其來去,血灑於地為娛。”老舍《駱駝祥子》四:“他去擦車,打起精神,把雨披和油擦幹...他不需要任何人指導,他願意自己做,這似乎是壹種極好的娛樂。”

文化、科技、現代社會都在把我們推向同壹個方向——娛樂。那麽,如何定義娛樂?回答這個問題的難點在於對娛樂的很多誤解,主要體現在兩點。第壹,娛樂被認為是媒體提供的商品。根據這種觀點,壹些媒體內容是娛樂,而另壹些不是。電視劇、電影、情景喜劇、體育等是娛樂,新聞、紀錄片、教育片不是。這個觀點源於行為科學的簡單理解:娛樂節目讓人娛樂,非娛樂節目不能讓人娛樂。現代心理學認為,媒體受眾也起著壹定的作用,受眾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決定自己會在哪些節目和內容中獲得樂趣。第二個誤區是把娛樂和資訊對立起來。根據這種觀點,節目的信息量越大,娛樂性越差。換句話說,觀眾得到的樂趣越多,學到的知識就越少。顯然,這種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看奧運會是壹種娛樂,但觀眾也可以從中了解到其他國家的風土人情、比賽知識以及人的生理心理極限(Vorderer,2001)。

於是,娛樂可以被看作是壹種通過表達情感、喜怒哀樂,或者自己和他人的技巧來愉悅接受者的活動,具有壹定的啟發性(Bryant & amp;Miron,2002年).顯然,這個定義是寬泛的,它包括悲喜劇、各種比賽和遊戲、音樂舞蹈表演和欣賞等。

大眾娛樂的社會功能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大眾傳媒提供的大眾娛樂,現代社會會變成什麽樣的社會。在美國,文化產業在經濟中的作用可以和軍工產業相提並論,約占美國出口總額的13%。據統計,從1996年到2001年,美國媒體和娛樂業的增長率高達6.5%,而同期美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為3.6%。2002年,美國娛樂業出口880億美元,是最大的出口行業(Bizminer,2005)。娛樂業的巨大商機可以說明,娛樂不僅僅是提供享受、休閑和逃避工作壓力的機會。社會學研究表明,娛樂和生存勞動是負相關的。換句話說,壹個社會中工作條件越好,報酬越高,工作時間越短,對娛樂的需求就越高,而娛樂與經濟富裕而非經濟貧困密切相關。在美國,對娛樂的重視被視為追求“美好生活”的體現。門德爾松的研究表明,現代美國壹種超越所有階級的價值觀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壹種不受需求和勞動所困的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生活的特點是有足夠的錢和時間。我們可以把大眾娛樂視為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勞動或其他困難的避風港。因為在困境中,人們往往尋求精神(如宗教)的支持,而不是娛樂。著名社會學家甘斯也持相同觀點。他對波士頓貧困社區的研究表明,大多數人並不認為使用大眾娛樂的目的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追求對生活的向往。不可否認,大眾娛樂和煙酒、暴力、性壹樣有“隱居”的功能。盡管如此,社會學家凡勃倫提出的模仿理論也認為,經濟貧困階層的目標往往不止是物質財富。他們都憧憬著有閑階層的閑適生活,以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為模仿對象,大眾傳媒把曾經屬於皇家貴族的娛樂搬上了大眾舞臺,娛樂從此被移植到了社會範疇。人們不再需要雇傭宮廷樂師,也不再擔心買不起歌劇票。電視播放所有的體育比賽、歌舞劇,現代科技使不同經濟階層的人能夠享受同樣的娛樂。這種社會秩序的主要貢獻是拉近了各行各業的生活方式。這種距離的縮短,使得以經濟為分界線的社會逐漸過渡到以地位為分界線的社會。

大眾娛樂的另壹個社會功能是群體分享更加頻繁和緊密,體現在觀看、討論和評論電視劇主角的經歷和命運、球類比賽的成敗、歌唱選手的表現等等。大眾娛樂無疑為社會關系的創造和維持提供了潤滑劑。大多數情況下,由於大眾娛樂與受眾的現實生活無關,娛樂話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容易。

大眾娛樂的心理功能

看熱門娛樂節目不僅對社會有影響,對人的心理和情緒也有影響。人們認為,娛樂節目產生娛樂效果的機制之壹是通過幻想或想象。Polichak和Gerrig對觀眾觀看電影反應的研究表明,有壹系列想象活動供觀眾觀看和體驗娛樂。這種想象反應的類型和數量取決於不同的因素,包括虛構故事的特點,觀眾本身的想象能力,他們的信仰和過去的經歷,以及他們有選擇地觀看某壹類型娛樂節目的動機。

媒體娛樂節目的心理功能還體現在觀眾身份的生成上。娛樂節目讓觀眾分享別人的生活,所以能激發觀眾,教育觀眾,激發觀眾的想象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激活觀眾的認同感,讓觀眾在情感上和認知上投入到明明知道是虛構的故事中。身份的概念提供了理解觀眾如何投入虛構故事的鑰匙:角色的身份為觀眾提供了欣賞節目中故事的視角,影響了觀眾對角色的理解,有利於培養觀眾與角色的親密關系。

媒體娛樂節目對觀眾的心理影響還體現在觀眾對節目的投入上。在使用和滿足理論中,輸入是壹種受眾行為。看節目之前,投資是妳要用媒體的理由;在觀看過程中,輸入可以理解為觀眾與節目內容的聯系,以及媒體內容對個體心理的反應;在看完節目後,參與感可以理解為觀眾對節目或節目角色的長期認同以及與節目人物的準社會關系。

結論

大部分的媒介研究,尤其是電視研究,關註的是信息傳播,關註的是受眾學到了多少新知識,傳播了多少倫理思想。從中國的情況來看,媒體娛樂最明顯的功能往往被忽視或掩蓋。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大多數人打開電視是為了娛樂。正因為如此,正確認識娛樂的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娛樂最受詬病的特點就是它的“脫離實際”。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焦慮和不安全感隨之而來,揮之不去。娛樂讓人暫時忘記痛苦,生活在媒體制造的偽現實中。久而久之,人就失去了面對現實、挑戰現實、改變現實的勇氣和能力,變得消極,缺乏責任感和行動能力。誠然,這些觀點是合理的,但它們不能否認娛樂的積極作用。

現代西方國家傾向於將媒體視為娛樂經濟,媒體消費是壹個自覺享受的過程,而不是接受宣傳和灌輸的過程。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說,真正的社會教育者在媒體中,而不是在傳統的學校和教堂中;媒體在輕松的視聽享受中教育甚至改變人。首先,媒體的力量是與人的眼睛和耳朵接觸,給人愉悅和刺激,形成有意識接觸的習慣,這是人們在娛樂中忽略的積極作用之壹。

要追根溯源,在我們充分認識娛樂現象、充分理解娛樂行為、科學判斷娛樂的得失之前,我們必須弄清楚人們為什麽傾向於娛樂。觀眾在娛樂中獲得了哪些體驗?將娛樂研究提升到學術層面的工作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