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科舉制度產生於哪個朝代?哪個朝代完善了?什麽時候廢除的?有什麽作用?

科舉制度產生於哪個朝代?哪個朝代完善了?什麽時候廢除的?有什麽作用?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隋朝統壹全國後,為適應封建經濟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將選官的權力下放到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官。他命令“各州三歲人”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的人可以做官。據史料記載,隋文帝在位第三年(583年)正月,下詔“賢德”。啟十八年(598年)七月,使京官五品以上,總經理、刺史,設“兢兢業業”、“公道幹”兩個科舉主考官。楊迪大帝大業三年(607年)四月,下令文武百官孝順賢良,清正廉潔,剛毅正直,持之以恒憲,品學兼優,文才兼美,能成大器。大業五年(609年)正月,又命各縣取“博學優才”、“驕壯膂力、超然平等德”、“勤政慎行”、“剛正不避強防”四品科舉。在大業年間,楊迪還設立了明經、科舉科和科舉科,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正式誕生。

唐代——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善

隋朝滅亡後,唐朝皇帝繼承了隋代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進壹步完善。於是,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是改進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唐代考試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階段舉行的考試稱為常課,皇帝臨時舉行的考試稱為制課。常規科目有秀才、明靜、進士、君子、法明、子明、舒鳴等50多種。其中,法明、舒鳴、子明等科目不被重視。秀才等科目不經常舉行,秀才科目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逐漸取消。因此,明靜和進士成了唐代的主要科目。繼唐高宗之後,進士顯得尤為重要。唐朝很多宰相多是文人。正規課程的考生來源有兩個,壹個是學生,壹個是農村進貢。生於京師及州縣書院,被派往尚書省的臣民稱為學生;不是由校堂,而是先經州縣考試,再送到尚書省,考生稱為相公。從農村進貢進京的考生統稱舉人。州縣考稱為解考,尚書省考壹般稱為省考,或者不考。禮制考試都是在春天舉行,所以也叫春衛,意思是考場。起初,明靜和進士這兩個科目只是嘗試策略,考試的內容是景宜或時事。後來兩科考試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士子更重詩賦,明經更重經籍和墨義。所謂粘貼,就是隨意翻開壹頁經文,蓋住左右兩邊,中間只開壹行,然後用紙糊蓋住三個字,讓參與者填寫。墨夷是壹個簡單的書面測試聖經的話。只要熟悉經典和註釋,都可以嘗試,而詩詞賦則需要有文采。中進士第壹是很難的,所以當時就有“三十老學經,五十少學”的說法。大考最初由吏部尚書兼外交大臣主持,後來由禮部侍郎主持,被稱為“全誌·貢桔”。進士又叫“爬龍門”,第壹名叫狀元或狀元。同榜的人要湊錢辦個慶祝會,讓同榜的兩個少年去名園探名花,叫探花使者。我們應該集體去杏園參加壹個宴會,叫做探花宴。宴會結束後,他們都去吉恩寺為大雁塔題字以示榮耀,於是稱這位中國學者為“大雁塔題字”。焦曾寫《畢業後》詩:“傲馬蹄疾,曾見長安花。”因此,春風成了進士及其的代名詞。常鄧柯第壹,也是由吏部考試,稱為選拔考試。只有合格的人才能被授予官職。唐代大學者柳宗元,因其字博學,隨即被授予“集賢堂正字”。吏部如果考砸了,只能去我部當副官,然後爭取得到國家正式任命的官職。韓愈進士考試後,三次失敗,只好做了我們時代的副官,才踏入官場。唐代選秀才不僅要看考試成績,還要看各種人的推薦。於是,考生們紛紛跑到官員們的門口,把自己的代表作獻給他們,稱之為論文。扔給禮部的叫官紙,扔給達官貴人的叫書寫紙。扔卷子真的讓有才華的人大顯身手。比如詩人白居易給顧況的詩《贈草給原》,就受到老詩人的高度贊揚。但是,也有很多人弄虛作假,欺騙世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力擴大國學規模,擴大學校,增加學生人數。武則天元年二月,皇後親自“要求進貢雒城殿”,這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宮廷考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未形成制度。到了唐朝,武術也出現了。武術始於公元702年武則天長安二年。應武舉考生是相公,兵部考。考試科目有射馬、步射、平射、卡賓槍、負重摔跤等。"排名最高的人被授予官職,然後晉升壹級."在唐朝,最著名的武術冠軍是郭子儀。唐玄宗年間,詩文賦成為進士的主要考試內容。在位期間,他親自在長安、洛陽宮面試科舉考生八次,錄取了不少人才。開元年間,任命高級官員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的地位,後來成為定制。

清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

清朝的科舉制度與明朝基本相同,但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滿族享有各種特權,做官不需要經過科舉考試。雍正以前,清朝的科舉考試分為滿漢兩榜。旗手在省考和普考中享有特殊優勢,只考壹個翻譯,叫翻譯部。以後雖然滿漢壹起考,但還是漢人考的最多。

科舉制度發展到清朝,日漸衰落,弊端越來越多。盡管清朝統治者對科舉考試中心的作弊行為嚴懲不貸,但由於科舉制度本身的缺陷,作弊行為愈演愈烈,科舉制度最終消亡。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令從1906年起停止壹切科舉考試,隨後下令各省主管校務,並於同年2月設立司局。至今在中國存在了壹千多年,徹底廢除了對傳統封建社會影響巨大的科舉制度。

壹個制度存在了壹千多年,並沒有被其他制度所取代,可見其自身的優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這是當時先進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沒有功勞,只有苦勞。

漢朝時期,中國的封建制度逐漸完善。起初,統治者采取征收和推薦的方法。地方官員或貴族家庭向上級甚至中央推薦人才,被推薦的往往是貴族子弟。推薦標準是貴族家庭背景。“秀才不知書,孝父不居。”。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度,將人才分為九等進行評價,但主要依據仍是家世,德、文、才為輔。審判長的大小也是名門望族,“上品無貧,下品無家。”所以從東晉到南北朝,北方的崔、陸、王、謝,南方的朱、張、顧、陸,這些名門望族占據了朝廷的重要位置,連皇帝老子也不得不向他們退讓三分。這種門閥政治造成了貴族與平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堵塞了普通百姓中優秀人才的晉升之路。隋朝以後,實行科舉制度,招賢納士。"經過十年在窗前的辛勤勞動,他們聞名於世。"蘇晗家的子弟也得以通過學習科舉進入仕途,打破了貴族家庭壟斷做官權利的局面,國家有了更廣闊的選拔人才的天地。而且壹個人拿了獎學金換了位置,鼓勵了十個人或者壹百個人好好學習,也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唐朝和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科舉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當時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科舉制度功不可沒。元朝時,少數民族占據了中原。起初,統治者並不了解科舉的作用,但後來他們意識到了這壹點,並恢復了它的使用。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沒什麽文化,但是他很清楚,實行科舉有利於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即位後很快就參加了科舉考試。清朝的統治者也是如此。

從整個封建社會來看,學者敢於談實用的時間並不長。所以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科舉考試,大多是不脫離實際的。

南宋寶祐四年(1256),文天祥狀元的科目,考試題目多達586字。最後幾句說:“天變圓滿,民生衰弱,人才匱乏,兵力薄弱,菏澤不太平,邊上千瘡百孔,荊棘叢生。難道還不足以抗拒這個世界嗎?”抑制化學切割的實施還沒到嗎?“題目明確指出了國家的嚴峻形勢,請學者們出謀劃策,化解危機。

清光緒年間任(1902)參加福建省考(主考官),主考官是閩浙總督徐應珍。這次有三個題目:漢唐宋用人論,勾踐思想膽識論,子貢出使外國論。第壹個題目評論歷史,具有古為今用的意義。第二個話題很有現實意義。當時中國在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戰役中慘敗,蒙受了土地賠償的屈辱。他主張發揚勾踐艱苦奮鬥、誓為國恥的精神,與當時的形勢緊密結合。第三個題目很有意思,很出彩。子貢是孔子的學生,善於理財,做生意。漢朝為什麽不能派子貢這樣的人去匈奴做生意,讓經濟交流雙方受益,實現邊境長治久安?下壹次考試(參加進士考試)在開封舉行,因為北京的宮媛被八國聯軍破壞,尚未修復。校長盛宣懷作了題為“論鐵路國有化”的報告。這是當時的熱門話題,後來成為武昌起義的導火索之壹。

中國的科舉考試壹直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儒家思想,從孔子開始,就是教世人應用。孔子思想的精髓在於《論語》。如果《論語》沒有實用功能,就不可能說“半部《論語》能治天下”。儒家思想壹直在不斷改革,每壹次改革都與當時的思想政治有關。所以說儒家思想與實際應用脫節是片面的。在封建社會,文人不敢評論時事,這也是事實。然而,壹旦網絡放松,情況就變了。道光年間,經世致用之聲沖天,湧現出龔自珍、魏源這樣的思想家,率先開創了壹代風氣。

像李白和杜甫這樣有才華的人沒能考上進士,所以有人認為科舉不公平。事實上,科舉制度在中國已經實行了壹千多年。目的是讓進士通過統考,選拔出最優秀的人選,分配到各級官員中去,實現學有所成為官原則的精英選拔機制。

首先,科舉的錄取率很低。除了科恩,全科目三年壹次,只有壹兩百人通過省考選拔。國考後要選拔300多人,大部分都會失敗。這樣的錄取率怎麽可能達到唐太宗所說的“入我圈套者,天下第壹豪傑”?其次,有些人有意走“南下捷徑”,不願按部就班地參加科舉考試。第三,科舉選的是官員,不是詩人。當然,符合科舉選賢任能條件的詩人、作家也可以入選。唐宋八大家中,除了蘇洵,其余七位都是文人。總的來說,科舉考試總體上是公平的,但不可能完全公平。

從隋唐到清末,科舉實行了壹千多年,各種制度比較完善。比如進考場要經過嚴格的搜查,搜外面,檢查用具(墨墨),把帶進來的午飯和幹糧剪開。很難把它帶進房間。買通考官不容易。考官每次考三四門,只要遇到壹個不要錢的正直人,揭發妳,就判重罪。而且考試的文章要出版,叫“墨”,印出來的書要出版,作為範文賣給參加考試的人。這是馬二先生在《儒林外史》裏做的。文章不太像樣,賣不出去,印出來會有麻煩。朝廷對考場作弊使用重罰,被判死刑的也屢見不鮮。鹹豐年間,大學士白軍在考場作弊被斬首。魯迅的前輩也因為卷入科舉案而身敗名裂,鋃鐺入獄。所以除了偶爾鋌而走險的人,大部分人都不敢以身試法,考試作弊的情況很少。

科舉狀元,以及進士、舉人,大多是當下社會上長得比較帥,能把某件事做得相當不錯的人。清朝260多年間,共舉行了112次科舉考試,其中有112人中了第壹名,產生了很多人才。如甘龍陳賡分校的狀元畢元,在經學、史學、文字學、金石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他主持編寫了220卷的《繼續教育之鏡》。鹹豐陳冰狀元翁同龢,武將兼尚書。他是同治、光緒兩朝的禦用老師。他在甲午戰爭中堅決打主戰,在戊戌變法中堅決擁護光緒皇帝,以至於被慈禧太後罷黜。他的勇氣受到了當時人們的贊揚和欽佩。毛澤東說,談到中國的現代工業,我們不應該忘記四個人。這四個人中有壹個叫張謇,是中國民族工業的奠基人之壹,是光緒吳佳分會的狀元。也有幸運的贏家。光緒回宮考試時,正值慈禧太後70大壽,進士王壽彭的名字是吉利(古代傳說彭祖壽800歲),所以中了狀元。乾隆三科第二名的、、和洪,以及、都是著名的大學者,狀元卻不怎麽樣。有人嘲諷考官有眼無珠,說三個狀元都撞大運了,但這畢竟是少數。

其實科舉最大的不公就是對生源有壹些不合理的限制。想吃頓飯,可以參加科舉,考第壹,比如宋代的呂蒙正,明代的範紀昌;但有些職業被視為“廉價工作”,比如剃頭、唱戲,兒孫不能考科考。這是不合理的規定,是科舉制度的嚴重不公。

科舉制度本身就有很多弊端。到了唐宋時期,就沒有這麽多限制了。明清以後,對儒家經典的闡釋應以朱的《四書註》為依據,不能逾越人們的思想。明清兩代還規定科舉的體例是八股文,比較死板,束縛人的思想,這兩項為世人所詬病。

科舉制度最致命的弱點就是它在清朝中後期選拔的人才不能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要。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壹些官僚進行洋務運動,創辦了壹些新企業,如招商局、電報局等。這些企業是要用西方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來管理的,而科舉出身的舉人秀才對這些東西非常陌生,做不了這份工作。西方學校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它們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各種專門學科齊全,明顯優於我們的科舉制度。如果我們還是八股學者、軍事家,新的人才從何而來?除此之外,西學東漸之後,各種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等,已經遍布全球。我們的知識分子無所適從,愚昧無知,還整天談詩。他們如何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所以我國有識之士批判科舉,提出“廢科舉,興學堂”,這是完全正確的。這不僅是壹個想法,而且已經付諸實踐。1895年,北洋大臣王文韶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北洋大學前身),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後來,在各省建立了新的學校。在這種情況下,1905正式廢除科舉,取而代之的是學校,這是符合邏輯的,也是必然的。至此,科舉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中國的科舉制度主要表現出三個特點:聖人能治國,為我所用;客觀標準和公平競爭;立法保護,穩定延續。其功能和價值主要體現在:統壹價值,延續文化;促進教育,培養人才;它穩定了政治,促進了發展。其負面影響表現為:學校教育脫離社會,內容單壹,文體要求偏激。總之,因為科舉,才有了中國官僚政治的穩定延續,也因為科舉,才有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曲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