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土地荒漠化和防沙治沙的信息!

關於土地荒漠化和防沙治沙的信息!

土地荒漠化簡單地說就是土地退化,也叫“荒漠化”。荒漠化的概念是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1992中定義的:“荒漠化是指由於氣候變化和不合理的人類經濟活動,在幹旱、半幹旱、半濕潤地區發生幹旱災害而導致的土地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發表公報,指出世界荒漠化現象仍在加劇。全球有超過6543.8+0.2億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6543.8+0.3.5億人短期內面臨失去土地的危險。荒漠化已經不再是壹個簡單的生態和環境問題,而是演變成壹個經濟和社會問題,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不穩定。到1996年,全球沙化土地已達3600萬平方公裏,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4,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的陸地總面積。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超過65,438,000個。雖然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與荒漠化作鬥爭,但荒漠化正以每年5萬到7萬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張,相當於愛爾蘭的面積。到20世紀末,全球將失去約1/3的耕地。荒漠化是當今人類諸多環境問題中最嚴重的災害之壹。對於受到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肥沃土地的消失。

從狹義上講,荒漠化(即沙漠化)是指在原有的非沙漠地區,由於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了其平衡,導致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正因為如此,任何有荒漠化過程的土地都被稱為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還包括沙漠邊緣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前移並侵入的地方和原有固定、半固定沙丘因植被破壞而產生流沙活動的沙丘活化區。

廣義的荒漠化是指幹旱、半幹旱甚至半濕潤地區自然環境退化(包括鹽漬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狹義荒漠化、植被荒漠化、歷史時期沙丘前移和入侵等)的總過程。)由於人為和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

在世界範圍內,1994通過的《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幹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約》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各種因素造成的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幹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這個定義澄清了三個問題:

(1)“荒漠化”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的,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

(2)“荒漠化”發生在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幹旱區(指年降水量與潛在蒸散量之比在0.05 ~ 0.65之間,但不包括極地和亞極地的地區),給出了荒漠化的背景條件和分布範圍;

(3)“荒漠化”是指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幹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它將荒漠化置於全球土地退化的大框架中,從而界定了其區域範圍。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非撒哈拉地區的嚴重幹旱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使國際社會對全球幹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關註。“荒漠化”壹詞開始傳播。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目前全球有1/5的人口和1/3的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響。1992年6月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將防治荒漠化列為國際社會優先發展和行動領域,1993年6月開始《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幹旱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約》政府間談判。公約案文正式通過。1994 1994年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起將每年的6月17日定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向群眾宣傳。中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之壹。

什麽是荒漠化?過去我們往往把它理解為“沙漠在擴張,把沙漠裏的沙子向越來越肥沃的土地擴散”,這是不準確的。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定義是“包括氣候和人類活動在內的各種因素造成的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即風蝕、流水侵蝕、土壤鹽堿化導致的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稱為荒漠化。

中國的荒漠化形勢非常嚴峻。根據國家林業局荒漠化防治辦公室1998等政府部門公布的材料,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壹。根據全國沙漠、戈壁、沙化土地調查和沙化調查結果,我國沙化土地面積262.2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27.4%,受沙化影響的人口近4億。根據中國、美國和加拿大的國際合作項目研究,中國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6543.8億+人民幣。

在我國沙化土地中,大風造成的風蝕沙化面積最大,占654.38+0.607萬平方公裏。據統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面積就以每年2460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大。

土地的沙漠化為風沙創造了物質來源。所以中國北方的沙塵暴俗稱“黑風”。因為進入沙塵暴往往是不透明的,所以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強度大,範圍廣。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肅、寧夏先後發生強沙塵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蹤,264人受傷,牲畜損失數萬頭,農作物受災33.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1998 4月15-21日,壹場強沙塵暴自西向東席卷中國幹旱、半幹旱、半濕潤地區,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河北、山西西部。4月16日,天空飄起的沙塵沈降在北京、天津以及長江下遊以北地區,形成大面積浮塵天氣。其中北京、濟南等地與降雨雲系相遇,於是“泥雨”從天而降。寧夏銀川,因為持續的沙塵,飛機停飛,人們甚至感到呼吸困難。

據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到1949年,* *有記錄的強沙塵暴有70次,平均31年。建國50年來發生了71次。雖然歷史記載和今天的氣象觀測在標準上有很大差別,但證明現在沙塵暴比過去多,沒有問題。

根據對中國17典型沙區的Landsat影像數據分析,也證明了中國荒漠化發展形勢十分嚴峻。毛烏素沙地位於內蒙古、陜西、寧夏交界處,面積約4萬平方公裏。40年來,流沙面積增加了47%,林地面積減少了76.4%,草地面積減少了17%。渾善達克沙地南部由於過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98.3%,草地面積減少了28.6%。此外,甘肅民勤綠洲萎縮,新疆塔裏木河下遊胡楊林、劉宏林滅絕,甘肅阿拉善地區草地退化,梭梭林消失...壹系列嚴峻的事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土地荒漠化的最終結果大多是荒漠化。

中國荒漠化的類型和分布

中國荒漠化土地有四種類型: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漬化。

中國風蝕沙化土地面積654.38+0.607萬平方公裏,主要分布在幹旱半幹旱地區,且在各類沙化中。

沙漠是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土地之壹。其中,幹旱地區約有87.6萬平方公裏,壹般分布在

內蒙古狼山以西,騰格裏沙漠和龍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達木盆地及其北部和西部。

藏北。半幹旱地區約有49.2萬平方公裏,壹般分布在內蒙古狼山東部和南部,經過杭錦後旗、

烏海市城口縣,再向西穿過河西走廊的東部,直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呈連續大分布。

亞濕潤幹旱區約23.9萬平方公裏,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漠以東至內蒙古正東,東經106度。

中國水蝕荒漠化總面積20.5萬平方公裏,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8%。主要分布在黃色

圖高原北部的無定河、窟野河、土尾河等流域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的西遼河、大嶺中上遊。

這條河的上遊。

我國凍融沙化土地面積* * * 36.6萬平方公裏,占沙化土地的13.8%。凍融沙漠

文化用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

中國鹽漬化土地總面積23.3萬平方公裏,占荒漠化總面積的89%。土壤鹽漬化比較

集中連片分布的地區有柴達木盆地、塔裏木盆地周邊綠洲、天山北麓前的沖積平原和河流。

河套平原、銀川平原、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