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根據地有哪些?

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根據地有哪些?

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央委員會所在地成為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陜甘寧邊區也成為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嶽、冀中、冀熱遼地區,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

在聶的領導下,以五臺山為中心。

抗戰八年,日軍多次被打垮和“掃蕩”,與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死亡35萬余人。

晉綏抗日根據地:包括晉西北和綏遠(今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的廣大地區。

轄46個縣,人口320萬。

由賀龍和關向應創建,再結合地方武裝,開辟了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

從1937年到1944年春,根據地軍民抗擊日偽軍10100余次,死傷65438+萬余人。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依托太行山,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鄭泰鐵路,南臨黃河北岸。它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區創建的抗日根據地。

是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是華北的戰略要地之壹。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敵後抗日武裝在冀魯豫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東起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實德路、滏陽河,南至隴海路。

山東抗日根據地:包括渤海、魯中、魯南、膠東、濱海以及河北、江蘇部分地區,轄96個縣,人口654.38+03.5萬。

從1937年的冬季至日到1938年,* *先後建立了魯南、膠東、清河根據地。

1939年3月,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主力進入魯西與之會合。

從1937到1944,日軍多次被打垮和“掃蕩”,與日偽軍交戰19000余次,死傷15000余人。

華中抗日根據地:包括江蘇大部,以及安徽、湖北、河南、浙江、湖南的部分地區。

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華中敵後開展遊擊戰爭。

5月、7月,陳毅、張鼎丞分別率新四軍第壹、二支隊進入江南,建立蘇南根據地。

8月,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三支隊進入皖南,開辟豫皖蘇根據地;6月,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五支隊挺進皖東,建立皖東根據地。年底,新四軍第壹軍在八路軍配合下,開辟了皖東北和淮海地區。

從1938到1944年春,與日偽軍作戰17500余次,死傷日偽軍24萬余人。

華南抗日根據地:包括東江、瓊崖抗日根據地。

1938日軍侵占廣州後,東江地區紅軍遊擊隊在曾生等人的領導下,組建抗日遊擊隊,建立東江根據地。

1939年2月,日軍侵占海南島,當地紅軍遊擊隊和海南島人民在馮白駒等人的領導下,建立瓊崖根據地。

兩地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粉碎了敵人的多次“掃蕩”,沈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在中國的領導下,東北抗日力量統壹整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由楊靖宇領導。

“盧溝橋事變”後,抗日聯軍團結廣大群眾,進壹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鬥爭。

他們的中心任務是進攻敵人後方,協助關內抗日,擾亂交通,使日本侵略軍疲憊不堪。

後來日軍主力退回敵後,東北抗戰轉入極其困難的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被迫出沒於大森林。

冰天雪地中,在彈藥和糧食耗盡的情況下,我們堅持與裝備優越的日軍進行鬥爭,直至取得最後勝利。

蘇北抗日根據地:包括淮(陰)海(周)、延(成)府(寧),物產豐富,人口眾多。

是連接華北八路軍和華南新四軍的重要樞紐,是華中敵後抗日最有利、最可發展的地區,戰略地位重要。

蘇中抗日根據地:位於江蘇省中部,包括揚州、泰州、南通三市,東臨黃海,南接長江,與蘇北、淮北、淮南、皖江等華中抗日根據地相連。

皖南事變前統稱蘇北。

1941 3月,蘇中區黨政領導機構成立,蘇中抗日根據地初具規模。

江浙皖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4日,中央和中央對新四軍在華中敵後發展遊擊戰爭作出具體部署,要求新四軍“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之間的廣大地區創造根據地,動員人民抗日鬥爭,組織人民武裝,發展新的遊擊隊”,“在毛

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豫、皖、蘇、魯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皮綏銅三個根據地組成。

地處侵華日軍占領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新四軍的聯絡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蘇北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至淮河,南臨長江,金浦路貫穿其中。

以金浦路為界,分為東西兩個區域。

皖江抗日根據地:6月5438+0937 165438+10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八路軍南京辦事處派李世農到皖中武威地區成立* * *皖中工作委員會,恢復重建地方黨組織,組織群眾參加抗日組織,團結壹批愛國進步人士參加抗日民族解放鬥爭,推動了華中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發展

浙東抗日根據地:浙東抗日根據地是皖南事變後,由浦東抗日武裝、浙東地方黨、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派出的大批幹部逐步建立起來的。

包括思明、惠濟、三北(指余姚、慈溪、鎮海三縣姚江以北地區)和浦東,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裏。

河南抗日根據地:開辟河南新區是抗日戰爭後期中央的重要戰略部署。

在八路軍、新四軍的共同努力下,開辟了豫西,發展了豫南,擴大了豫東,恢復了豫皖蘇邊區的根據地,打通了華北、華中和陜甘寧邊區的聯系,對於堅持全民族抗戰,控制中原戰略要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鄂豫皖抗日根據地:1938武漢失陷後,鄂豫皖抗日根據地逐漸開辟。習慣上稱鄂豫湘贛抗日根據地或鄂豫邊區,也稱豫鄂邊區、鄂皖邊區、湘鄂皖邊區。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鄂豫皖根據地發展到東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至河南舞陽,南至湖南洞庭湖的廣大地區,面積9萬多平方公裏,人口約13萬。

湘鄂情抗日根據地:1938日軍侵占武漢後,成立鄂南特委,組織發動群眾,建立地方黨組織,開展遊擊戰爭,開辟鄂南抗日遊擊區。

1942新四軍第5師第14旅主力南渡長江,在鄂南建立了以大木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後來由於* * *頑固派大舉進攻鄂南根據地,主力撤退到鄂中,擊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在極端困難中堅持了抗日陣地。

東江抗日根據地:位於珠江口,廣九鐵路兩側,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五縣。

面朝大海,背靠廣州,是日軍進攻廣州、侵略華南的要道,戰略地位重要。

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 65438+2月初,長期在海南島作戰的瓊崖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自衛軍第14區獨立隊。

馮白駒和馬白山分別為副隊長,下轄三個中隊,隊員300多人。

2月1939,10,數千日軍登陸海口,部隊撤退,海口、玉林失陷。

那壹天,獨立團派了壹個中隊去伏擊敵人向東必經的潭口,戰鬥從早上壹直持續到黃昏。

潭口阻擊戰拉開了瓊崖抗戰的序幕。

解放戰爭:

山西、河北、山東和河南,

大別山,

晉察冀,

河南,安徽和江蘇,

陜甘寧,

山東(省)

望采納。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