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培養信息技術學習興趣,提高信息素養?
張立強(742300,甘肅隴南職業中專,輝縣)關鍵詞:信息技術方法興趣素養通過多年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實踐,我認為初學者學好信息技術有三個因素非常重要:壹是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二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第三,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是為學生主動地、愉快地學習信息技術奠定基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目標。在教學中,要積極探索壹些新的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探索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和工作的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第壹,根據學生思維的發展規律,采用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成就感。初中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基本處於形象具體思維階段。因此,低年級學生是通過對物體、模型、生動的文字的直接感知和對學習材料的直接操作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要特別註意充分利用計算機固有的特點,采用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來教信息技術課。比如,給初學七年級的學生上計算機課,特別是讓他們記住字母等字符的位置,理解窗口、桌面等基本概念,難度很大,給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講解帶來很大困難。通過之前的教學實踐,我在教學生認識鍵盤的時候,用輸入法在軟件裏練習有趣的遊戲,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練習平時認為很枯燥的指法,很快就記住了琴鍵。過去需要六到八個小時才能完成的,現在只需要四到五個小時。在解釋“桌面”和上面的快捷圖標時,我把“桌面”比作他們自己的書桌,把快捷圖標比作書桌上的書和文具,這樣就很容易理解這兩個概念了。“桌面”上的圖標就像我們桌子上的書和文具壹樣,只是可以多可以少,只是為了方便。此外,我還把有趣的內容和圖形編成動畫,配以音樂,設計新穎的教程供學生欣賞,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或者找壹些更貼切有趣、學生容易理解的東西作為比喻,效果顯著。我給八年級學生講計算機的組成時,避開了復雜的計算機結構。從桌子上的壹臺電腦開始,我先給同學們介紹了各個部分的名稱,然後讓大家看壹看每個設備後面是什麽。學生們壹個接壹個地彎腰尋找。有的說顯示器後面有兩條線,有的說鍵盤後面有線,有的同學說主機後面有很多線。然後我引導他們順著痕跡看這些電線接在哪裏,最後打開機箱把課本上涉及的硬件拆下來進行更詳細的講解,然後引導學生把所有的硬件安裝到電腦上。對於學校不具備的硬件設備,如掃描儀、數碼相機、激光打印機等。,我找了壹些相關的圖片放在服務器上給同學們看。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老師的講解,學生將很快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組成。通過這種教學,學生不僅了解了計算機的各種設備,掌握了計算機的連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們對計算機的神秘感。大多數學生覺得可以裝電腦,提高學習興趣。第二,分組學習,互相合作,縮小個體之間的差異。信息技術課是壹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估計沒有壹門學科在體現學生差異方面如此明顯。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計算機班有些學生可以說是壹點精通,舉壹反三,而很多學生基礎薄弱,學習困難。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壹些困難。如果教學內容太淺,基礎好的學生配合不好;再深壹點,基礎差的同學接受不了。為了解決這壹現實矛盾,我主要采取全班分組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小組之間資源共享,共同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他們的信息技術學習成績。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的具體方法在於期刊庫。壹般不同水平的學生兩人壹組,最多三人壹組(視學校微機情況而定,也能解決學生多微機少的矛盾)。基礎好的同學被推選為小組長,小組長負責在課堂上檢查和指導小組成員的學習。因為我們學校微機少,班裏學生多,有時候兩個學生共用壹臺電腦,壹些基礎差的學生往往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程,所以組長就扮演了小老師的角色。在完成壹些綜合性的任務時,不僅同組的同學要互相幫助,而且各組要利用局域網的便利,共享資源。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也讓孩子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學會了畫畫的基本操作後,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壹次畫畫大賽,學生們自願組合,分成幾個小組。大家分工明確,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生產,等等。此外,每個組還將作品保存在指定的文件夾中。作品評價改變了以前老師說了算,大家暢所欲言,利用廣播教學互相評價的局面。第三,嘗試用“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教學。“任務驅動”是壹種基於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教學方法。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被廣泛應用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這種教學方法是在計算機實例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結合大的任務或問題,以探究問題來引導和保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營造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去學習。學生必須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課程是壹門實踐性、創造性的課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裏、層層遞進的學習方式,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我校義務教育階段使用的初中信息技術教材中含有移動和復制圖形的內容。我為學生設計了壹個場景優美的課件,提出了三個任務:“讓蝴蝶(可以從畫廊開,也可以自己畫)飛到花裏”(移動);“將邀請的動物復制到圖檔中”(復制粘貼);“加入自己的創意,展現自己的個性”(體現層次)。前兩項任務必須完成,第三項任務是可選的。在登上電腦的時候,我給了學生探索的主動權,給了他們更多的求知欲望,更多的學習興趣,更多的表現機會,更多的創作信心,更多的成功體驗,給了學生到達成功彼岸的力量。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逐漸形成“興趣→熱愛學習→成功感→興趣”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探索、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興趣是成功的開始,成功能帶來更多的興趣。經過壹年的努力,學生們用“畫筆”和“PowerPoint”創作出了許多優秀作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在其他班級演奏了學生的部分作品,普遍提高了學生的繪畫和欣賞水平,使他們有了新的創作意識。我們挑選了壹些最優秀的作品,讓學生設置為“桌面”背景,讓學生進壹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學期結束了,回想起學生們在信息技術課上取得的成績,我感到無比欣慰。第四,結論。新世紀,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實施,使得傳統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改革迫在眉睫,信息技術教學應首當其沖,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緊密結合教學實踐,將教學設計理論和新的教學方法廣泛應用於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和水平,努力培養全面素質的新型人才。總之,信息技術的發展既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如何解決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進壹步適應新課改要求,都是我們不得不關註的問題。衷心希望在全社會和全縣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縣信息技術教學遍地開花,碩果累累。3、《計算機應用基礎》主編周南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