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七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上,黨中央先後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和諧社會就是建設和諧校園。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和諧程度是整個社會和諧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對社會和諧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1營造和諧、穩定、充滿活力的校園環境。
構建和諧校園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舉措。構建和諧校園有利於落實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利於學校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有利於培養人才、創新知識和服務社會的和諧。構建和諧校園,要積極營造和諧、穩定、充滿活力的校園環境,以校園和諧為保障,促進學校教育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和諧的校園環境和良好的育人氛圍是大學師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只有和諧的校園,才能激發師生的創造力,優化教學環境,引導師生關註閱讀和學習,在和諧的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營造和諧寬松的校園環境,師生才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礎上進行思想、觀念、學術的討論、交鋒和爭鳴,個性才能得到張揚,創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為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創造良好的空間。
校園的和諧體現了學校的軟實力和辦學的價值取向。學校要通過和諧校園建設,不斷提高學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努力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積極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讓師生升華人格,完善自我,取長補短,形成合力,讓師生與學校共同發展。
2以學生為本,多措並舉,構建和諧校園
近年來,天津理工大學高度重視和諧校園建設,不斷提高領導幹部和師生的思想認識,積極加強和改進教育教學、行政管理、服務保障、環境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以學生為中心,多措並舉,構建和諧校園。
(壹)以學生為本,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師生和諧
教育教學是高校的中心環節。以學生為本,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師生和諧的關鍵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使教與學相互配合、相互協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增強學習動機和技能,讓教師在學生的促進下不斷提高自己的追求和教學水平。
我們堅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師生和諧創造條件。近年來,為拓展學生個體發展的選擇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我們在電子信息科學、機械、能源與動力、材料科學等十個學科進行了招生,實行了主輔修制、跨專業選修制和彈性學制,制定並實施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重點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思維的從事工程設計的能力,具有外語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適合團隊工作的通用管理能力。通過進壹步調整課程模塊,在各學院增設了專業設計、英語演講、綜合管理概論等必修課並開設了大量跨學科選修課,有效強化了課程體系。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還加強和擴大了實踐教學體系。以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導向,在大型先進企業建立了壹批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加強了校企合作。推動了重點實驗室向學生全面開放,在工程訓練中心和學院建立了可由學生自主選擇、自主開發的創新實驗室;社會實踐有機融入“兩課”教學。壹系列教學改革措施的實施,為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和諧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們堅持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與學的和諧互動,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校教師積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問題引入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註重學生對知識獲取方法的掌握,取長補短,註重啟發、引導、組織和鼓勵學生的學習。在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公共基礎課的教學中積極推行分級教學。我們針對不同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學生,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選擇不同的教材,實施不同的教學進度,既保證了所有學生都能達到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學習要求。在專業課和部分公共課的教學中,加強了對學生實踐經驗的探索和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采取了“真實案例”教學分析、教師結合自身科研項目講授相關專業知識、聘請企業工程師結合生產實踐承擔部分專業教學任務、畢業論文(設計)做真題等具體措施。
(二)以學生為本,使管理工作在和諧的通道上不斷優化。
管理在高校中起著核心作用。以學生為本,優化管理工作,既要使管理體現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的要求,保證各項工作的規範有序和校園的和諧穩定,又要註意充分發揮管理的激勵和保障作用,在不斷推進管理規範化的同時實現管理的人性化,讓廣大學生積極認同、積極參與、自覺維護管理。
我們堅持不斷改進管理方法,積極建立學生參與管理的有效機制。近年來,我們進壹步完善了學校和大學的學生代表大會制度。通過推進學生相關政務公開,落實學生代表提案,建立學生代表與各管理部門的溝通機制,完善維護學生會權益的機構和職能,有效發揮了學生會在學校管理中參與和監督的橋梁作用。教務部門在學生中建立了教學信息員隊伍,通過這個渠道可以及時了解和掌握教學運行情況,征求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這將是改進教學、加強管理的重要動力。學生教學信息員都以開放管理的角色參與工作。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很強,反饋的信息真實可信,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也很有價值。截至目前,已有數百條意見和建議被采納或借鑒。學生處每年從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中選拔壹批優秀骨幹擔任低年級的高年級輔導員,配合班主任和班主任開展工作,既拓展了學生參與管理的途徑,又加強和改進了對低年級學生的教育管理和學業輔導。大三學生普遍反映,學長制度的實施促進了他們從中學到大學的順利過渡,在學長的榜樣示範和引導下受益匪淺。後勤管理部與學生處密切配合,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食堂、公寓等重點服務區域的管理。由學生會幹部和各學院學生代表組成的夥食協理會,不僅對夥食的衛生、質量、價格和餐飲從業人員的服務過程進行監督,而且有監督、檢查、考核和評價權,還結合後勤處夥食管理中心行使處理和處罰權,對外包商戶的引進和退出、集中批量采購和夥食價格調整有表決權。在學生公寓,由學生“居民”組成的新社區“艾嘉公社”,與公寓管理中心、物業管理公司壹起,實施標準化學生公寓建設,開展公寓文化節、文明宿舍評比、倡導節約水電等活動。
(三)以學生為本,提供全方位服務,確保和諧。
服務保障是高校運行的重要保障。以學生為本,強化服務,確保和諧,要著力提高服務保障質量,不斷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改善學生學習生活條件,努力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維護和實現學生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提高學生認同滿意度。
從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改進服務領域的工作,著力解決壹些涉及廣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在完善服務領域方面,學校後勤系統建立了覆蓋全校的後勤服務保障導航系統,公布了涉及各服務環節的熱線電話,建立了後勤服務快速反應機制;教務部門在學生活動中心建立了開放式的學生事務服務大廳,為學生提供壹站式管理服務和多方位咨詢服務;依托校園網,教務部門建立了具有法規政策查詢、學習成績查詢、選課指導、師生互動交流等功能的教學服務網站。同時,它還在騰訊的網站上建立了壹個微博,及時向學生發布教學信息。壹系列完善服務保障措施的實施,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生活的便利和切身利益的保障。
從關心和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重點,著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學生就業指導三大服務體系建設。近年來,我們進壹步加強了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建設,引進了先進的學生心理健康評估軟件系統,建立了心理咨詢、音樂減壓、團體咨詢等活動室。建立了學校、學院、班級三級心理保護網絡,配備了專門的教師和工作經費,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在班級增設了健康委員會,開展了以健康委員會和學生骨幹為主要組織者的專題輔導活動;還加強了學生心理社團等社團建設,通過舉辦心理健康宣傳節,舉辦講座、座談交流、心理劇展演、心理電影欣賞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在全面落實國家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的基礎上,我們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進壹步規範了貧困家庭學生的認定機制。本著不讓壹個學生受到經濟困難影響的原則,我們進壹步加強了綠色入學通道、定期資助、個人臨時資助和助學貸款實施、勤工儉學崗位等資助機制建設。本著教育引導與經濟資助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建立信用評價體系,開展自強自立教育,進壹步加強了對貧困家庭學生的精神鼓勵、思想意誌、人格道德培養。鑒於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日益增加的學生就業壓力,我們把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從低年級開始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設計,並開設相關課程,經常舉辦相關專家講座和實踐體驗活動。率先建立了具有合同簽訂管理、就業信息發布、數據統計分析、檔案信息查詢、派遣登記卡審批等功能的畢業生就業管理網絡系統。我們把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結合起來,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和畢業前教育,進壹步加強了對學生就業觀念、職業道德和服務社會貢獻的教育引導。據統計,近年來,我校畢業生就業率和簽約率始終高於本市高校平均水平,就業質量不斷攀升。
(四)以學生為本,積極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
環境文化建設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造以學生為本的和諧文化氛圍,必須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增強針對性、時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優良學風和校風建設,積極參與校園美化環境建設,使學生在優美和諧的環境中形成對大學校園的精神歸屬感。
堅持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近年來,我們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用科學理論武裝學生、用正確理念引導學生、用先進文化塑造學生的大課堂,進壹步拓展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領域和載體渠道。我們定期舉辦大學生形勢與政策報告會。除了邀請校內外的領導和專家來講課外,每個新學年開學時,黨委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都親自給學生上形勢政策教育的第壹課。依托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會、延安精神研究會等學生理論社團,通過理論學習討論、社會考察調研、社團掛職鍛煉、青年誌願服務等方式,大力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我們註重學生身邊的優秀典型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重要作用,用榜樣的力量鼓勵學生走上正確的成功之路。近年來,獲得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和“天津市十大大學生”稱號的馮亞男,以其頑強抗擊癌癥、不懈追求道德進步的先進事跡,在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她的書《燦爛如花》成為廣大學生傳閱的勵誌教材。獲得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我校“天津市十佳大學生”稱號的藏族學生竇本佳,因其用所學回報人民、努力為家鄉扶貧貢獻力量的感人事跡,受到了廣大學生的青睞和追捧。我們重視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紅歌合唱比賽、抗震救災大型文藝募捐活動、全國著名文藝團體“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壹年壹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等,都對塑造廣大學生的文化精神、形成思想品位產生了重要影響。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積極組織學生投身於優良學風和校風建設。近年來,我們積極致力於師生“八榮八恥”教育,大力繼承和發揚“重德輕能、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校訓和“實事求是、艱苦奮鬥、團結包容”的科技精神,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通過持續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我們高舉“愛黨愛國愛校”和“團結進取、開拓創新”的校園主題。我們堅持與第壹課堂相結合,通過建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項目研究的組織機制、支持學生科技創新社團發展、建設學生實踐創新基地、定期開展校園學術科技競賽等方式,全年推進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近年來,我校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成果在全國和天津市挑戰杯比賽中多次獲得佳績,先後獲得全國挑戰杯特等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和天津市數十個獎項。蓬勃的課外活動和濃郁的學術氛圍,有力地促進了優良學風和校風的建設,進壹步加強了師生在學術研究、教學創新方面的和諧關系。
我們堅持把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作為師生員工共同的責任和使命,努力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使環境教育的效果得到進壹步發揮。近年來,結合我校新校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組織師生特別是學生積極為新校區建設獻計獻策。新校區的道路、建築、廣場等名稱征集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響應,已經確定的部分方案凝聚了同學們的智慧。我校藝術學院環境藝術專業師生在新校區環境規劃和綠化美化方面積極建言獻策;環境學院師生對新校區大湖生態保護、校園綠化品種種植、灌溉水質檢測等進行了細致的調研和論證,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管理學院工程造價專業的師生也直接參與了新校區的建築方案設計論證和工程造價管理。此外,在新校區學習生活的同學們也主動認領以學院為單位的綠化維護、衛生保潔責任區,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呵護著自己心愛的校園。廣大學生通過參與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進壹步增強了主人翁意識,也受益於優美環境的熏陶,激發了對校園的歸屬感。
3.提高認識,完善機制,創新方法,不斷開創和諧校園建設的新局面。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要鞏固深化成果,加快和諧校園建設步伐,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和諧校園建設的目標任務要求,進壹步統壹思想,提高認識,完善體制機制,挖掘載體,創新方法,不斷開創和諧校園建設的新局面。
(壹)統壹思想,提高認識,進壹步適應建設和諧校園的發展要求。
全面建設和諧校園,必須以統壹思想、提高認識為前提和導向。隨著和諧校園建設的不斷發展,不僅要在根本指導思想和宏觀目標任務要求上實現思想認識上的統壹和提高,而且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斷加強和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師生的思想認識。結合我校實際,當前要著重從四個方面統壹和提高思想認識:壹是從領導幹部到每壹位師生,都要進壹步增強建設和諧校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清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對構建校園各種和諧關系的作用和影響,做到思想自覺、行為主動,進壹步形成校園* * *精神追求。二是高校育人主線與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任務緊密聯系、高度融合,堅持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工作理念,進壹步落實“四育人”的工作要求。第三,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工作要更加重視民意,從關心他人、理解和尊重他人、平等對待他人的角度考慮和處理問題,通過切實解決師生員工特別是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進壹步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第四,構建和諧校園,要更加註重思想道德建設,把教育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和人格魅力的完善作為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和促進教育過程和諧的重要引領因素,進壹步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基本原則。
(二)完善制度,健全機制,進壹步形成建設和諧校園的有效合力。
體制機制的完善是全面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保證。健全制度,完善機制,重點是更加有效地組織領導、協調推進、檢查落實,對現有制度中的責任體系進行合理構建和必要調整,進壹步形成黨委統壹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密切配合、師生員工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從實際出發,為進壹步形成構建和諧校園的有效合力,要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壹是在黨委的統壹領導下,把構建和諧校園的責任和任務進壹步分解到各級領導和各部門各單位的工作中,使之成為各級崗位職責的重要內容。二是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的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作用,做好條塊結合、線面結合的具體組織管理工作,避免各領域實際工作與和諧校園建設任務的落實脫節。三是要進壹步加強和諧校園建設的制度保障,特別是各部門密切配合、師生員工共同參與的工作體系,努力把和諧校園建設的各項工作納入民主法治的發展軌道。第四,充分發揮工會、* *共青團、學生會等組織在推進和諧校園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積極為和諧校園建設獻計獻策,形成團結和諧的良好局面。
(三)挖掘載體,創新方法,進壹步增強和諧校園建設的活力。
要進壹步增強和諧校園建設的生命力,還需要在挖掘載體、創新方法上不斷努力。當前,我們應該進壹步豐富和強化校園文化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載體功能。通過培育和發展體現社會主義特色、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在育人過程中不斷增進和諧,促進和諧校園建設。要深入挖掘校園文化活動的載體,以體現時代精神,弘揚創先爭優活動,進壹步推進校風、教風、學風建設;以弘揚主旋律的特色化、正面化、主題化教育活動,進壹步鞏固校園主流意識形態;豐富多彩、新穎健康的文化、科技、體育、藝術活動,進壹步提高素質教育水平。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的文化載體功能,通過不斷開發網絡信息資源,提高網絡技術應用水平,規範網絡信息管理,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是增強和諧校園建設活力的重要途徑。在創新方法上,要進壹步掌握和運用鼓勵引導、情感融合、溝通交流等方法論要素。要更加重視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動機,通過各種激勵和引導方式,增強他們的主觀內部動機;要致力於建設感情深厚的和諧校園,和諧處理各種矛盾;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各方面之間的溝通,特別是學校各部門與師生之間的溝通,共同努力,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