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李登海的個人經歷。

李登海的個人經歷。

(1)

1972的春天,萊州西遊鎮壹向安靜的鄧村突然熱鬧起來。大街小巷,三個人兩個壹組,人們議論紛紛:“餵,妳聽說了嗎?李登海那小子要試驗玉米新品種,畝產1500斤!”

“畝產1500斤?”壹個半歲多的莊稼漢掰著指頭數著,“不可能,不可能!”“像叫賣的鼓壹樣搖搖頭。

“李登海中午還沒睡,說夢話!”另壹個中年人試圖用棉花塞住壹件破棉襖,聳聳肩,拋出壹句玩笑話。

事實上,李登海非常清醒。

1968初中畢業。“文革”斬斷了壹個農村少年上大學的夢想,來到了養育他的家鄉後登村。這是萊州灣沿岸的平原地區,歷來是糧食集中產區。由於多年的歷史習慣和人為原因,糧食產量很低。回到家鄉後,李登海決心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低產的局面。從此,他與如何科學種田的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1972年,年僅23歲的李登海擔任了村裏農業隊的隊長。他提出進行畝產1500斤的玉米新品種試驗,在後登村引起軒然大波。年輕沒經驗,怎麽當隊長?他心裏也害怕。但他堅信,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業是人做出來的。只要妳願意努力學習,妳就能成就壹番事業。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燦登海上任怎麽燒這三把火?他想,年輕人要敢沖,但頭腦要冷靜,步子要穩。科學種田不能全是手腳,得壹步壹步來。他和年輕的夥伴商量後,決定從三件事入手:壹是學習農業科技;二是開展土壤分析,改革耕作制度;三是引進良種,進行高產試驗。實驗剛開始,前三腳很難踢。李登海帶領壹群年輕人專註於小麥、玉米和花生的管理和種植。經過在試驗田裏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辛勤勞動,莊稼長勢很好。第二年,後登小麥、玉米、花生產量明顯提高,李登海農科隊高產田玉米壹舉突破高產大關。村裏那些斜眼看他們的人開始轉變看法:“李登海壹幫年輕人,真有點本事,能做事,有出息。”年輕人聽了這些話,心裏真的很甜,就像三伏天吃了壹根冰棍。

奇怪!“大的打不過小的”,玉米產量比小麥低?李登海玉米生產的潛力源於這壹現象。不行,我們必須努力攻克玉米高產。我們必須設法得到壹些好種子,使玉米畝產超過1500斤!科技隊伍中的年輕人都同意李登海的這壹觀點。但是,他們跑了壹圈又壹圈,跑了八個縣,也沒有找到壹顆能打到1500斤的玉米種子。但是,他們得到了壹個消息:省內外很多科研部門都在努力培育畝產1500斤的玉米新品種,只是不知道那月什麽時候出。誰都知道,沒有高產的種子,就很難生產出高產的糧食。我能怎麽做呢?李登海找到了他的夥伴:“我們參加這次培育畝產1500公斤的玉米新品種的錦標賽怎麽樣?”大家壹聽,腦袋搖得像叫賣的鼓:“全國那麽多大學,這塊硬骨頭壹時半會兒啃不動。這些土包子能行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這個堅定的信念,拿出精力好好學習,好好鉆,說不定真的能出點名堂。”李登海想試壹試。

(2)

李登海曾壹百次想過培育畝產1500斤的玉米新品種:這個項目不消說,缺少必要的實驗設備,連基礎知識都很差,尤其是基礎理論。但是,牛肉包子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想做壹件事,不努力就不會得到唾手可得的好東西。

“我沒有多少錢,但我有點固執。壹旦看清了什麽東西,迷上了,就壹定要迷到底,不找到出路是不會放棄的。”

李登海對培育新玉米品種的興趣又出現了。

缺乏基礎理論怎麽辦?

學習!來找他三年,好好學習。花費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和精力,向書本學習,向圈內人學習,向實踐學習,迅速彌補基礎理論的“先天不足”,為突破玉米1500斤大關打下良好的基礎。

除了借閱大量相關書籍外,他還購買和訂閱了十余種有關玉米育種和栽培的書籍、報刊,並保持分秒必讀。他經常把書刊放在口袋裏,下班前後、田間地頭都要打開看幾分鐘。有時他學得入迷,走得出神,想得入神,聽不到壹個熟人在喊。晚上點煤油燈學習到半夜兩點是常有的事。長時間熬夜後,壹天晚上他抱著壹本書睡著了。我在睡夢中打翻了忘記熄滅的煤油燈,枕頭被子著火,差點引發火災。惹得老母親抱怨了好幾天。我媽很心疼,因為她壹直沒日沒夜的吃書,身體瘦弱,眼睛經常布滿血絲。為了不讓媽媽擔心,李登海熄滅了煤油燈,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裏學習。幾年時間,他學習了遺傳育種、土壤肥料等十幾本基礎理論書籍,寫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和實驗記錄,整理了20多份育種、栽培、肥料方面的實驗資料,終於打開了農業基礎理論的大門。

如果妳想成就壹番事業,向老師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在啃書的過程中,李登海還向所有的專家求教。經常去看望老農;騎著自行車去壹些技術熟練的農業隊長家裏;每當有專家來本地講課,他不僅盡力參加講座,有時還邀請他們到家裏授課。從65438到0974,李登海終於得到了去萊陽農學院深造的機會。

(3)

1974年5月,李登海和他的夥伴們扛著二十顆沈甸甸的種子,壹顆壹顆地播種在試驗田裏。自此,李登海正式開始了培育高產玉米新品種的關鍵戰役。

這20粒種子是萊陽農學院劉恩勛副教授親自送給李登海的,是從美國分離自交系——“XL80”的基本材料。“這是我保存下來的進口種子。去年種植時表現出抗病性強,對葉斑病基本免疫,產量高。妳回去試試,也許有希望。”李登海真是個寶,暗暗下定決心,壹定要用全部的心血去培育它,用汗水去澆灌它,盡快分離出理想的自交系,組裝出高產的玉米品種!

李登海把這20粒“XL80”種子種到地裏後,從出苗到收獲,花了120多天,澆水、施肥、中耕、防蟲、授粉、裝袋、觀察、記錄,幾乎每天都蹲在育種地裏,有時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我的愛人張勇慧是李登海在育種方面的得力助手,她也同樣忙碌。家務只能由她的老母親來承擔。有時候家裏的水缸幹了,老母親還要去提壺,壹次壹壺。

經過4000多個組合,50多萬個數據的記錄,最終從這20個“XL80”種子中分離選育出理想的自交系“葉107”。並且在連續分離的“XL80”系統中,開始出現配合力高、產量高的品系。

1977年,李登海帶領大家搭建大棚,用早熟自交系進行延遲播種和側交試驗。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為了進壹步解決雌雄脫節、生長期長等問題,我們找到了壹些門道。誰知下雨天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玉米即將成熟的壹個晚上,壹群老鼠鉆進了土大棚,壹夜之間把袋裝的自育雜交玉米粒全部啃光。面對被老鼠啃過的玉米粒,李登海傷心欲絕。

(4)

風景秀麗的海南島是中國獨壹無二的天然溫室,南部的雅縣、陵縣、樂東縣三個縣(市)是全國知名的冬季養殖基地。壹般來說,壹種作物在壹個地方壹年只能繁殖壹次。如果能在海南壹年育成壹次,不僅可以使壹個新品種盡快在生產中發揮作用,而且對於科研來說,工作效率可以提高壹倍,也就是相對延長了育種者的壽命。

1978年的秋天,李登海育種的最後階段就剩下了。眼看著壹匹高產良種馬上就要誕生了,妳能不著急嗎?為了加快育種步伐,盡快實驗成功,他決定去海南島育種。

海南屬亞熱帶氣候,高溫高濕。李登海和他的朋友們生活在高達30度的山溝裏,這就像被關在蒸籠裏壹樣困難。我吃的菜是從老家帶來的蘿蔔幹;住在四面沒有擋土墻的草棚裏,被蚊蟲叮咬毒蛇包圍,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還要觀察記錄上百個數據。滅蟲、除草、田間管理,比老家的“三夏”還要忙,還要苦。收割的時候,男同性戀只穿壹條三角褲。為了殺壹次玉米,他們得跳進山溝裏的池塘裏,在曬幹之前洗個澡。黎族人點燃的鞭炮告訴他們春節到了。但為了繁衍後代,他們強壓下了思鄉之情。尤其是看到“葉107”和“黃早4號”雜交的玉米苗長得越來越壯,我感到高興。最後,我收到了“Ye107 *黃早4號”(即“葉丹2號”)的種子,重七公斤二盎司。第二年種在後登的土地上,首次突破1500斤大關!

(5)

李登海做到了!

李登海的第壹個繁殖目標已經實現了!

經過17年的努力,李登海先後在海南島和家鄉的土地上培育出“葉丹2號”、“葉丹8號”、“葉丹6號”等高產玉米品種,其中緊湊型玉米雜交種“葉丹2號”畝產達903.6公斤,為全國之最。目前,該品種已推廣到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累計增產糧食42.4億公斤。1986年,李登海育成的夏玉米新組合“8112*80104”以962.6438+0公斤的優異畝產刷新了我國夏玉米高產紀錄。6月14日,1988,在畝產380公斤小麥的地塊上直播玉米新組合“340*479”,密度5394株。生產過程中,盡管前期幹旱,中期風災嚴重,灌漿後期低溫,但他仍以畝產1000多斤奪得全國夏玉米最高產量。專家鑒定該夏玉米新組合為優質、抗病、抗倒伏、適宜密植的大穗型品種,對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復種指數具有重要意義,為我國夏玉米高產栽培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