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西寧已經跨進了春天的門檻,濃濃的春節氣息早已彌漫大地,但日月山作為青藏高原與內地的分水嶺,依然籠罩在白雪皚皚的冬日裏。車外寒風呼嘯,雪花飛舞,汽車雨刷不停地刮落在玻璃上的雪花。壹望無際的草原和遠處起伏的群山早已被白雪覆蓋,原來的綠地壹片白茫茫。
日月山——文成公主告別故鄉
日月山距西寧90公裏,穿過青藏公路的日月潭海拔3520米。
其實日月山的地貌環境相對於整個青藏高原來說並不算陡峭。但從古至今,這裏早就因雪域遼闊而聞名,因為文成和金城兩位公主嫁給吐蕃時都經過這裏。永恒的故事讓所有路人都駐足於此,爬上這座山,追尋文成公主路過時留下的痕跡。
沿著山路踩著雪,放眼望去,大地茫茫,白雪皚皚;雖然天寒地凍,但此時登高遠眺,令人神清氣爽,仿佛體內的血液在加速循環,但全身卻感到壹陣灼熱。
在藏語中,“日月山”的意思是“多尼瑪”或“尼瑪達瓦”,意思是太陽和月亮。其實“日月山”主要是以文成公主關於日月鏡的故事命名的。
據記載,南北朝至唐代,日月山稱為赤嶺,是北魏與吐谷渾、唐朝與吐蕃的界山,因山頂黃沙微紅而得名。
這裏是青海東部流出河和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畜牧業區的天然分界線,所以日月山也被稱為“草原門戶”。每到春夏,綠草如茵,牛羊滿坡,帳篷壹點壹點,景色十分壯觀。然而此時展現在我眼前的,卻是青藏高原最本質的地貌環境——有些荒涼、粗獷、壯美,雖然不是滿山遍野的綠草如茵。
日月山不僅古今聞名,還有很多傳說。其中,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和傳說最為流傳和感人。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派遣特使陸東贊到長安獻聘禮結婚,唐太宗答應文成為公主。公主遠嫁時,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首飾、綢緞、書籍、藥物、蠶卵、糧食種子作為嫁妝,還派樂隊和工匠隨他到吐蕃。
他們從唐朝的京都長安出發,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著湟水向西。日月山後,松贊幹布親自帶兵在紮陵湖南岸紮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盛大的婚禮。松贊幹布、文成公主經玉樹入藏,於4月15日今天抵達拉薩,受到西藏人民的熱烈歡迎。文成公主去西藏結婚,沿途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和歷史遺跡。
相傳文成公主來到日月山時,曾登上山頂,環顧四周。她不禁感到悲傷。她淚流滿面,思鄉心切,於是拿出了前任皇後送給她的“日月鏡”。當時皇後告訴她,如果在路上或者吐蕃之後想家了,就拿出來看看。鏡子裏可以看到長安和她的母親。文成公主想到這裏拿出鏡子,果然在鏡子裏看到了長安和她的母親。這讓公主更加難過,不小心把“日月寶鏡”摔碎成兩半。歷史成了傳說,傳說成了神話。這就是為什麽它在古代被稱為“赤嶺”,後來改名為“日月山”的原因。70年後,唐朝的金城公主在這裏踏上了漫長的婚姻之路。為了鞏固唐與範的和解,唐朝開元年間,唐朝與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山頂立了漢藏好碑。藏族和漢族以日月山為界和睦相處,以日月山為茶馬互市之地。據史料記載,自618年唐朝建立以來,他們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民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15公主嫁給其他民族。
壁畫和傳說
來到日月山,除了看到其獨特的地貌,受到青藏高原引入的洗禮,還有壹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細細品味那些流傳千古、內容豐富、充滿智慧和幽默的關於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和傳說。客觀上記錄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碰撞、融合。
日頂周圍的壁畫主要講述了唐朝時,西藏國王松贊幹布派大臣陸東贊到長安求婚的軼事,以及陸東贊在婚姻存續期間,具有克服壹切困難、巧妙解決問題的巨大智慧和勇氣。首先,100匹小馬駒如何從100匹母馬中識別出它們的母親的故事。陸東贊來自雪域草原。這個問題對他來說是小菜壹碟。他把母馬和小馬駒分開,繞了壹天壹夜。第二天,饑餓的小馬駒沖出柵欄,沖到媽媽身邊吃奶。其次,唐太宗讓呂洞贊從300名女子中認文成公主。聰明的陸東贊通過壹次參觀提前了解到,公主曾經使用壹種香脂,這種香脂聞起來很奇怪,可以吸引蝴蝶和蜜蜂。三天後,當300個打扮壹模壹樣的美女聚集在壹起時,我看到兩只蜜蜂在其中壹個女人的頭上盤旋,於是公主被認出來了...
月亮亭壁畫主要介紹文成公主進藏後,從中原帶來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傳播。
日月山的神奇傳說,仿佛帶我們穿越歷史隧道,沈浸在過去的時空裏。願這個美麗的故事永遠伴隨著我們,沿著“唐蕃古道”繼續西行。
倒淌河的故事
離開日月山,前方不遠處就是道塘河。西高東低,水流向東,這是地理常識。然而,這條河卻壹反常態地由東向西流去,因此而得名。關於這條河為什麽會倒流,民間有很多傳說。壹是文成公主離開日月山,繼續西行。當公主從馬上回過頭來,向東看她的家鄉時,她發現自己的視線已經被日月山擋住了。她忍不住流下傷心的眼淚,然後嘆了口氣,含淚西遷。於是,公主流下的眼淚變成了壹條小河。因為同情公主的悲傷,河水也隨著公主向西流去。
其實,道湯河發源於日月山腳下的察爾汗草原,原本是壹條向東的河流。大約13萬年前發生了壹次強烈的造山運動,上升的山體——日月山堵住了青海湖的出口,青海湖開始從日月山向東流,但漸漸的日月山越來越高,青海湖變成了壹個完全封閉的湖泊,而向東漏過的河水卻不得不。
如今,人們不再費心去考證這個傳說,只希望這個神秘而美麗的傳說能永遠給這個地方帶來好運和好運。此時,雖然草原荒蕪,冰雪遍地,但在這個春天的邊上,驕陽似火。遠處牛羊在吃草,黃鴨在歌唱,鳥兒在翺翔,道塘河在陽光下融化。
高原上的第壹個城鎮
在倒淌河入青海湖的入海口,有壹個新的倒淌河鎮。距西寧96公裏,是西寧通往海西州、西藏、南疆柴達木盆地的要道。也是青康公路支線南下玉樹、果洛、海南等牧區的必經之路,因此被譽為“進藏咽喉”。現在西寧到倒淌河鎮的壹級公路已經開通,開車只要壹個小時。雖然這是壹個小鎮,但卻是通往青海省和西藏牧區的門戶。
走進小鎮,映入眼簾的是壹種奇特的風格。沿著“Y”字形延伸的三條街道上,嶄新的藏式房屋在柏油路兩旁壹字排開。有高墻環繞的學校,新建的兩層小樓,還有紀念文成公主進藏的街頭雕塑公園...
文成公主以來的1000多年裏,作為進入西藏咽喉的高原第壹鎮,從南到北的民族交融從未停止,像流動的河流。(程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