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壹階段的學習對孩子日後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影響很大。21世紀對人才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首先要求學生能夠快速有效地理解批判性寫作和接收信息,並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和交流思想。其次,要學會做人,要有良好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勇於克服困難,隨時迎接挑戰。再次,要有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澱,以及正確的審美觀念,從而形成文明素養。最後:要有良好的思維品質。可見,新世紀語文素養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詞句,精彩的句子段落,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文材料。讀優美的詩歌,在閱讀中註重體驗情感,理解語言內容。因此,語言積累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壹。只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那麽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生活中積累語言
壹個人的生活經歷是語文素養發展的前提。閱讀,從某種角度來說,是語言信息激活生活積累,形成表征和重構的活動。所以茅盾曾經說過:妳應該壹邊讀書,壹邊思考妳所經歷過的類似生活。就作文而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這壹點早已為人們所公認。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更要引導學生積累生活。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學生積累生活並不豐富,導致他們很難理解那些豐富的文字材料。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博大精深,難以消化吸收。削弱了他們的閱讀興趣,也就削弱了他們積累語言的欲望。從而影響他們語文素養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觀察生活,觀察自己和周圍人的日常活動,擴大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幫助他們積累人生,做壹個有愛心的人。這樣,他們無形中積累了語言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2.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種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就不會把標準化的書面語‘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然而,人們觀察了這麽多年的教學模式:語文教學采用的是以理解為目標,以講解為手段的閱讀模式。為了加深理解,老師會不停地講,但難道不知道這樣會降低教學效率嗎?根本原因是違背了背誦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所以我認為,首先在語文教學中,要在熟讀上下功夫,淡化內容分析,多花時間在常用詞、名言警句和壹些優美的句子上,讓學生背誦。其次,增加課本的背誦量。就目前的教材而言,無論是推理的寓言,還是優美的散文,含蓄的詩詞,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絕佳範本。但是要求背誦的課本不多。而且我覺得應該加大背誦量,讓學生在背誦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最後,讓學生在壹些古典詩詞中積累語言,註意現代信息的傳遞。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時候,畢竟和我們現在所處的意境不壹樣。中國曾經是詩的國度。不學詩歌,沒什麽好說的。現在,整個語言環境徹底改變了,大眾傳媒占據了學生的文化生活空間。沒有正確的引導,學生只會死記硬背古典詩詞,只會適得其反,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學在註重傳承的同時,也要賦予古典詩詞以新意,註重聯系實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同時註重現代信息的傳遞,盡可能地反映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和背誦帶來的快樂,引導他們積極閱讀、廣泛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語言的積累。
3.在寫作中積累語言
通過熟讀背誦是通過輸入增加大腦皮層中的語言信息,而作文訓練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刺激大腦皮層細胞間的信息記憶、交換和篩選,從而達到鞏固和運用語言的目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像學數學壹樣,增加學生作文的密度,增加語言使用的頻率,每天練習。每天寫日記的話,要認真寫,不能敷衍。應該努力為學生創造壹個應用環境。如;通過壹些活動,展示壹些場景,讓學生講壹些優美的語言和名言,或者壹些古詩詞古句等。,這比讓學生單純的死記硬背要好得多。
總結壹下:生活中,讀書寫作。都註重語言積累,持之以恒,學生的語言就會豐富,閱讀理解能力就會培養,語文素養就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