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北京的八旗有哪些?

北京的八旗有哪些?

清代中國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女真人祖先以狩獵為職業。每年狩獵季節,以氏族或村莊為單位,由壹位有聲望的人擔任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的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被稱為耕牛記錄。壹般的領袖叫做魯牛額真理(魯牛的意思是大箭頭;爾真,又名爾真,意為主要)。

八旗的建立

努爾哈赤在統壹女真各部的戰爭中連連獲勝。隨著勢力和人口的擴大,他在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建立了黃白紅藍四旗,稱為真黃、真白、真紅、真藍,旗面均為純色。四十三年,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努爾哈赤在原有牛錄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又增加了四旗(鑲、白、紅、藍)。除了四種顏色,黃白藍都是紅色鑲的,紅色鑲的是白色。把後金管轄的所有人都放在旗裏。其制度規定:每300人是1條牛記錄,牛記錄量真的是1人;5魯牛是1賈拉,賈拉是1人;5嘉拉是1孤山,孤山有1人。據史料記載,滿人牛308頭,蒙古牛76頭,漢軍牛16頭,* * 400頭。此時八旗編成,成為滿洲八旗。清太宗年間,蒙古八旗、漢軍建立,旗制與滿清相同。八旗由皇帝、國王和貝勒掌管,旗制不變。

在八旗組織中,蒙古旗和漢旗的建立比滿旗稍晚。唐太宗三年(1629),蒙古第二旗錄,稱左右二營。八年改稱左翼兵、右翼兵。九年,征服察哈爾蒙古後,後金對眾多蒙古壯丁進行了大規模的編編,正式編入蒙古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相同。漢軍編單旗。據考證是在天聰五年(天聰七年)正月。皇太極崇德二年(1637),漢軍分為兩面旗,顏色為深藍色。第四年,二旗官兵分為四旗,第七年正式編為漢軍八旗,顏色與滿洲八旗相同。從明朝萬歷四十三年建立八旗制度,壹直到清朝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的組織。每個八旗都包括滿洲、蒙古和漢軍三部分。

上面的三旗和下面的五旗八旗是有區別的。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死後,清朝的始祖福臨為了加強自己的控制,對八旗的順序進行了調整。皇帝控制的鑲嵌黃、黃、白三色的旗,稱為上三旗;國王和貝勒管轄的鄭弘五旗,鑲紅、正藍、鑲藍、鑲白,稱為下五旗,此後壹直未變。上面的三面旗比下面的五面旗更受尊崇。他們是皇帝的貼身士兵,守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紮在首都等地。為了進壹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清朝雍正帝嚴格區分了下五旗中旗(俗稱外輔頭目)與府輔頭目(俗稱內輔頭目)的隸屬關系。實際上,下五旗的主體部分是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國王和貝勒只能控制他們的諸侯。也叫左翼,四面旗幟鑲嵌著黃、白、白、藍。黃、紅、紅、藍四面旗幟占據右側,稱為右翼。

八旗制度的特點

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凡是在八旗的,都可以算軍人。事實上,在清朝,士兵是有固定工資和定額的。隨著滿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並不是所有的滿族人都會鎧甲,只是後來鎧甲人在滿族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小。清太祖、太宗時期,八旗組織發展迅速。入關前有***滿洲八旗助領309人,分領18助領;蒙古117輔助,5輔助;漢軍率領157,壹分為五。八旗接收了***滿、蒙、漢左翎583個,半左翎28個。清朝統治全國之初,出於統壹全國的戰爭需要和平定各地反清鬥爭的需要,滿清八旗發展迅速。康熙年間滿清輔領669人,嘉慶年間增至681人。此後壹直保持在這壹水平。蒙古順治加11,康熙加76,雍正加204(1724)。八旗制度建立時,蒙古人被納入滿洲八旗。直到清末,還有35名蒙古助戰員和2名半助戰員,納入滿洲八旗。順治十五年,漢軍輔共二百零六人,三人半分。康熙五十壹年(1712),號增至258,號分為1。雍正十二年定制為270。此後,由於八旗生計越來越困難,壹些漢軍為民發旗。乾隆五十五年(1790),漢軍助理員減至266人。之後就再也不會變了。清末光緒、宣彤時的八旗官兵人數,約為6680名軍官和1.2萬名士兵。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壹,全民皆兵。所有滿洲成員都在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生產等多種職能。入關前,八旗士兵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爭時霍戈應征入伍,軍械、糧草都是自己提供。入關後,為了鞏固滿清貴族的統治,加強對全國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時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後顧之憂,更好地為清朝服務,建立了八旗常兵制和餉銀制,與綠營* * *共同構成了清朝統治全國的有力軍事工具,八旗成為職業軍人。八旗無論是滿蒙漢軍,都是以營為單位,由總司令和副總司令領導,稱為小七營,用於駐防或戰役。還有炮營、炮營、護炮藤營,隸屬於漢軍小七營。

八旗有完整的體系。如爵位、天命、天聰時期,齊桓公止於貝勒,崇德元年開始離開太子、郡王、貝勒、貝子、甄國公、符國公、甄國公、符國公、馮國公等。順治十年(1653),馮恩將軍被提升為十品。也有王、公、侯、伯、子、公等不同姓氏,但漢族人很少。到了清朝,官銜和太宗時壹樣,順治成了四年的榮譽稱號。乾隆元年,敏覺京旗尼哈凡被任命為子爵,阿什哈尼哈凡被任命為男爵,阿達哈凡被任命為輕車簡從的上尉,拜他為騎雲上尉,拖薩拉哈凡為騎雲上尉。八旗是按照旗的顏色登記的。壯丁原則上每三年編壹次,分為主戶、其他戶、其他檔及其家庭。八旗設立宗室學校和官學教育子女。八旗宗室的王子和軍官的婚喪嫁娶都有規矩。清朝初期禁止滿漢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解禁。事實上,人們已經結婚了。

八旗制度的興衰

清朝定都北京後,八旗兵大部分駐紮在北京附近,守衛首都的八旗按位置駐紮,稱為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另壹部分旗兵駐紮在全國各地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為八旗守備。駐京八旗負責皇宮和首都的安全,其實就是皇軍。清代有兩種軍事制度,即郎衛和魏兵。郎衛指的是禁軍侍衛,專門負責皇帝和皇後的護衛和服務。根據不同的具體任務,郎威設置了不同的機構,如警衛室、治喪隊、善救營等。禁衛軍初選時,會將三旗子弟中才藝出眾者分配到不同的班裏工作,手中會拿著三旗禁衛軍的政令,以備禁衛軍需要。欒義偉也是侍從武職,掌管皇帝、後駕等機構。宣彤元年(1909),溥儀名諱,改欒玉衛。順治初年,有擅長射鴛鴦、強弓、善撲的侍衛,各掌三旗。康熙八年,為了懲罰鰲拜的亂政,挑選了壹些年輕力壯的禁衛軍練習格鬥。當鰲拜看到它時,連衛兵都被打了耳光,於是出現了壹個良好的營地。這個營地專門從事雜技、射箭、賽馬等。,供皇帝邊表演邊取樂。兵衛指的是帝都和皇宮的護衛。根據不同的任務和防禦需要,有前鋒、警衛、步兵等不同的營制。

八旗入關前,八旗已駐防。清朝統治全國後,分為桂府守備、東北三省守備和直省守備。吉福駐軍是守衛首都附近的地區,包括保定、張家口、熱河、察哈爾和木蘭圍場。各省駐軍多為省會或重鎮。視每壹代而定,八旗的員額和士兵數量可能有增無減,但變化不會太大。清朝末年,全國駐軍有817名助理員。

八旗駐紮在全國各地,壹般沒有總司令。重要地區如盛京、吉林、黑龍江、江寧、杭州、福州、廣州、荊州、Xi、成都、綏遠等哪裏有將軍,哪裏就有副司令員。這位將軍是該地區的最高軍事官員,但他忽視民政事務。後熱河侯、察哈爾從副都督升為都督後,成為都督。

八旗的旗幟管理,無論是滿蒙漢軍,都是由孤山二鎮管理。順治十七年,孤山額改名都統。每個旗有壹名指揮官和兩名副指揮官。雍正元年,八旗下設衙門,由24名官員和48名副職官員組成,負責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政令,核對戶籍,經教養後,授予官銜,簡化軍職。在八旗定向的地方,京城和全國各地的守備、守墓、壯丁,會編判官,選子女作執事,派女青年,以授土地合法八旗事業,奴隸管理,地租定額,不動產購買,紅白t恤,派帥修到官學發考花名冊,會選旗營官,立功,勸退,攻廢職,收戶職,定兵數。

八旗的興衰八旗制度是在“兵民合壹”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入關前對士兵的俸祿沒有規定。天聰四年,皇太極曰:“吾國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未曾怠慢。”當時興靖(今遼寧新賓)內城是宗室所在地,外城是壹萬多名士兵的駐地。再加上遠處有十幾萬戶人家,分散在遼河東西兩側,沒什麽可耕可獵的,有什麽可征的,征時發放的糧食也很有限。清朝統治全國後,八旗兵餉的主要形式是坐糧,包括錢糧,壹部分從征時起發。八旗士兵按兵種可分為親軍、前鋒、近衛軍、領袖、馬甲、步兵、炮兵、養兵、工匠等,其俸祿數額也各不相同,時有增減。

清軍入關,滿族人口大量湧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為了安頓八旗官兵和閑散人口的生活,清政府* *從順治元末到康熙四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圈地運動(見地圖),分三次給八旗滿蒙漢軍官兵2335477畝旗地。八旗兵的土地是五天(每天六畝左右),到最後清朝也沒有大的變化。士兵的土地大多是自己和家人耕種,然後典當出去維持生計。清初規定旗民不交財物,反復數次。直到光緒三十壹年,禁令才最終解除。

清朝統治全國後,由於八旗制度的嚴厲束縛,八旗兵的生活日益貧困。八旗的生計問題主要是北京正體旗的生活問題。它出現在康熙、雍正時期,乾隆初更為嚴重,引起清統治集團的嚴重關註。康熙帝和雍正帝多次給銀,但很快就用光了,於是增加士兵數量,擴充糧食和俸祿。雍正第二年開始設立練兵,後來改名為練兵,給錢糧。光緒時有27408名士兵,晚清時有29407名。乾隆年間,駐京及外省的漢軍八旗被允許為民打旗,讓民自食其力。但直到清朝末年,八旗的生計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陷於貧困之中。

從八旗制度正式建立到辛亥革命後清朝崩潰191,* * *存在了296年。是清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它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積極進步的作用,為發展和鞏固多民族統壹的國家,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隨著歷史的演變,八旗制度落後的壹面日益明顯,嚴重束縛了滿族人的發展,在戰役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八旗制度與清朝的命運息息相關,它經歷了由盛到衰、由衰到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附加備註

1.孤山:滿語GSA的音譯,意為‘旗’,即八旗體系中最大的組織單位。

2.賈拉:滿語jalan的音譯。它的意思是“段”和“節”,是鼓山和魯牛之間的聯系官員。

3.魯牛:niru在滿語中,為“大箭”解。

4.二真:滿語額真,為‘主’解。

5.梅勒:滿語仁美,原意為‘肩’,有兩面和副的意思。

正黃旗:三種旗幟之壹。

清朝末年,有助理都督92人,半助理都督2人,兵力約3萬人(滿州八旗中人口最多)。

總人口:約654.38+0.5萬人。

名人:納蘭明珠納蘭性德(康熙皇帝的寵臣)、索尼(重臣)

*黃旗:三面旗之壹。

駐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

清朝末年,有84個副將,2個副將,兵力約26000人。

總人口:約654.38+0.3萬人。

名人:小(嘉慶帝皇後)、慈安等。

正白旗:三種旗幟之壹。

駐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朝末年,助理都督86人,兵力約26000人。

總人口:約654.38+0.3萬人。

名人:郭不落萬榮,榮祿。

*正紅旗:下五旗之壹。

駐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

清朝末年,助理都督74人,士兵23000人。

總人口:約11.5萬人。

名人:小沈陽(乾隆叛徒)老舍。

*紅旗:接下來的五面旗幟之壹。

駐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

清朝末年,轄副將86人,士兵26000人。

總人口:約654.38+0.3萬人。

名人:甄妃(光緒皇帝最喜歡的公主)

*白旗:下五旗之壹。

駐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朝末年,助理都督84人,兵力約26000人。

總人口:約654.38+0.3萬人。

名人:曹雪芹、阿桂、山(太子蘇)

真藍旗:接下來的五面旗幟之壹。

駐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朝末年,有83個分領,11個分領,士兵26000人。

總人口:約654.38+0.3萬人。

名人:崇啟(1864中的1號)。大臣之書。同治皇帝皇後,阿魯特之父)

*藍色旗幟:接下來的五個旗幟之壹。

駐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

清朝末年,共有副將87人,副將1人,士兵27000人。

總人口:約13.5萬人。

名人:後(相聲演員),慈禧(鹹豐帝的貴妃),和(財政部尚書,在政變中被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