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背景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大陸內蒙古邊境附近的最後壹塊原始草原。這裏的蒙古牧民至今還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生態特征。他們在草原上自由而浪漫地放牧牛羊,與壹群群強大的草原狼壹起維護著草原的生態平衡。他們討厭狼――狼是入侵他們家園的敵人;同時,他們也對狼心存敬畏——草原狼幫助蒙古牧民捕殺草原上不能過多攜帶的食草動物:羚羊、兔子、大大小小的草原鼠。狼是蒙古人的原始圖騰。狼的兇猛、殘忍、智慧和團隊精神,以及它的軍事天賦和組織分工,曾經是13世紀歐亞大陸蒙古軍隊的天然教官和進化引擎。
正是蒙古民族的歷史和神秘,以及草原的遼闊和浪漫,讓這本書的主人公,壹個名叫陳陣的年輕北京人走進了草原。很快,陳陣發現草原並不都是浪漫和自由的。牧民們不得不與狼搏鬥以保護他們的財產。他目睹了蒙古婦女和兒童手無寸鐵地與襲擊羊群的狼搏鬥——狼大如豹。我也誤入狼群,親眼看到狼群如何在第壹只狼的指揮下,出動軍隊獵殺數百只羚羊。然而,人們搶走了狼儲存的食物。為了報復人們的貪婪,狼利用冬季暴風雪和夏季蚊災的掩護,發動了兩場殘酷而英勇的戰役,大規模偷襲馬匹。於是人們又被激怒了。來自農耕民族的幹部不顧蒙古牧民的反對,開始了大規模的獵狼戰鬥。陳陣被狼死前的尊嚴和犧牲所震驚。陳陣和他的朋友們親自挖出壹窩小狗,養了其中壹只。他想通過壹只小狼的成長來探索狼的習性和哲學。通過壹系列令人陶醉的有趣故事,陳陣發現狼是動物中唯壹不可馴服的神秘動物。比如第壹次面對食物或面對大量食物時,會舉行跑圈,類似於現代宗教的感恩儀式或祭祀;比如狼壹旦離開地球,就會渾身顫抖,虛弱無力,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安泰。更進壹步,陳陣發現蒙古人不僅把狼作為本民族圖騰崇拜的對象,而且在狼死後還會把屍體放在狼出沒的地方,進行“天葬”。蒙古牧民相信狼會帶著靈魂去騰格裏(蒙古語:天堂)。狼是蒙古人畏懼的敵人,也是他們壹生乃至來世的朋友。正是蒙古人以狼的精神征服了幾乎半個世界,開啟了東西方的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
陳陣和他來自北京的年輕朋友,因為狼,和牧民打成了壹片。但他們無法阻止農耕文化和文革時期錯誤政策對草原生態的破壞。他們首先用現代武器捕殺狼,把僅存的狼趕出了邊境。此外,大面積的草地被開墾。幾年後,草原鼠患成災,大面積草原沙化。在作品的結尾,也就是小說的結尾,來自蒙古草原的沙塵暴已經肆虐北京,浮塵甚至飄過了大海,遊蕩在日本和韓國的天空...
人類失去的不僅僅是草原,還有狼群。他們真正失去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失去的是中華民族早期的圖騰:自由、獨立、堅韌、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永不投降的品格、意誌和尊嚴。這是《狼圖騰》的主題,也是作家的悲情呼喚。
2.基本信息
《狼圖騰》是壹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小說,講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壹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郊狼、牧民共同生活的故事。
1971初稿在內蒙古錫盟東烏珠穆沁草原,1997初稿在北京,2003年底在北京定稿,2004年4月出版。該書在中國出版後,被翻譯成30種語言,在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
至2014年4月,在中國大陸再版150余次,原版近500萬冊,連續六年位居文學類圖書暢銷榜前十,獲獎數十次。國內外報紙和網絡新媒體上關於《狼圖騰》的研究論文和作品數以千計。
3.作者簡介
《狼圖騰》作者姜戎先生(筆名),出生於1946。北京人。1967自願插隊定居內蒙古鄂倫春草原牧區。1978回到北京,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錄取,學習政治經濟學。就像小說中的主人公陳陣壹樣,姜戎在草原上與狼共舞了十壹年。他挖過狼穴,養過幼狼,見證過無數狼與羚羊、狼與人、狼與馬的爭鬥。正是狼的品質,草原人的圖騰崇拜,以及13世紀蒙古騎兵的神秘,讓姜戎沈迷其中30年,最後花了差不多6年的時間寫出了小說《狼圖騰》。獨特的經歷和執著的思考,讓作品的故事,尤其是狼的細節,呈現出豐富多彩、精準有力的魅力。
蔣蓉出生在壹個幹部家庭。少年時期接受專業繪畫訓練,深受俄羅斯文學、電影和油畫的影響。我年輕時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關心國家大事、政治動向和思想動態,特立獨行的個性屢屢挫敗他,從而鑄造了他端莊大氣的創作風格。敘事宏大,細節豐富,主題豐富,具有跨越地域文化和民族信仰的人性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