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灣重點地區環境地質調查與脆弱性評價是中國地質調查局部署的大型國土資源調查項目,始於2004年至2007年。主要承擔單位為天津市地質礦產研究所、遼寧省地質礦產研究所、河北省地質調查院、河北省地質環境綜合監測站、天津市地質調查院、山東省地質調查院、山東省地質環境綜合監測站、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資源與地理研究所。
作業區域覆蓋唐山、天津濱海新區、煙臺等環渤海主要城市,以及大連港、曹妃甸港、天津港、煙臺港等重要港口。項目投入1: 5萬專項環境地質調查2344km2,1: 5萬專項水文地質調查3824.41km2,1: 5萬TM遙感解譯6500km2,INSAR地面沈降監測2270km2,第四紀鉆探580m,工程地質鉆探130m。
有總報告1份,專題報告165438份,圖集1份,建立了環渤海重點地區環境地質調查和脆弱性評價數據庫1個。承擔單位技術人員圍繞項目工作內容在專業雜誌上發表論文約10篇。
(1)環渤海地區重點城市供水安全及對策
對唐山、天津濱海新區、煙臺的供水保障程度進行了調研論證。查明了三個重點城市的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動態、地下水資源狀況、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和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論證了重點城市的供水結構、需水規劃和水資源保障程度,提出了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建設城市應急水源和地下水庫等城市供水技術對策和建議。這是演示t/a;大型應急水源3處,中小型應急水源4處,應急產量23.6萬t/a;有兩個地下水庫,可增加地下水開采量8300萬~ 65438+9900萬t/a。
(2)環渤海主要港口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
在大連港、曹妃甸港、天津港、煙臺港進行了1∶5萬的環境地質調查。重點港口的環境地質條件,供水保障程度,崩塌、滑坡、海岸侵蝕、地面沈降等地質災害,活動斷層的分布和威脅,風暴潮的現狀和危害等。被發現了。開展了港口工程地質適宜性評價、供水保障程度論證、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和風暴潮風險評價。
(3)環渤海海岸帶開發對策
經過多年對環渤海海岸帶現代地質環境變化的監測和研究,開展了海岸帶陸地變形的GPS測量,完成了秦皇島海平面監測站的自動化建設。沿海低地和潮間帶淺層地層結構和沈積環境的演變,海岸線的年際和多年變化特征,渤海灣西部表層沈積物及其地球化學特征,天津潮間帶和淺海區底棲生物的組成和分布特征,海底沈積物的地形、地層結構和粒度分布等。對該海域的活動斷裂進行了調查,並對潮間帶填海造地的適宜性進行了評價,為填海造地、海岸帶開發和海岸帶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依據。在綜合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天津濱海新區現代地質作用的演化趨勢,認為濱海新區的坳陷已經形成,濱海新區的成盆趨勢將進壹步加劇,生態環境將進壹步惡化。
開展第四紀研究在地面沈降和工程建設中的應用研究,確定天津沿海地區第四紀沈積環境與地基承載力的對應關系。
(4)環渤海地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對策。
通過對大連大魏家、秦皇島棗園、山東萊州灣等三個典型斷面的監測預警示範研究,建立了大連大魏家、秦皇島棗園、山東萊州灣三個海水入侵自動監測剖面,安裝了18自記水位計。通過三個典型斷面的監測預警示範研究,摸清了海水入侵機理,首次建立了適合當地海水入侵監測的指標和方法。建立了海水入侵數值預報模型,實現了對數值模型的實時監測、實時傳輸、實時分析和實時交互。提出了海水入侵監測預警模型,對海水入侵防治和監測預警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秦皇島海平面自動監測和數據實時傳輸系統已經建立,並已納入國家風暴潮預警系統。
(5)天津濱海新區海岸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
完成塘沽地面沈降分層標準建設,創造華北地區松散沈積物全孔取芯最深記錄(1266米)。松散地層鉆探取心技術和工藝取得重大突破,全孔巖心完整性好,砂層心率達到90.14%,粘性土心率達到92.58%。建立了亞洲最大控制深度的地面沈降分層標準組(1218m),在明化鎮組發現了三個重要的含水砂層。初步開展了該孔的基礎地質、工程地質和地面沈降機理的綜合研究,為天津濱海新區的科學研究和地面沈降防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適用範圍及應用實例
項目成果包括重要城市水資源保障程度論證、重要港口環境地質調查、沿海地區現代地質環境監測等。,可為渤海經濟區重點區域的規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地學信息,同時促進沿海地區第四紀基礎理論研究。
項目成果積極服務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在支持編制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海岸地質環境保護和防災規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天津市地面沈降防治和天津濱海新區規劃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第三,促進轉變方式
媒體推廣、會議交流、項目合作、咨詢服務等。
技術支持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
聯系人:馬震
郵寄地址:天津市河東區谷8號路4號。
郵政編碼:300170
聯系電話:022-84112961。
郵箱:tjmazhen @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