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看實現高水平傾聽的途徑——理解和尊重。所有這些學校幾乎都是壹樣的,就是所有的人都希望被理解和尊重。理解和尊重是建立良好關系最基本的態度。因為關系第壹。剛才我們說焦點解決對話流程圖已經發到群裏了。它主要有五個步驟:開場也是熱身。目標、資源、壹小步和積極的反饋。我們首先的理解和尊重是建立關系,這是最基本的升溫態度。熱身是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理解和尊重是基礎。
我們學習的時候也知道。理解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都是經歷。雖然我沒有經歷過他們,但是我有這種態度。我能理解妳的感受,也能理解妳的想法是正確的,比如積極的關註,包括我們的面部表情,我的肢體語言,言語交流。感受對方的內心體驗,引起壹片罵聲。比如這種理解就是我們和孩子說話:我們告訴孩子我們過去有多辛苦,沒錢的時候,我們吃,住,玩。然後我們覺得很苦,以為可以教育孩子。不知道妳的親戚朋友有沒有這種經歷?妳的孩子或者妳的學生同意他嗎?他苦澀地說,難道我們比他現在更痛苦嗎?
據我所知,很多孩子不同意。他們會說妳那時候作業那麽少,還能到處玩。我們現在的壓力有多大?我們現在都不願意好好吃飯。我們的作業這麽重,考試又這麽難。看看這個想法和標準是不是不壹樣,所以並不是說我認為的就壹定正確。因為標準不壹樣,他各就各位,他有自己的標準。他會覺得只是妳們大人那時候沒打作業而已。妳比我們現在幸福多了。這都是對犧牲的壹種理解。我明白現在的孩子其實很辛苦。這樣,妳理解他,他就會考慮,就會和妳搞好關系,聽我們的。
現在談談尊重。其實尊重就是認為對方有價值,有能力,想變得更好。對方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只是有時候不自知。這就是我們分眾對人性的基本概念,連在群裏研究過分眾的人都知道。我們就當他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吧。我們沒有。我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壹個陪伴,他其實是有能力的,只是我們是否看到了。就是面對訴說的人,比如我們的家人,我們的學生,我們的來訪者。我們來自慰壹下:妳相信他有能力有價值,想變得更好嗎?就在前陣子,我跟著壹個青少年的拓展訓練營。當時群裏有壹個大孩子和壹個小孩子。每當父母跟著孩子,只要父母在身邊,孩子就不會好好的參加活動,尤其是青少年,會反抗,然後不配合,會在父母面前生氣。至於孩子,五歲以上的孩子會牽著媽媽的手。牢騷。後來主辦方壹發現不對勁,就要求所有家長離開。請出去,不要站在它旁邊。只要有家長站在身邊,他的氣場就不壹樣,因為孩子覺得我是個孩子,我什麽都不會,也做不好。但是父母走了以後,大壹點的孩子就要照顧小壹點的孩子,所有人都要參與。
說到這,我相信他。放手也是壹種尊重。即使是放下,也要尊重他,包括他說話的時候,不要犯那些錯誤。比如我得出自己的結論,我會打斷他,給他建議,給他過多的引導。其實放下這些也是壹種尊重。
達到高水平聽力的第二個方法:避免先入為主,過早下結論。比如妻子或丈夫在工作中受委屈。回家嘮叨幾句。心情不好,總想找人傾訴。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回來想找人聊聊。他們只要開口我們就能聽嗎?我們會不會說:為什麽老師不批評別人總是找妳?那為什麽妳的同事不和別人吵架,總是和妳吵架?那壹定是妳的錯。好吧,我還沒下結論,等於壹劍封喉。這把劍是語言的毒箭,孩子就不會再提了。
傾聽法3就像壹面鏡子,及時給予反饋。鏡子,怎麽反饋鏡子不說話,他是原創。他有三個原則,哪三個沒有?不評價,不預設,不介意。我們只是不評價他的對錯,不評價他是否道德,不要用我們的經驗去預設他壹定是什麽樣子,不要給他太多的引導。當然,我們知道我們可以給他太多的指導。不給太多建議是三不原則,因為鏡子不會說只是真實的反饋,靜靜的聽。我們比鏡子好多了,因為我們有更多的感情。我們會做出反應,比如語言是非語言的,我們會及時反饋。說到這個反饋,恰好我們面前有壹個開口。目標資源的壹小步後面是壹個正反饋,也就是說焦點根據焦點是正的。而且還很準確的為他挑出積極的地方,給他及時的反饋,賦能他看到自己做的好的地方,讓他看到自己有實力的地方。這就是專註的概念,也就是通常的五專註法。因為這個群裏可能會有很多朋友陸續過來聊聊或者說說五個重點。將來我們會讓妳知道更多。在這裏,就像這種正反饋就是把註意力集中在積極的事情上,並及時反饋給對方,從而給他授權,給他力量。
第四種方法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創造氣氛。非語言行為是眾所周知的,比如面部表情。我們的肢體語言和聲音。如果聽的人和被聽的人面對面,妳和他坐在哪裏,妳的身體就這麽對立嗎?況且這個安全距離壹般都在壹米以上。根據人們的習慣和妳的理解,這是不壹樣的。更不用說所有這些非語言行為,表明了聽者是否尊重妳是否認真,是否接受,是否已經經歷了焦慮、懷疑或困倦。這些是藏不住的。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他們。我們現在說的是哪些非語言行為是正確的?比如適當的點頭?彼此的眼神交流,還有微笑。對對方心態的反應也很恰當,我們後面會講到自己的表情。而我們,也就是我們的表達是* * *情緒,鼓勵他繼續說下去,我們表現出來的整個人是否表現出對對方深深的關心。這樣可以讓對方感覺到傾聽者的參與和認真。他們能感覺到。
這些都需要適度實施。比如壹個母親,當妳說孩子有壹件特別開心的事,或者委屈來告訴我們。妳認為對我們來說做家務重要還是花些時間陪孩子重要?可能有些老師說我沒時間,所以壹天抽不出多少時間。時間有長有短,但態度壹定要真誠。如果妳有時間,妳可以花半個小時陪妳的孩子。如果妳沒有時間,就陪我五分鐘。但在這五分鐘裏,我全心全意不看手機,不做家務,微笑著看著我的孩子。鼓勵他訴說,關註他自己,而不是下結論。而且孩子也知道,這五分鐘我媽完全屬於我。這種陪伴是有效的。剛才我說了,這種陪伴是有效的。其實這種傾聽是有效的。他也能在五分鐘內達到壹定的效果。只要妳告訴孩子,他看得出來妳每天都很忙,妳是為了工作而學習,他就在看。這個時候他花五分鐘就顯得特別珍貴,不要找借口。我們不要找借口說我沒有時間。我每天都很忙。我每天做很多事情。我要照顧她,我會努力的。如果我們只關心他的身體而不是他的思想。那我們的關心還不如我花五分鐘聽她說。另壹方面,壹些不恰當的非語言行為也會影響我們的聽力效果。比如過多的眼神交流就是盯著對方看。那麽微笑就是不合適的,比如她在受苦,我們還在微笑,這是不能接受的。頻頻點頭意味著對方會被打擾。然後,身體距離太近,這個是根據情況,妳說是孩子,妳可以摸她,我抱著他,當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有的孩子不願意摸他的頭,那就不要摸。對於對方是個內向的人,還是離他遠壹點吧,不要輕易碰他。如果對方比較熱情,或者我們比較熟悉,相距壹米也是可以的。所以這個距離,這個小細節,要看情況。如果這些都不合適,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影響傾聽效果。
方法五仔細觀察說話人的語氣和肢體語言。這壹點是必要時的沈默,我們會仔細觀察。必要的沈默意味著仔細觀察和準確反映壹個好的解釋。比如有必要的時候,有必要的時候會被我們觀察到。當妳需要給對方鼓勵的時候。需要跟進的是詢問或者然後鼓勵他表揚他,然後在需要的時候讓聽者沈默等待。或者當另壹個人在的時候,他正在有意義地處理情緒或信息。這壹切都需要我們仔細觀察,然後去感知和判斷。
方法6必要時保持沈默。只是說知道什麽是必要的,就要仔細觀察,準確反思。傾聽時保持沈默也是壹種有效的策略。妳敢用這個詞嗎?受不了沈默。對今天的人是壹個考驗。比如,妳意識到沈默的積極意義了嗎?妳真的認真理解、尊重、接納對方了嗎?我們的心是否足夠穩定,我們是否都能穩定,當我們穩定的時候。當我們能穩住時,我們就能忍受沈默。具體說壹下沈默,就是有時候沈默比語言更有力量。妳有這種經歷嗎?當我們哭的時候,我們並不真的希望旁邊的人說什麽。只是我把他留在那裏了。比如,當對方在抱怨,在哭泣,在訴說自己平時不敢觸碰的部位,或者暴露自己太多太深,處於痛苦,尷尬,恐懼之中。因為有聽眾接受,耐心等待。這種等待意味著什麽?這時候的沈默和等待,是某種東西類似於那個在我們痛苦、尷尬、恐懼的時候陪伴我們的人。他耐心地等待我們非常溫柔地在那裏。我們覺得他是那個給我時間和尊重我的人。當我需要他的時候,他就在那裏。當我需要安寧的時候,他會幫助我,給我安寧。這個時候,我們會不會覺得我在這裏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很自由,很安全,很輕松?這個時候,情緒宣泄的差不多了,我才有可能繼續探索,自我公開。我可以治愈自己。我說這個地方。突然說起我作為敘述者的觀點。希望有那種必要時保持沈默的傾聽者。所以有點繞路。聽的時候可以反復聽,感受壹下。我希望我們不會讓雲來來去去。剛才這個流程圖裏有壹個預熱,是打開目標資源的壹小步,是壹個正反饋。
我們談了很多關於錯誤的傾聽方式。還有正確的聽法,壹* * *六項。那我們光聽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有壹個反應,因為它像鏡子壹樣原始,有三個原則。但也需要實時準確。正反饋就像我們現在有精準扶貧壹樣。其實這個反饋也需要準確。我們如何給予反饋?大致列舉了四個。我想有些朋友會有更多的東西,以後我們會擴展的。比如妳有更好的辦法,可以過來聯系我。
反饋法壹用簡單句回應對方的陳述。有時候,對方在講壹大堆大段的時候,我們進壹步打斷他,但是我們短不起,作品壹直坐在那裏。我們用我的非語言行為和他相處,也就是壹直陪著她。我們會簡單的說,哦,是的,每天都很痛苦,很不開心。很簡單。簡單句是他的,不是他的句子。當然,這意味著我看到了妳的情緒,聽到了妳說的話。我知道妳現在很難過,這意味著我在這裏,我在聽。
第二種反饋方法是重復說話人的話。把我換成妳,因為壹般說話的人會說我就是我,他會說妳就是妳,就是用很溫柔的方式。嗯,壹般來說,當他因為焦點是正的而出現的時候,就像是在解決。當他在講壹個有情感轉折的故事時,我們用簡單的語言回應他。但是我們壹發現積極的東西,比如他遇到很多很難解決的事情,但是可能不是某壹天他有了壹點解決的辦法或者壹些控制情緒的方法,我們就會把它講回去,說,哦,那天妳還是有壹些方法的,因為妳出去散步了,所以後來心情好壹點了,對吧?
再比如孩子回來,如果親子關系好,孩子願意說話。他會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講很多他學到的東西,我們也會認真聽,聽的時候會。我們的反饋是重復他的話,不下結論,不評價,不預設,不暗示。別讓孩子說話,那個同學很討厭,上課老是說話。我說妳同學上課老是說話,煩到妳了。這是她的話的重復。給他和剛才第壹個壹樣的反饋,說明我在聽。我知道妳的感受和妳在做什麽。我在這裏。我壹直在聽。繼續說。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種反饋方式是用說話者自己的語言解釋他的意思。有時候我們聽的時候會有確認和澄清。剛才我說準確的反饋,準確的回應,因為我們要時不時的確認和澄清,因為我們要保持理解的準確,我們和他是同頻溝通的。在這裏,我講壹個我的壹個咨詢朋友的小故事。當他和他的學生聊天時,他問他。先是問他現在的情況怎麽樣?對方說差不多,嗯,是壹半。是海的壹半嗎?是的,壹半。現在的情況好了壹半。然後我們的顧問朋友說:目前是壹半。如果在壹分到十分之間,應該是五分六分。但是因為咨詢師的功力比較深,我朋友就忍了,就是沒有過早的下結論,沒有用自己的判斷。還有壹個問題:那妳說妳現在的情況好了壹半,那如果是的話。壹到十之間,十是最好的,壹不好。妳現在在哪裏?妳猜對方說了什麽。對方說了七八分!後來我的輔導員朋友說:還好我忍住了,還好我又問了?原來78分在他那裏是壹半。
反饋模式四:實時提問。我們關註的問題有很多,關系問題,奇跡例外,假設問題。我們以實時問題為例。比如親子關系,孩子在外面打架或者被老師批評,他回來了,他很委屈。他在講,如果家長聽好了孩子的話,他會說出來,但實際上他講的是那些細節。然後他心裏的怨氣也差不多了。這個時候,他會聽我們在說什麽。別這麽說。當他這樣說妳的時候,妳有什麽感覺?其實即使他已經在說自己的感受了,他也是委屈的,難過的,憤怒的。但是因為我們的實時提問,我們對那種情緒的關心表達,對他來說是非常治愈的。而且這種問題意味著除了妳在意的感受之外,沒有其他的預設,也沒有其他遵循三不原則的感受。這個時候孩子會因為這個問題多說話,和我們的關系更好。相信他能更充分地發泄。那麽下壹步,我們認為不斷的引導會成功得多。比如我們家在工作中遇到了不順心的事。等她回來,妳說我不評價他,我也不怪他。我會聽的。然後我就在那裏聽,不交流,不提問,妳仔細問。這個時候就達不到效果,也就是達不到好的效果。就像小孩子壹樣,我也問,他們每天都這樣。妳每天那麽努力,有時候領導看不到。那麽妳這樣問她,她會感到極大的安慰,比那種責備好多了。
最後,讓我們來學習壹個重要的基本信念:沒有所謂的抗拒訪客。關鍵是如何與來訪者合作。這裏沒有反抗他的孩子,學生,還有我們的另壹半。怎麽才能給他合作?我們認為如何合作是我們的重點。如果我們把對方的反抗當成壹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他是在提醒我們要謹慎,要慢下來,他是在提醒我們有錯誤。比如我們沒有貼近他的需求和目標。如果我們把它視為壹種提醒,而不是壹種抵制,我們將尋求改變,我們將考慮如何合作。這裏考慮的是如何配合,也就是如何聽她的話讓她多說話,讓他更好說話。我們會把以上六種甚至更多結合起來。達到高水平聽力的方法會慢慢想出來的。好了,今天的微課結束了。謝謝妳的傾聽和陪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