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父親的小屋:那座山叫龍頭山,山上有座廟。

父親的小屋:那座山叫龍頭山,山上有座廟。

父親的小屋就躺在山坡上,村後有座山,叫龍頭山。

龍頭山由三座山組成,從高到低,壹座挨著壹座,山脊幾乎筆直。

山如龍頭,脊如龍身。從遠處看,龍頭山真的像壹條遊龍。龍頭高高揚起,拖著長長的龍身,躲在湘西的大山裏。

這是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罕見的奇觀。

據地質學家推測,龍頭山隱藏在3.8億年前的汪洋大海中,石頭形成於約5億年前。

也就是說,龍頭山形成於寒武紀(5.42億年前-4.85億年前)。

說它3.8億年前還在海裏的依據是龍頭山對面的靈官山,現在還有蟲管化石,產出層位在泥盆紀。

這種蟲管化石形成於3.8億年前(4.05億年前-3.5億年前)的泥盆紀。

龍頭山海拔只有800米,靈官山海拔1000多米,蟲管化石也在1000米以上。

過去壹億多年,滄海桑田。

說白了:海枯石爛!

現在龍頭山在永順縣,靈官山屬於保靖縣。兩縣以河為界,兩岸溪流縱橫交錯,註入水。

當地人對龍頭山的介紹,主要與三座山中最短的壹座山頂的壹塊大石頭有關。

這塊大石頭隱藏在橡樹和柏樹之間,看起來像龍的鼻子、嘴、龍眼和角,栩栩如生。

在我的印象中,好像石頭上經常蓋著紅布。缺點是龍嘴右側缺失,上下頜骨不太協調對稱。

關於龍頭山的神話傳說非常有趣。

傳說這座龍頭山非常靈動。白天,它躺在山上休息,到了晚上,它就改變自己,興風作浪,大吃大喝。

但龍嘴不應該朝向保靖方向,而是龍身藏在永順的大山裏,這是不對的。

“吃保靖,享永順。”龍頭山的秘密被風水先生發現,讓保靖人夜不能寐。

壹月的壹個黑風高的夜晚,幾個黑影偷偷爬上龍頭山,用鐵錘敲出了龍口。

傳說住在龍頭山腳下的人,過去常常在半夜聽到龍的聲音,但突然有壹段時間沒聽到了。當他們爬上山時,龍的下口脫落了。

人們還發現水龍頭上沾滿了狗血。狗血淋頭不是什麽好事,於是找風水先生算了壹下,很快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

現在龍口斷了,再試試接。

於是,壹些不甘心的永順人請道士修行,用石頭填龍口。

據說不管人們怎麽努力,水龍頭都不會再工作了。

就連水龍頭的顏色也從灰色變成了黃褐色。有人說這是狗血滲透,也有人說是龍在滴血。

還有壹種說法是:當地人為了跨過那個僵硬的龍頭,在旁邊建了壹座廟,請道士們日夜念經。

這個褐色的龍頭,這個破碎的龍口,為古寺用石頭砌成的石墻,上山的石階和古道,現在都保存得很好。

傳奇終究是傳奇。可以通過當地人傳播,慢慢的,好像是壹個真實的故事。

但是,龍頭山還有壹個故事。

龍頭山頂上有壹座古廟。何時建成,無從考證。從殘存的石墻來看,規模不大,但很有氣勢。

這座古寺的最後壹個和尚據說是王和尚,他直到20世紀40年代初才離開。

小時候聽舅舅說,王鶴不是和尚,不住廟,有家有妻有子,住在山腳下的壹口井邊,耕田種地幹農活,樣樣精通。

有人來燒香拜佛,只要他站在廟門口大聲喊壹聲,王和尚就穿上和尚的衣服,沖到廟裏大聲念經。

事情辦完了,有錢的可以收錢,沒錢的可以送東西。王和尚總是提著那個籃子來來回回,隨叫隨到,非常認真,非常虔誠。

叔叔說,王和尚的綽號是“六指小孩”,他的右手拇指旁邊有壹個小指,很特別。

我叔叔出生於1928年。他說他小時候見過王和尚,但不知道他的具體年齡。他只記得他很瘦。

王和尚好像是個保靖人。

叔叔說,他聽長輩說,王和尚開始來龍頭山,他經常不把六個手指藏起來,後來就不再給人看了。

叔叔見過王和尚幾次,但他沒有看到他的手指是什麽樣子,因為他要麽把它們放在胸前,要麽把它們放在袖子裏。王和尚的袖子很長。

後來,我叔叔聽說,有壹天晚上,不知怎麽的,在龍頭山前的香爐裏,王和尚燒傷了他的第六個手指。

沒人知道為什麽王和尚燒掉了那根多余的手指。反正這種咬牙切齒的痛苦是普通人無法承受的。

不久,燒傷手指的王上離開了,他的妻子和孩子緊隨其後。沒有人知道這家人去了哪裏。

隨著王和尚的離去,龍頭山寺將會荒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壹些人還把石頭運到廟裏去搬磚瓦。不久,寺廟也倒塌了。

上世紀80年代,我們經常去龍頭山腳下放牛,爬很多山。在山頂的斷壁殘垣處,我還記得有壹副對聯:遠觀空,耳入道,故我在此思之。

字跡是毛筆,黑色,寫在左邊石灰糯米做成的墻上,右邊已經脫落,什麽都沒有。

這是王和尚留下的嗎?

寺廟的大門是石頭做的,它仍然保存完好。山門口還有壹副對聯,右聯寫得很清楚:金圓正中。

左聯字跡潦草,難以辨認。

直到前幾天把龍頭山的視頻貼出來,廣西壹個叫陳穎的網友告訴我,左邊的對聯應該是:藍蓮花裏的蓮花宮。

我仔細看了看照片。第壹個字是“比”,最後壹個字是“貢”。

我沒有問她太多。百度了壹下,原來是晉代第六任皇帝完顏靜(1168 —1208)寫的壹首古詩。

洪雁靖,又名,年僅四十,在位二十年。他所開創的“明昌之治”是晉朝最鼎盛的時期。

會不會是龍頭山上的廟就建在這個時候?

當時龍頭山屬於南宋。當時宋和金的關系還不錯。

好吧,姑且說靖的詩能出現在龍頭山上,不考慮建廟的時間,可見建廟人的見識非同壹般。

有壹段時間,當地人說起龍頭山,總說偏僻落後,交通不便等等。其實翻閱厚重的史書,這個地方並沒有那麽封閉。

湘西土司時期,龍頭山被永順土司下的三個土司州之壹的南威州所包圍。

《永順府誌》有雲:“南魏太守,宋代為奚仲太守,後為南魏太守。”

1017年《西州銅柱》銘文所載秦雲贊,是南魏已知最早的州。

南威在酉水之濱,三面環水,依山而建,龍虎環繞。湘西土司的軍事力量中,水軍最為重要。

翻開明朝厚重的歷史,無論是陳友諒朱元璋與鄱陽湖的水戰,還是湘西東南抗擊倭寇的血戰,都有南魏水軍輝煌戰果的記載。

1366年,朱元璋大業初定,剛開始在南京建宮。南魏太守彭金生將楠木獻給朝廷,以表忠心。

這壹開創性的壯舉震驚了朝野。

是的,無論外界如何變化,湘西的土司依然忠於國家,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總是做出正確的選擇。

1680年,沅陵縣陳龍關,正是南魏太守彭率部圍剿來自無間道的吳三桂主要義軍,壹舉攻克陳龍關。

《龍口大捷》讓康熙皇帝感到高興,為他的貢獻授予永順宣威壹枚印章。

這枚印章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遺址博物館,為國家壹級文物。

時光流逝。

仰望湘西璀璨的星空,人們或許會被歷史帶來的回聲深深震撼。

如今南威府已改為南威村,是龍頭山下澤家鎮下轄的壹個村。村民大多姓彭,自稱土司後裔。

也有人說,可能是清朝乾隆年間,南威州人彭在取得陳龍關大捷後,開始在龍頭山寺主修。

給出的理由是,金朝和清朝都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彭與清朝有著密切的關系,並因此逐漸了解和傳播女真族文化。

萬燕京的晉朝和南宋處於同壹時期。由於歷史原因,他的詩出現在明代龍頭山上的可能性不大。

在浩瀚的歷史中追求真理是壹件艱苦的工作,但龍頭山寺前的壹幅殘聯卻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近年來,倒塌的龍頭山古寺得到了新的修建。山門沒動,地基沒變,連斷壁殘垣都沒動,舊的修得和以前壹樣。

專業是龍頭山腳下外出的青年企業家,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孝子,我初中同學。

據說我同學的媽媽前幾年生病了,是敗血癥。她到吉首、長沙到處求醫,都認為是不治之癥。

在公司的日子裏,老母親告訴兒子,她才77歲。這麽好的社會,她連80歲都沒活到,有點迷茫。

她開始回憶自己的人生,希望從自己認知的“報應循環”中找到原因和安慰。

這位老太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回想過去,她說年輕的時候去龍頭山寺扛磚。她得罪菩薩了嗎?

於是,她對兒子說,我希望我能實現我的願望,把龍頭山上的廟修好。

兒子滿口答應,說到做到。和壹些好男女壹起,不到兩年就完成了,花了不少錢。

壹切結束後,我同學連名字都沒留下,也沒題詞,只是告訴她媽媽,她的願望已經實現了。

說起來很神奇,醫生以為老太太最多只能活半年,她卻堅持了三年多,80歲後去世。

擡頭三尺,有神明。

有人說這是老人行善的結果,有人說是龍頭山菩薩保佑了她,有人說這是迷信。......

總之,龍頭山的寺廟恢復了,是老百姓為了滿足他的壹部分願望而完成的偉大工程。

老人走了,但似乎壹直活在當地人的記憶裏。

前不久我們去了龍頭山,壹路上父親也跟我說起了這個老人,說她是壹個善良的人,壹個平時說話輕聲細語的人。......

我給我的老同學打了電話,但是他不想談太多。他只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總要做壹些父母想做的好事。

“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大家都好,都在彼岸。”聊著聊著,不禁想起了這首詩。

這首詩刻在布爾門的石壁上,布爾門是國家森林公園,就在永順縣城邊上,猛洞河邊上。

龍頭山距離布爾門大約30公裏,不遠。

但是從龍頭山到保靖縣城,好像更近,只有20多公裏的車程。

從保靖方向看龍頭山,三座山錯落有致,像壹個美麗的筆桿。

當汽車再拐壹個彎,三座山就會成壹條直線隱藏在群山之中,只露出最高峰,像壹只展翅的雄鷹。

“望山側成峰,遠近不同。”

攝影及錄像:劉明、龍、宋新宇、劉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