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院設置方面,安徽理工大學有19個二級學院,主要有土木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化學工程學院等。本科專業數量為87個,專業類型相對豐富。安徽理工大學理科壹級博士點6個,二級博士點34個,壹級碩士點數量為21。
安徽理工大學簡介:
安徽理工大學,位於淮南市,是安徽省與應急管理系共建的高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規劃中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特別是安徽省高峰學科建設計劃支持,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項目”支持。先後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中國人民解放軍預備役軍官培養選拔基地、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首批國家新型工程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專業:安全工程、采礦工程、土木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礦物加工工程、測繪。
國家特色專業:安全工程、土木工程、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采礦工程、地質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
省級特色專業:復合材料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預防醫學、工程力學、物聯網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省級重點學科:采礦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電力電子與輸電、巖土工程、地質工程、采礦工程、應用化學、采礦工程、安全技術與工程、環境工程。
學校始建於1945,後命名為安徽省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47年遷至淮南。先後更名為安徽省立工業學院和淮南煤礦工業學院。1955學校升格為合肥礦業學院,1958更名為合肥工業大學,1971采礦與煤田地質專業遷回淮南,與淮南煤礦學校合並組建淮南煤炭學院。1981,學校更名為淮南礦業學院。1993,華東煤炭醫學院合並。1997,學校更名為淮南工學院。65438-0998,學校由煤炭工業部劃歸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2000年,淮南化工學校合並。2002年,學校更名為安徽理工大學。
截止2065438+2009年2月,學校擁有壹支結構合理、專兼職相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教職工近2000人,專任教師近1.300人,高級職稱人員600多人。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有1多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估組成員1人,國家領軍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紀重點支持人才6人。學校還擁有壹支由400多名專家教授組成的高水平兼職教師隊伍,其中雙聘院士12人,海外院士1人。安徽高校領軍人才重大項目團隊4個,重點項目人才團隊2個。
學校有壹個研究生院和17個學院(系)。現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壹級學科博士點6個,兩個學科博士點28個。壹級學科碩士點21,二級學科碩士點108,9個碩士學位授權類別,78個本科專業。擁有省級重點學科8個,獲批省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個,省級壹級學科獲獎基金項目2個。在第四輪國家級學科評估中,有7個學科上榜,其中6個學科位列省屬高校第壹。學校形成了以工科為主體,以地質、采礦、爆破為特色,工、理、醫、管、文、經、法、藝協調發展的辦學體系?
學校通過了8個工程教育認證專業、6個國家特色專業、4個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國家精品課程和優秀視頻開放課程、1個國家教學團隊、1個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016獲批安徽省第壹批省級創業學院。?圍繞人才培養這壹根本任務,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厚基礎、重實踐、重創新、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特色。
彭蘇萍、梁緣、陳祥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6年,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和“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兩次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被評為“安徽省就業工作先進集體”;連續七年被評為“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示範單位”。
2017年,學校入選“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主辦單位。學生在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科技創新、學科、體育競賽中獲得國際、國家、省部級獎項2000余項。先後成立了大學生機器人協會、大學生航模協會和科技實踐協會。?學校緊緊圍繞經濟社會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發起成立了“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采協同創新組織”。
“十二五”以來,承擔科研項目3800余項,包括“973”、“863”等國家級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R&D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360余項。“十二五”以來,獲得國家級獎項5項,省級壹等獎18項,國家創新壹等獎證書65438張。獲得安徽省創新團隊獎1項,安徽省創新獎1項,安徽省專利金獎1項,教育部、安徽省及國家行業協會科技成果獎240項,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800余項。
學校先後被批準為煤礦深部開采響應與災害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炭安全與精準開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業粉塵防治與職業安全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學校現擁有深部礦井建設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由* * *)建設)、部(省)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院士工作站等32個省級科研創新平臺。依托煤礦深部開采響應與災害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煤炭安全與精準開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7個研究所。?加強校政、校地、校企合作,先後與萍鄉市人民政府、黃山市人民政府、銅陵市人民政府、蕪湖市人民政府、晉城市人民政府、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銅陵有色金屬控股有限公司、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作,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礦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環境友好材料與職業健康研究所(蕪湖)、能源革命工程技術研究所(晉城)、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制造技術中心(合肥分中心)相繼成立。積極融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參與組建安徽省能源研究院,負責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方向研究。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與國內近80家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波蘭、日本、俄羅斯、烏克蘭、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地區)的6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國際合作關系,派員赴國外高校講學、訪問、攻讀學位和開展科技合作。常年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講學,進行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