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方案1壹、監測目標和任務
1,常規監測
20xx年,我市常規監測任務為:快速檢測法監測蔬菜樣品23076份(其中市級104份,縣級各監測單元107份),色譜檢測法監測樣品650份(其中市級檢測中心600份,全州縣檢測站50份)。
2、鄉鎮監控
我市每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站每年監測500個樣本(每月不少於40個樣本,平均每月41.67個樣本)。135鄉鎮* * * 67500被監控。詳見附件1。
3、農貿市場檢測
全年在農貿市場檢測室檢測蔬菜樣品1053100份。詳見附件2。
二、工作要求
1,明確責任,認真落實工作。各縣(區)檢測單位要按照通知要求,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工作機制,認真研究檢測任務計劃,落實專門人員和工作經費,明確責任,做好工作安排,做到有計劃、有落實、有檢查、有總結,確保全市檢測工作按時保質完成。
2.制定實施計劃。根據《自治區農業廳辦公廳關於印發20xx年全區農產品(種植)質量安全監測實施方案的通知》(桂農辦[20xx]5號),各縣(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本縣(區)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實施方案,並於20xx年6月30日前上報我局安全監管處、檢測中心,並將電子文檔發送至。
3.加強蔬菜質量安全檢測數據整理。各縣(區)和檢測單位要重視反映蔬菜質量安全檢測的影像資料的收集和保存,做好蔬菜質量安全檢測樣本資料的原始記錄並妥善歸檔。
4、及時反饋檢測結果,嚴格報告程序。廣西農辦[20xx]5號要求,承擔常規檢測任務的市、縣(區)各檢測機構要及時向被檢單位反饋監測結果。發現有違法用藥問題的,應在8小時內反饋結被查單位,並通知當地農業行政執法部門查處,同時在10個工作日內將查處情況書面報告自治區農業廳(書面報告格式見桂農辦〔20xx〕5號附件5)。鄉鎮監管服務站應及時將監測結果反饋給縣級農業部門。
5.及時提交監測結果。各單位要按照“桂農辦[20xx]5號”文件中的時間聯系要求,及時將例行監測檢測數據上傳至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二是每季度最後壹個月18前,將本季度例行監測報告(含附件3中的表格)以正式文件和電子文件形式報送我局安監部門和檢測中心,不影響全市檢測數據的匯總和上報;三、農貿市場檢測室檢測數據當日從網上上傳,4月、7月、10、1月5日前報送季度匯總數據(附件4);
6.加強監督檢查。縣(區)農業局領導要加強對所屬試驗單位工作的監督和指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20xx年,我局將進壹步加強對縣(區)常規監測單位和農貿市場檢測室的檢查,對優秀單位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
監測方案二壹、基坑安全自檢項目。
1,支撐結構監測
①支護結構蓋梁變形監測
②支護結構深層水平側向位移監測
③支護結構的應力監測
2、水平和垂直支撐系統監測
①支護結構軸力的監測
(2)支護結構兩端的差異沈降監測
③坑底結構回彈監測
④柱的內力監測
⑤立柱沈降監測
3.液壓監控
①坑內外地下水位監測
4.環境監測
①周邊建築物變形監測②周邊道路變形監測
三、監測布置方案
1,支護結構頂面垂直和水平位移監測
在連續墻頂部支撐結構上布置120個監測點(A1 ~ A120 * *),間距約9m,以保證每個支撐結構和支撐節點都有壹個監測點,監測點用金屬標記埋在支撐結構頂部。
2、支護結構的側向位移監測
在支撐結構中埋設帶有導向槽的PVC塑料管,以跟蹤支撐結構的位移。在可能發生大變形的位置布置9個孔(C1 ~ C9),深度與樁壁相同。為保證成孔率,另外布置3個備用孔(C10 ~ C12),共計12個孔。PVC塑料管外徑為70mm,所有測斜儀的導向槽必須垂直於基坑邊緣。預埋的測斜管用細鐵絲沿導向槽方向固定在鋼筋籠上。對於埋在檢查孔內的斜管,斜管與鋼管內壁之間的間隙應用幹黃砂測量。
3.支撐結構中鋼筋的應力監測
在支護結構中布設鋼筋應力測點,* * *布設10段,即G1 ~ G10段,並在各段土體和坑面埋設鋼筋應變計;根據本工程設計方案,1個應力計布設在自支撐結構鋼筋籠頂部5m處,1個布設在鋼筋籠底部5m處,其余6個間距2.5m均勻分布,因此每個應力測量孔為* * * 16個應力計。這樣,在支護結構中布置了160個應力計來監測地下支護結構的應力分布。應力計的直徑與主筋的直徑相同。應變片鋼絲用軟繩均勻固定在支撐結構中的主筋上,地下連續墻頂部用鋼套管保護,鋼套管從地下引出,接入接線盒,以防施工損壞。
4.支撐結構軸向力的監測
混凝土應變計和鋼筋應力計嵌入鋼筋混凝土支撐結構中,以測量支撐的軸向力。第壹道支撐* * *鋪設在五個點,即Z1 (1) ~ Z5 (1)。第二支撐* * *鋪設在10點,範圍從Z1 (2)到z 10(2);第三支撐* * *布置在12點,範圍從Z1 (3)到Z12 (3),第四支撐* * *布置在8點,範圍從Z1 (4)到Z8 (4)。每個點設置兩個應力計,分別放置在鋼筋混凝土支座的左右兩側。* * * 70個應力計。
5、腰梁內力監測
內力監測點應布置在腰梁的鋼筋上。第壹個支架不設點,第二、三、四個支架各設5點(YLl ~ YL4)。每個點設置4個應力計,分別放置在腰梁截面的上、下、左、右兩端,共60個應力計。
6.基坑立柱內力監測
立柱樁選取兩根立柱(N1 ~ N2),底部布置鋼筋應力計測量應力。在柱底部鋼筋籠下端設置壹組(3個,800對稱布置)鋼筋應力計。應變片與鋼筋籠焊接,導線通過PVC軟管引至地面。每根柱布置3根鋼筋和6個鋼筋應力計。
7.坑內外地下水位的監測
坑內水位監測主要利用停止降水的降水井輪流觀測。在坑外布置9個測量孔d 1 ~ D9;鉆機埋設53毫米PVC管。見附圖12-1。
8、立柱沈降監測
布置l1 ~ l10 * * 10個監測點,監測點用金屬標記埋設在立柱頂部。
9.基坑周邊原有建築物及道路管線的沈降監測
基坑周圍原有的歷史建築有興業銀行、交通賓館、鐘會飯店、勸業場、新中國文化商業大廈、中國工商銀行、陶陶鞋店、金紡賓館、郵電發行局等。需要進行沈降監測,在幾個重點歷史建築上布置1個實時自動沈降監測點。
基坑周邊有和平路步行街、濱江路步行街、哈密路、興安路等道路。下方管線分布極其復雜,需要對管線沈降進行監測,每隔30 ~ 40m布置壹個監測點。
10,基坑回彈監測
基坑回彈是基坑底部土體卸載的過程,引起基坑底部及坑外壹定範圍內土體的回彈變形或隆起。基坑回彈監測可采用回彈監測標誌和深層沈降標誌。當分層沈降環埋在基坑開挖面以下時,監測到的土體隆起量為土層的回彈量。
本工程基坑深度為-16.00m,局部深度為-18.00m,分為1a、1b、2區等區域,共布置* * *個回彈監測點。觀測基準點應選在基坑開挖深度3倍以上的穩定位置。
二、基坑安全的日常巡視
1,地下連續墻監測
根據設計要求,為確保基坑開挖、基坑周邊構築物的安全,基坑施工應結合現場實時監測,根據現場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並及時反饋和通知相關人員,以便及時調整設計和改進施工方法,達到動態設計和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基坑開挖過程中,每開挖壹步觀測壹次土方,每次支撐施工前後觀測壹次,其他時間每3 ~ 5天觀測壹次。基坑開挖至槽底後15天,每隔7天觀測壹次,直至基礎施工完畢。如遇暴雨、實測位移突變等特殊情況,觀測次數應適當加密。
2、地下連續墻內外鋼筋壓力監測。
基坑開挖過程中,每開挖壹步觀測壹次土方,每次支撐施工前後觀測壹次,其他時間每3 ~ 5天觀測壹次。基坑開挖至槽底後15天,每隔7天觀測壹次,直至基礎施工完畢。如遇暴雨、實測位移突變等特殊情況,觀測次數應適當加密。
3.地下連續墻墻頂水平位移和垂直沈降監測
水平位移監測:基坑開挖前測量三次,取其平均值作為初始值。每開挖壹步每天觀測1次,全部開挖後兩天觀測1次,雨季大雨後觀測壹次,墊層完成後3-4天觀測壹次,並做好記錄。變形值不大於30 mm,測量觀測點坐標值,計算水平位移值。
垂直沈降監測:以基坑開挖前三次測量的平均值為初始值,基坑開挖每步每周觀測1次,全部開挖後每月觀測兩次,並做好記錄。
三、自查分析、處理程序
根據本工程的安全管理方針和安全生產目標,成立項目安全管理領導小組,由項目經理負責,並任命安全項目經理負責日常安全施工。安全管理保證體系由安全項目副經理、安全項目經理、專業責任工程師、分包單位管理人員等方面組成,其中項目經理是安全生產第壹責任人。建立健全安全施工管理制度,明確各級安全責任,檢查督促各級各部門切實落實安全施工責任制。組織全員安全教育,定期組織安全施工會議,經常巡視施工現場,發現隱患,及時解決。
監測計劃第三章壹、指導思想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科學防治、依法治理、健康促進”的方針。進壹步加強隊伍建設,明確責任,加強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嚴密防範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入侵,提高科學防控能力,堅決遏制林業有害生物高發勢頭,促進林業建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二、工作目標
全縣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覆蓋率100%,監測預報準確率90%以上,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3‰以下,無公害化防率90%以上。實現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早治、小治、治”的目標。
第三,組織實施
為保證20xx年我縣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工作的實施,決定成立20xx年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領導小組。主任為組長,同誌為副組長,成員由兼任技術負責人的同誌組成。
根據我縣森林資源分布和病蟲害發生規律,縣內各站配備壹名預報員負責本地區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名單見20xx年森林病蟲害監測點數量及責任人匯總表)。如有調整,各單位負責人應於3月8日前將名單報局防災股。縣局災害防治股負責調查期間的技術指導和質量抽查,以及全縣數據的匯總和上報。
四、測點和監測區域的設置
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預報網絡體系建設。根據我縣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特點,全縣共設監測點94個,其中竹蝗省級監測點1個,松莖象甲市級監測點1個,縣級監測點92個(具體為松材線蟲病監測點18個,松針褐斑病監測點2個,杉木炭疽病監測點2個)。油茶軟腐病監測點4個,楊樹病害監測點5個,天目松監測點14個,松墨天牛監測點18個,馬尾松毛蟲監測點12個,黃胸龍竹監測點4個,楊樹食葉害蟲監測點5個,楊樹蛀幹害蟲監測點5個。
全縣實際監測面積7269256畝(其中松材線蟲病2×797976畝,松針褐斑病2×09782畝,杉木炭疽病2× 1.681.0000畝,油茶炭疽病2× 32403畝,油茶炭疽病2×3。楊樹病害2×65438+90.6萬畝,松莖象甲肖2×69656.9萬畝,松墨天牛2×8265438+92.3萬畝,馬尾松毛蟲3×78595.2萬畝,黃胸龍竹2×4.20萬畝,楊樹蛀幹害蟲2×65.44萬畝。
動詞 (verb的縮寫)工作要求
(1)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今年的預報工作以林業工作站和林場(廠)的預報員為主,林主和護林員為輔,負責轄區內林業有害生物的預警。要堅持點面結合、專群結合,做到預報信息真、早、準。各單位要結合造林生產和森林管護,擴大森林病蟲害監測面。要大力宣傳和普及森林防治知識,調動林權所有者和林農參與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夯實測報工作基礎。
(2)做好信息報送工作。各站預報員根據各類森林病蟲害的報告要求,按照《20xx年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數據報告明細表》(見附件),以“預報數據”形式向縣局防災股報告,數據報告要規範、迅速、準確、全面、真實。嚴禁遲報、漏報、瞞報、弄虛作假等行為。對病蟲害監測不及時,造成病蟲害蔓延並造成經濟損失的單位和個人進行通報批評,扣減森林預防預報補貼,並將上報數據納入年度績效考核。
發生重大、突發性森林病蟲害應及時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基本情況、發生面積、發生程度、擴散面積、蔓延趨勢等。
(3)做好測繪報告的檔案管理工作。建立森林病蟲害信息檔案保存制度,縣、鄉(場)兩級對預報信息進行檔案管理,分類保存。各單位應設立資料櫃保存轄區內各年度收集的原始資料,並設立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管理,確保資料檔案的完整和長期保存。
(4)抓好勘測報告的質量檢查。按照“質量第壹”的要求,加強森防預報的質量檢查和驗收。嚴格執行護林預報檢查驗收制度,把護林預報質量管理貫穿於護林預報全過程。縣局將按照有關預報規定,加強對各單位預報員預報工作的不定期檢查,確保基層監測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不及物動詞資金保證
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是壹項野外作業,任務重,時間緊,工作環境高度機動和分散。為保證監測預報工作的順利開展,縣局將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財政部有關林業調查規劃機構職工野外工作津貼標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20xx]60號)優先保證工作經費。
監測方案第四章依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實施條例》、《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規定(試行)》、《市級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和《XX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季行動方案》。
根據衛生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工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制定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XX〕3年及其他相關文件。
結合我縣實際情況,下達[XX] 164要求。特制定本計劃。
壹.目的
(壹)了解和分析我縣食品汙染水平。獲得了XX自治縣食品中化學汙染物、有害因素和食源性致病菌的監測數據。
(二)及時發現食品安全隱患,確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來源。開展風險預警,降低我縣食源性疾病發病率,為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3)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二。監測內容和責任單位
(1)其中理化指標和微生物指標檢測,完成餐具消毒效果監測和食品監測。樣品來源以購買形式收集(見附表1)。責任單位:縣衛生局(疾控中心)。合作單位:縣。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工商局、商務局、衛生監督所。
(二)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可能危害健康的非食用物質、微生物及毒素、易濫用食品添加劑、農獸藥殘留等風險因素的監測(見表2責任單位:縣質監局)
局裏。
(三)食品流通環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見表3)責任單位:縣工商行政管理局。
(四)餐飲服務食品、餐具和工具的監測(見附表4。責任單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縣。
(5)生豬、肉牛、山羊養殖場等畜禽養殖及預混料檢測,鹽酸克倫特羅(俗稱瘦肉精)、植物多巴胺、動物疫病監測。責任單位:縣畜牧獸醫局。
(六)開展蔬菜水果農藥殘留監測。責任單位:縣農委。
(7)監測食源性疾病
1.監護系統
①可疑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的監測
全縣各級醫療衛生機構。
②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監測
對食品安全事故現場進行了衛生處理,縣疾控中心協助質監、工商、食藥監等部門開展了食品抽樣檢驗。開展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學調查、監測和報告。
2.監控內容
①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的監測和報告。
②食品安全事故(包括食物中毒)的監測和報告。
第三,質量控制
嚴格按照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進行質量控制。
第四,保障措施
同時,每年要安排壹定資金用於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設備投入,由縣財政將各成員單位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能力,確保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順利開展。
動詞 (verb的縮寫)信息交流
及時向縣食安辦報告,當責任監測單位發現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或特定食品中汙染水平異常偏高時。縣食安辦立即通知各相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采取措施加強監管。
為保證我院門診醫療質量,縮短患者就診、檢查、治療、取藥的等待時間,提高患者對門診診療的滿意度,特制定本監控方案第五章。
壹、門診流量監控
(1)門診流量監測應包括以下信息:各門診未接診人數,超聲科、采血科等醫療科室的候診人數。
(二)我院對門診流量進行現場監測。門診辦公室負責在10:30和下午4:00監控壹次,門診辦公室要定期巡查門診各樓層,對門診人流量進行現場監控。
第二,醫療資源的調整
(壹)門診辦公室有權調整全院醫療資源,以滿足門診工作的需要。
(2)各臨床科室、醫技科室應積極配合門診辦公室的醫療資源調整工作,按要求在15分鐘內派出醫生或其他工作人員支援門診工作。
(3)門診辦公室根據等待診療的患者數量、實際提供服務的醫生或窗口數量、每個醫生或窗口接待患者的平均速度,判斷為未診療患者提供服務所需的時間,決定是否需要增加工作人員或服務窗口數量。
(四)對於偶發的大量患者等待診療,門診辦公室通知相關科室主任或住院部增派醫生或增加窗口支援門診工作。
(5)如果壹個科室經常有大量患者等待就診,門診應配合科室開展質量改進項目,通過流程再造等措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