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智平2020

智平2020

市場和客戶是造車大軍生存的關鍵。

苗文智庫君

2019,動蕩的中國車市持續下滑,存量時代競爭已經開啟,行業深度調整。

2020年,壹只突如其來的黑天鵝扇動翅膀,壹場席卷全國的疫情牽動著國人的神經。記憶中櫻花爛漫的武漢,投下了濃重的陰影。

車市持續下行的迷霧還未吹散,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又給中國汽車行業帶來了難以預料的沖擊。未來趨勢如何?市場將何去何從?在霧中,我們該去哪裏?

春節前,在《致敬2019 |中國汽車成人禮》壹文中,智庫君回顧了中國汽車工業經歷的不平凡的2019,希望通過中國汽車工業壹年來經歷的點點滴滴和深刻變化,幫助中國汽車人更好地看清腳下的路。

近日,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正式推出《智評2020?專欄|汽車產業的下壹個黃金十年,邀請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專家,解析中國汽車未來格局和趨勢變化。繼上期邀請智庫專家、資深汽車媒體人鐘石(《智慧評論2020?|?鐘石:汽車需求還是回到原來的樣子),本期就來對話智庫專家雅仕龍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劉曉誌

面對2020年飛來飛去的“黑天鵝”,劉曉誌認為,合作將是未來全球汽車產業的大趨勢。

“汽車工業的發展很難單槍匹馬,只有合作,甚至大象之間的聯盟。這將充分發揮其在技術研發、資源協調、投資布局、市場拓展、商業模式創新、國際化經營等方面的優勢。”

疫情對行業有什麽影響?

智庫君:在銷售方面,疫情會對中國的汽車市場產生什麽影響?影響會持續多久?會不會加劇車市下滑趨勢?

劉曉誌:疫情肯定會對中國的汽車產業產生影響,包括汽車R&D、制造、供應鏈、銷售、售後服務,特別是供應鏈上,不僅會對中國的汽車制造產生影響,也會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並不會因為疫情的爆發而消失。中國有強大的市場和消費能力,相信中國汽車市場能夠度過這場危機。

當然,具體影響程度和時間要看疫情什麽時候能得到控制,庫存/現金流等因素會影響企業能否挺過這次危機。目前,武漢以外的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將對今年壹季度,尤其是6月、438+10月、2月的車市造成嚴重影響。隨著工廠不斷復工,預計3月份會有明顯好轉,對全年不會有太大影響。春節後本來就是汽車銷售的淡季,疫情的爆發會刺激部分消費者的首次購買需求,在疫情爆發後才會出現。

智庫君:在生產端,疫情會對產業鏈上的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產生什麽影響?

劉曉誌:延遲復工,停產,即使在復工初期,也會影響生產效率。疫情對車企供應鏈也是壹大考驗。日產因在華零部件供應失敗而停產就是最好的例子。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包括電池、電機、電控在內的關鍵零部件供應能否跟上是關鍵。行業整合度特別高的企業,比如比亞迪,壓力會更小,自主權會更大。

智庫君:就細分市場而言,哪些品牌、價格區間、車型受疫情沖擊會更大?

劉曉誌:從19的汽車市場來看,日系品牌,比如本田,豐田,豪華品牌,比如寶馬奔馳,都處於生產線滿負荷,供不應求的狀態。這次疫情造成的復工延遲,對他們的影響會很大。另外,這次疫情會刺激壹些具有空氣凈化功能的高端機型的需求,這可能是未來消費者更關心的部分。

2020年中國車市將何去何從?

智庫君:總體而言,妳認為2020年中國車市是繼續下滑還是回暖?

劉曉誌:從目前來看,2020年壹季度疫情導致車市受挫將是大概率事件。但是為了應對這次疫情,預計各地都會出臺相關政策刺激車市,所以我認為從全年來看影響不會太大,全年小幅下跌的可能性較大。

智庫君: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會回暖嗎?市場空間會增長多少?

劉曉誌:隨著特斯拉的國產化,合資企業不斷推出有競爭力的新能源產品,價格逼近燃油車。部分車型續航裏程已經超過600公裏,充電設施的擴大布局,2020年補貼退坡的可能性不大。我看好今年的新能源市場。

智庫君:如何看待市場調整期中國品牌與國外品牌的競爭?中國自主品牌需要做些什麽來抗壓?

劉曉誌:就供應鏈而言,中國品牌的產業鏈主要集中在國內,受疫情影響更大,國外品牌在產品、品牌、資金方面的能力會更強。

目前自主品牌最重要的是如何平穩度過疫情,註意保護員工健康,同時努力防範上下遊風險,從各方面為經銷商和供應商合作夥伴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證團隊、供應鏈和經銷商體系的穩定。

智庫君:2020年,將是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最後壹年。妳認為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會有什麽影響?

劉曉誌:從目前來看,今年新能源汽車下滑的可能性不大,但總會沒有補貼的。只有市場化競爭才能讓新能源車企變強,補貼肯定會影響部分銷量。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品力的不斷提升,成本的不斷下降,充電設施布局的不斷完善,這部分影響會越來越小。

智庫君:雙積分政策的推廣對車企會有什麽影響?

劉曉誌:毫無疑問,雙積分政策會給燃油車依賴度高的企業帶來壹定的挑戰。雖然政策允許兩點結合,但是車企降低消耗發展新能源汽車並不容易。從長遠來看,新能源汽車是車企的唯壹出路。

智庫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草案已經發布。如何看待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25%、新型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比30%的階段性目標?

劉曉誌: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載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高度自主的智能網聯汽車將在有限的區域和特定的場景下實現商業化,因此這壹目標並非遙不可及。

智庫君: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發展方向會改變嗎?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前景如何?

劉曉誌:純電動仍然是最重要的方向。隨著國外各大品牌發布插電式汽車,五年內插電式汽車占比將達到頂峰;燃料電池的定位已經達到國際基礎知識。氫燃料電池汽車比純電動汽車產業落後65,438+00年。目前存在制氫、儲氫、運氫等幾個瓶頸。加氫站建設剛剛起步,至少需要10年才能達到產業化的目標。

開放合作,中國企業將何去何從?

智庫君: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壹步擴大,合資企業股比的調整迫在眉睫。如何看待中外的股比博弈?中國需要做什麽?

劉曉誌:從長遠來看,取消合資股比要求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無論是國際品牌還是中國自主品牌,中國市場還是買車的客戶說了算。這對中國汽車工業是好事,要擺脫嬰兒期的痛苦。自主品牌公司需要加大投入建立開發和技術團隊。

智庫君:如何評價特斯拉在中國單獨設廠將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乃至中國汽車產業帶來的影響?

劉曉誌:特斯拉會對其產品價格區間的所有車型產生很大影響。不僅新能源車企會遇到壓力,比如寶馬、奔馳、奧迪,特斯拉也不是完美的。比如它的產品設計是基於華北消費者的喜好,未必適合in的消費者,它的售後服務體系相對於壹些自主品牌也沒有優勢。?

智庫君:特斯拉會給中國造車新勢力帶來什麽影響?還沒造車的新勢力還能繼續嗎?

劉曉誌:隨著國產特斯拉的交付,新能源汽車的部分潛在用戶將被分離。對於新勢力來說,重要的不僅是打造高性能、可靠、耐用、安全的汽車,還要避免與特斯拉的對抗,以高質量的服務和創新的銷售吸引大量支持國企品牌的客戶。畢竟中國的新能源市場會逐漸成熟和擴大,而不僅僅是壹個新的市場。

其實解決資金問題,能夠繼續活下去,才是造車新勢力的重中之重。蔚來汽車與合肥市政府的合作獲得了數百億的投資,很好地向其他企業詮釋了企業的生存技巧。?

智庫君:特斯拉國產會對燃油車市場產生影響嗎?這對整個汽車行業意味著什麽??

劉曉誌: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幾年前我說過,電氣化來得比人們想象的要快得多。國內壹些新型電動車公司的發展,以及特斯拉的國產化,正在加速整個汽車行業的電動化。?

智庫君:中國苦心經營多年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優勢,最終會成為“別人的嫁衣”嗎?中國自主品牌依靠新能源汽車實現“變道超車”還有可能嗎?

劉曉誌:自主品牌必須利用產業鏈優勢快速發展。隨著國外各大品牌新能源產品的落地,這些優勢會越來越小,就看誰贏了。

智庫君:妳怎麽看待SAIC和廣汽的結盟?有什麽值得期待的?有哪些挑戰?

劉曉誌:2019我曾經說過,汽車行業的發展很難單打獨鬥,只能合作,甚至是大象之間的聯盟。這將發揮各自在技術研發、資源協調、投資布局、市場拓展、商業模式創新、國際化經營等方面的優勢。

當然,如何有效地平衡和協調雙方的利益是合作順利進行的關鍵。

智庫君:您認為中國車企之間的聯盟與大眾福特、FCA、PSA等國際巨頭之間的聯盟有何異同?

劉曉誌:如上所述,到現在為止,沒有獨唱,只有合奏。這些聯盟大同小異,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有的是形勢所迫。而合作可以直接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降低投資風險。這必然是未來全球汽車工業的大趨勢。中國車企現在開始合作還不晚。由於國企和國企合作,可能相對更容易達成合作意向,這應該是優勢。競爭靠的是聯盟後的領導權。

智庫君:車企和互聯網公司的關系很復雜。目前大部分車企同時與多家互聯網巨頭達成合作,互聯網巨頭也在嘗試擴大朋友圈。如何看待這種競爭合作關系?

劉曉誌:汽車最終會隨著這20年來技術的發展,從壹個完全機械的產品進化到壹個高度智能化的產品。互聯網巨頭對於車企來說是這種變革前期的技術和手段的推動者,應該有更多的合作。

智庫君:互聯網公司和車企的合作邊界正在變得模糊。互聯網公司要不要造車?

劉曉誌:我個人認為車企和互聯網會變得密不可分。

智庫君:有人說智能網聯汽車是新生力量生存的機會,不是因為他們生產電動汽車。妳怎麽想呢?

劉曉誌:未來所有的交通工具都離不開智能網聯。市場和客戶是決定各造車勢力生死存亡的關鍵。

附: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專家成員(排名不分先後)

傅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炳剛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北汽集團原董事長安慶恒。

JAC前董事長左亞男。

趙福全世界汽車工程師協會主席,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

趙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林磊羅達資本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

梅松林威馬汽車首席數據官

海倫網通汽車研究院副院長

鐘石是資深汽車媒體人。

張俊以平安集團智慧企業副總經理兼CSO

劉曉誌亞世龍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徐向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蔡威,教育部汽車電子驅動控制與系統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哈爾濱理工大學教授,金靖電氣創始人。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高級首席專家吳松泉。

石,騰訊車聯副總裁,南京鷹眼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法雷奧集團中國首席技術官顧建民

崔東樹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

鄭雲,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全球高級合夥人。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