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農村小學教師如何與家長溝通(轉)

農村小學教師如何與家長溝通(轉)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上遊,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大多是家庭問題。因為農村孩子的家長對教育方法的理解有壹定差距,所以我們老師更有必要及時與家長溝通。我認為:

小學的初始年級,往往是家長最關註孩子的時期之壹。大多數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從壹年級開始,孩子就正式學習(接受學校教育),要看孩子的真實水平。由於社會競爭激烈,父母壹直告訴孩子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有個好未來。孩子剛上壹年級。這個時候,家長壹方面心裏是看著老師的,另壹方面又很熱情,很著急得到老師的幫助。父母只要是父母就能理解這種心理。過了這個階段,到了小學,除非有什麽大的變化,否則家長不會有那麽大的熱情參與學校教育。作為班主任,壹定要抓住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首先要有溝通合作的氛圍。假設妳是壹個學生的家長。當妳踏入孩子所在的學校,妳能感受到學校潛在的氛圍嗎?是歡迎妳參與還是讓妳遠離?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氛圍,是在學校管理者的影響下形成的,體現了每個教職員工和家長的合作態度。顯然,學校的氛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長是否願意主動關註學校。作為班主任,是營造氛圍的主要人物。

其次,老師要在孩子心中留下妳慈愛善良的面容。只有孩子在心理上接受了妳,有了壹定的安全感,才能進行有效的教育。家長壹看,孩子這麽快就接受老師了,肯定會把壹顆懸著的心放下來,會發自內心的接受妳,佩服妳。妳要知道,孩子來自獨特的家庭,他們不是壹張白紙。有經驗的老師往往能從壹個學生身上看到家庭情況和父母的影子。當妳進入壹個家庭,妳就能理解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孩子。老師需要教育學生,老師也需要在壹定程度上引導家長,為提高全民素質做貢獻。

溝通方式無處不在。

。家長迫切需要切實有效的引導。因為年輕的父母,雖然忙,但是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是因為忙,也因為自己的條件,對孩子只有壹種愛的渴望,卻缺乏愛的能力。所以,談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其實是壹種以老師為主導,對家長有壹定引導作用的溝通。

1.定期召開家長會是老師和家長討論孩子教育問題、指導家長的重要方式之壹。在家長會上,老師可以公布自己的教育目標和理念,傳達自己的教育方法,家長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家長會應該避免流於形式,缺乏實際效果。

2.家訪是壹種傳統而有效的交流方式。老師家訪是真誠的,有利於交流。家訪前要做好必要的準備:第壹,要有家訪的目的。有必要設想:教師通過家訪要達到什麽目的;預計會對學生會產生什麽影響;不同的學生為了不同的目的打算采用什麽方法?預計家長對老師反映的情況會是什麽樣的態度等。,並將制定有針對性的策略。其次,要了解受訪家庭的基本情況:家庭狀況、家長的知識水平、對學生的關心程度等。然後根據父母文化水平、工作性質、性格特點的差異,選擇采用什麽樣的談話形式和方式,或直截了當的陳述,或耐心的解釋引導等。最後,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選擇采用學生、家長、老師三方對話,或者家長、老師雙向對話。家訪要避免隨意性,也要避免向父母訴苦。還有壹些實際工作中的溝通方式也是班主任經常使用的:

3、書信的方式。定期和家長進行書面溝通,把要布置的任務,家長要註意的方面,自己的想法都清晰有條不紊的寫在紙上,讓孩子帶回家,家長看完可以回信。家長信的好處是簡單方便,老師可以有壹定的準備,不需要手工勞動。有些平時難以啟齒的話,可以用書信寫出來,以獲得支持或理解。畢瑞平老師(網名:望雲)通過壹系列的家長來信與家長溝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她引導孩子高品位的閱讀,通過真誠的、有理有據的給家長的信,讓家長跟著她走上閱讀的道路。為了孩子,他們壹起學習研究,不斷提升自己。

4.接送時面對面溝通。低年級的家長送孩子上下學,這是班主任和家長溝通的好機會。老師可以和家長溝通孩子當天或者最近幾天的情況,也可以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和家長直接密切接觸,讓老師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也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這種溝通很有針對性。雖然沒有家訪那麽深入,但是短、平、快,很有效果。但是,幾乎每天面對面的接觸,都需要老師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清醒的頭腦。壹天的工作無疑是瑣碎而累人的。如果不重視,帶著情緒和父母溝通,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後果往往難以補救。

5.現代通信。接送的時候溝通是好的,但是涉及到因為父母上班不能接送的家庭,可以依靠現代通訊工具,比如電話、手機、短信,很多老師和家長都采用,方便、及時、有效。當學生考試成績好,發短信報喜時,家長會覺得孩子受到了老師的關註;如果學生身體不舒服,及時給家長打電話,家長會覺得老師工作細致,孩子在老師手裏可以放心;電話通訊是壹種靈活的通訊方式,可以隨時隨地處理突發事件。

再次,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作為班主任,我覺得也要用自己的素質去影響和引導家長。有些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成功,但他們從不讀書或看報。可想而知,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卻不是天天向上。班主任要通過適當的手段讓家長意識到孩子是家長的影子。有什麽樣的家庭,就有什麽樣的孩子。如果不提高自身素質,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當然,老師也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去教訓家長。畢竟家長不是學生。父母的素養並不意味著可以通過提高來提高。盛氣淩人的態度只會引起父母的反感。我們提倡老師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染和影響家長。

溝通技巧,註重實效。

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有些情況壹定要把握好,否則可能會和家長關系破裂,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1,不同類型的家長區別對待。每個家庭都很有個性。因為家長的構成非常復雜,他們的知識結構、職業類別、性格氣質、修養水平參差不齊,沒有壹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壹種方法在這壹家有效,在另壹家無效。班主任要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家長的文化程度、職業地位、年齡、家庭教育觀念、家庭關系等情況。對待不同層次的家長,要有不同的溝通方式,不能壹刀切,挫傷家長的積極性。

2.與父母保持適當的距離。我們鼓勵老師和家長親近,互相了解,從而獲得支持和交流,但不壹定越親近越好。如果走得太近,老師往往會越權,或者參與學生家庭之間的沖突,或者讓學生認為自己有特權,沾沾自喜。

3.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職業地位。在廣大農村,老師有主動與家長溝通的權利。農村的家長壹般都很尊重老師。但是,如果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對身份的期望值很高,也就是靠壹些外在身份上的榮耀來提升我的個人價值,那麽家長就不會賣妳的賬,或者不敢當面跟老師說什麽,但是他們心裏在想:這個老師什麽都不是。作為老師,妳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老師這個職業,讓家長覺得妳真的是壹個老師,壹個高尚的人。

總之,家長的工作就是我們老師的工作。如果做得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