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考研專業規劃

考研專業規劃

所謂“職業規劃”,是指在讀研過程中,對自己的專業有壹個清晰的認識,包括對自己未來職業方向的定位,以及如何向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靠近。在這方面,有很多防範措施,比如學習期間到相關行業實習,考取相關專業證書,提前參加行業招聘會,聽聽業內知名人士的經驗,向已經工作的師兄師姐學習,這些都是“職業規劃”的形式。如果不做好“職業規劃”,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所獲得的學位都會大打折扣,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也不會有壹個清晰的認識,甚至會與未來的規劃背道而馳。

在考研熱潮的驅動下,很多同學認為職業規劃是接近畢業的東西,似乎忽略了之前的“職業規劃”,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

盲點壹:先考研,再選工作。

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觀點,就業形勢嚴峻,先考研太過分了。反正如果學歷高,就算就業門檻提高,妳也會有所準備!這些學生大多是考研的“後知後覺”。他們在大三甚至大四就開始準備了。他們之前對考研都沒有壹個清晰的認識,更別說選擇合適的專業和方向了。考上研究生後如何規劃,沒有明確的規劃。這類學生在報名時可能會選擇熱門專業,如金融、法律、計算機、通信、市場營銷、企業管理、新聞、廣告等。,就業面廣,實用性更強,以便於以後就業;選擇壹個相對冷門的專業,比如招收研究生較少的“985”工科院校,或者基礎學科、農林學科等國家優惠政策照顧的專業,以求穩定和保障,爭取被錄取;選擇本校專業,掌握信息優勢;選擇西部地區的大學,錄取門檻相對較低...總之,考研的主要目的是“能夠上學”或者“畢業後容易找到工作”。這樣,對專業本身的理解就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如果壹時失敗,往往是為了爭取調整。有很多人考不上經濟、新聞,轉到了政治理論、教育、歷史。目標是東部沿海的“985”高校,其次是中西部的地方高校。這個時候沒有多想調整後的專業是否適合自己,失去了找工作的機會,對未來也沒有壹個清晰的規劃。形勢迫使我不能多做考慮,只能先讀研再做打算。

盲點二:盲目準備考研,忽視全面發展

很多同學在進入本科學習階段時就立下誓言,壹定要考研,提高學位水平,考上喜歡的學校,重新開始大學生活。有這種計劃的學生,往往從大二開始就完成基礎課程,甚至從大壹入學就開始準備。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還沒有接觸過就業市場,也沒有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有壹個清晰的認識。信息來源只有兄弟姐妹的口口相傳或者老師的倡導,對我的全面發展沒有太多要求。同壹所學校的新研究生,有的同學在研究生階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在研究生社團或團委擔任各種職務;有的同學兼職做實習生或者創業者,賺取工作經驗;有的同學早就在準備考取各種相應的職業資格,為以後的工作打基礎;有同學跟著老師做項目,很早就打算發表文章...研究生以研究為主,但也要考慮到畢業後的很多事情,結合自身特點為進壹步的研究或走向職場做好充分的準備。由於忽視了自我全面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對專業與自身融合程度的認識,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課程或完成老師布置的課題,所學或經歷的知識與未來想從事的行業方向相去甚遠,反而偏離了預期的計劃。到了畢業的時候,很多研究生只能拿著簡歷“上投”,但是用人單位到底想招什麽樣的人才,想從事什麽樣的工作,還是不清楚。

盲點三:過度美化自己心中的職業前景。

這類問題主要出現在“盤問”組。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所以希望轉專業,把希望寄托在考研上。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目標還沒有調查清楚就已經箭在弦上,導致對未來的期望值較低。壹些基礎學科的學生以應用型專業為主,希望進入跨國企業或央企。但他們發現,大企業不僅對專業有限制,對外語水平、技術水平、綜合素質都有要求,而且應用型專業畢業生相對較多,競爭異常激烈。很多考金融和心理學的同學都是以銀行和心理咨詢公司為就業對象的。其實想涉足這些單位並不容易,繁瑣的面試和高度程序化的錄取流程讓人異常緊張。很多理工科的學生跨文科生,希望從高強度的計算和實驗工作中解放出來,卻發現自己的外語水平和交際能力成了自己未來發展的絆腳石。如果只是認為轉專業就壹定會成功,很可能會放松要求,對自己的專業缺乏更清晰的認識,到了職場附近就會亂七八糟。壹個專業是否適合自己,不能只用“實用主義”來衡量。機會要自己創造。在轉專業之前,要想好是否要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如何通過本專業的學習接觸工作。

以上三點只是忽略“職業規劃”的典型案例。考研前缺乏對專業的詳細調查,缺乏對自身與專業融合程度的思考,缺乏對考研後職業發展的規劃,都是沒有做好“職業規劃”的案例。考什麽專業,考完之後如何繼續彌補專業上的劣勢從而發揮自己的特長,在考前都要想清楚。做好“職業規劃”,才能充分發揮職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