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區呈馬鞍形,兩頭高中間低,地勢開闊,山川秀美。山的高度都在海拔400米以下(以下提到的海拔都是指高海拔),是典型的丘陵平原地貌。正常的地形是低丘、丘陵、平原等。,許多河流和水庫走在其中。
低山丘陵:江寧低山丘陵面積約30570公頃,有近400座低山不均勻分布在各街道,可分為東北區和西南區。東北地區的山脈主要部分為東北方向,從唐山向東轉向近東西向。山脈連綿陡峭,構成山脈的巖石多為古生代地層,中生代地層很少。巖層褶皺和斷層發育,火成巖侵入體出露。這座山屬於寧鎮山脈的西部延伸。西南地區山脈雄偉,山峰高聳,但構成山脈的巖石普遍比東北地區古老,屬於中新生代陸相沈積地層,部分完全是火山噴發堆積而成。
由於常年風化剝蝕,有的山逐年變矮,形成緩坡,有的形成山前堆積層、丘陵或山谷。幾乎所有的丘陵地區都有植被覆蓋,包括常綠針葉林、落葉闊葉林、竹林、喬灌混交林、人工茶林或草地。
唐山:唐山位於唐山鎮西部,滬寧高速南部。山的長軸在東北方向,延伸5公裏,短軸方向最寬處可達1.5公裏,最高峰叫團子尖,高292.3米。山體由中上寒武統厚層白雲巖、下奧陶統厚層灰巖和灰色白雲巖組成。這裏在地質構造上是壹個圓頂狀的短軸背斜,蛟尖就位於這個背斜的核心。唐山東西兩端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資源,已被開發利用。唐山北坡現已發現多個洞穴,其中葫蘆洞面積約300平方米,因1993在洞中發現古人類頭骨和壹顆牙齒化石而聞名,現已開發為旅遊景點。
空山:古稱雁門山。宋代《丁敬建康誌》記載:“群山相連,似北雁門,因其名。”唐李白的詩《綠水朝雁門》指的就是這座山。空山位於湯山街道古泉行政村北部,主峰海拔341.9米,北部為Boom山,海拔169.5米,南部與土地山相連,海拔238.9米,東部與西孟頭山相連,海拔266.4米,西部為排山,海拔126.8米。崆山出露壹套較為完整的古生代地層,曾是華東、華中地區壹些高校的野外實習基地。該山出露的優質石灰石資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制造水泥的原料,正在被開發利用。
青龍山:青龍山位於江寧東北部。橫跨東山和唐山兩條街。唐代李白寫了壹首詩《碼頭見龍》,描寫了這座山。又名青山,《南唐書》曰:“李煜,先主獵青山”。山體呈東北走向,與黃龍山平行延伸,全長14公裏。2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座,最高峰高達277米。山體由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灰巖、泥質灰巖、砂巖和頁巖組成。青龍與黃龍山之間的窪地,是軟泥頁巖長期風化侵蝕形成的。優質石灰巖主要產於黃龍山和青龍山的東北端,薄煤層產於上二疊統龍潭組的砂巖頁巖夾層中。
祖堂山:祖堂山位於古力街道祖堂行政村北部。古稱右旗山,因南朝大明三年(459年)修建右旗山廟而得名。唐朝貞觀初年,法榮:(賴榮)禪師在此得道,成為佛教牛頭派的首任創始人。因此,這座山改名為祖堂山,也被稱為華嚴山。這座山的總面積約為360公頃。主峰芙蓉峰高255.9米,山體多由侏羅紀火山角礫巖、凝灰巖、集塊巖和角閃石安山巖組成。在山西省南麓,發掘了新中國初期的南唐第壹、第二主墓,即南唐第二陵。山西祖堂南山腰也有高嶺土礦床。
稷山:稷山位於東山橋鎮以西2公裏處,主峰高235.2米。山巖全部由閃長玢巖組成,閃長玢巖是壹種超淺層火山侵入體。在閃長玢巖頂部發現壹個大型貧磁鐵礦礦床,鈉長石也與磁鐵礦共生。
牛首山:牛首山位於古力街道祖堂山北側,橫跨雨花臺區鐵心橋。古稱牛頭山,東西兩峰,因形似牛頭而得名(西峰因采而不全)。又名天闕山。該山總面積約500公頃,主峰高242.8米。該山由侏羅紀輝石安山巖、火山角礫巖和凝灰巖組成。在過去,這座山上有許多名勝古跡,包括著名的古寺鴻覺寺。由於此山自古盛產松、竹、茶(著名的天闕茶)、蘭,尤其是晚春桃花盛開,漫山遍野的蕙蘭、杜鵑花,景色極佳,所以明清以來壹直被譽為“春牛之首”。
雲臺山:雲臺山位於江寧西南的橫溪街道。這座山因古雲臺寺而得名。山體呈東北走向,總面積約720公頃,主峰高319.1米。山體雄偉,由三疊系黃馬青組砂巖和侏羅系閃長玢巖組成。魯南有雲臺山硫鐵礦和抗日烈士墓。宋代引《六朝誌書》雲:“雲臺山北有巨石,如臥鼓窪,可坐數十人。高九尺,上有小石,武稱石鼓。”如今,它已經消失了。雲臺山往南兩公裏是母雞山,海拔273.4米,同樣富含黃鐵礦資源。
衡山:衡山位於江寧、溧水、當塗三省交界處,江寧橫溪、銅山以南。衡山又名橫王山、恒山。據《太平府誌》記載:“春秋時又伐吳,至衡山即在此,故名。”據《當塗縣誌》記載:“左傳為衡山,天平四海。”因主峰呈拱形,太陽壹出來就能照在上面,故命名為太陽拱,俗稱拖輪溝,面積約1835公頃。山體巖石為侏羅系西橫山組砂巖。這座山由大大小小62座山組成,蒼翠無邊,像屏障壹樣壹排排矗立。這些山區盛產竹木、藥材和野生動物及鳥類。現在山區有國有林場,從50年代開始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達到80%。
房山:房山位於江寧中部,秦淮河東岸。山呈方形,孤零零地矗立著,遠處山頂平坦,故稱房山。它也像壹個方形印章,也被稱為尹田山。總面積約650公頃,高208.6米,山體巖石多為第三紀橄欖玄武巖、集塊巖和火山角礫巖。它是南京著名的死火山。它是晚第三紀上新世喜馬拉雅期巖漿活動的產物。壹次旋轉,兩次噴發,形成兩套玄武巖。火山口和頸部充滿了輝石玢巖。火山巖下部為中生代白堊系赤山組細砂巖,是鑄型的良好砂料。2007年6月5日至2月,房山被省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正式評定為省級地質公園。
塗山:塗山位於東山鎮北部,秦淮河東岸。總面積約30公頃,高度62.1米。該山由侏羅紀象山群的砂巖和礫巖組成。據《丹陽誌》記載,東晉太原太傅(宰相)謝安,仿東山舊幽會,在此圖山影樓建館,竹林繁盛。世稱小東山,又名東山。據史書記載,謝安增和謝玄在東山決戰,取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東山曾是清代“金陵四十景”之壹,名為“東山秋月”。1983被命名為東山公園。
黃土丘陵地:黃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山之間,面積約81,610公頃。地形為丘陵緩坡,崗面起伏較大,高度為10 ~ 40米。長寬從1到數公裏不等,幾乎被第四紀黃粘土覆蓋,俗稱黃土崗。山頂平坦,梯田散布在山頂之間,從上到下,田面逐漸增大成扇形。
沿江平原:沿秦淮河中下遊、七襄河、九襄河兩岸及長江沿岸呈帶狀分布。總面積約45206公頃。秦淮河平原位於江寧中部,包括湖熟、淳化、東山、秣陵、祿口、古力等街道,面積約3.07萬公頃。大部分平原地勢平坦,高6-8米。其中偶爾也有孤獨的矮山,如房山、尚義山等。沿江平原主要分布在江寧西部的沿江地區。位於長江天然堤與東側或南側丘陵地之間,呈帶狀分布或呈島嶼狀出露於長江中。地勢平坦,海拔大多在5米以下,最低點只有2.2米。長江沿岸平原地區的成土耕作相對較晚,壹般在幾百年或幾十年,鄉村規劃整齊,河道縱橫交錯。平原地區是農作物的主要種植區。境內河流主要有秦淮河和長江。秦淮河是該地區最長的河流,位於境內中部,縱貫南北,經南京雨花臺區入河,支流密集,灌溉江寧區壹半以上的農田。境內西部瀕臨長江,海岸線長22.5公裏,水面3667公頃。流入長江的主要河流有便民河、九襄河、七襄河、江寧河、龍牧河和銅井河。中國的主要湖泊有百家湖、劉陽湖、西湖、白鷺湖、南山湖和甘泉湖。
江寧西北部靠近長江,境內大部分河流向西北方向流動,進入長江。這條河分成三個小水系。壹是青龍山、湯山以北,牛首山、天臺山以西,有便民河、九襄河、七襄河、板橋河、江寧河、龍牧河、銅井河等,是長江沿岸的水系。二是青龍山、唐山山、牛首山、天臺山、恒山之間,是秦淮河水系,經秦淮河向西北流入長江。第三,天臺山、恒山以南,包括原楊曉丹的部分地區,水流向東南,流入石臼湖,即石臼湖水系。
長江:長江從江寧西部穿過,流經江寧,全長22公裏,水面3666.67公頃。長江水資源豐富,與江寧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有很大關系。沿河有尚赫港、銅井河口、新集洲、仙人集等碼頭,可供船只停泊。秦淮新河在長江附近修建的水閘可以排水、提水、抗旱,對保證江寧區壹半以上農田的豐收起到了關鍵作用。江寧在長江沿岸建設了日產30萬噸自來水的提水工程,保證了江寧城區工業和生活用水的充分供應。
秦淮河:秦淮河,本名龍藏譜,漢代稱淮水。李白《送別金陵公爵》詩中有“六代更霸王,廢墟見京師”之說。時至今日,秦淮之間的詩《李樂秀群英》已經出現了秦淮河的名字。江寧最大的河流秦淮河縱貫南北,支流密布,灌溉江寧區農田3.47萬公頃,占江寧區農田面積的壹半以上。這條河有兩個源頭:東源句容河,來自句容市以北30公裏的寶華山。匯集赤山湖後進入江寧區湖熟街,在西北村與南苑匯合。南苑澧水發源於溧水區東南10公裏的東廬山,流經溧水、江寧境內的銅山、祿口、秣陵、龍都。兩源在西北村匯合後,繞過方山的南、西兩側,向西北轉向東山、河定橋,再經秦淮新河流入長江。兩條主要河流長110公裏,江寧境內長約80.5公裏,為秦淮河主要河流。江寧境內主要支流有湯水河、索樹河、斜溪河、雲臺山河、牛首山河,全長* * * 167.8km..秦淮新河為人工泄洪河流,全長18km,河寬130 ~ 200m,泄洪流量800m/s,開挖於東山附近的鶴頂橋至南京郊區金勝村村口1975 ~ 1979。河口建有水閘,用於泄洪、抗旱和航運。
齊香河:源頭是江寧的湯山、空山。在過去,它因流經唐萌、孟北等七個鄉鎮而得名。河水在湯山呈東西走向,然後轉向北,經南京市棲霞區佘山鄉張橋、西毒流入長江。江寧境內長約11 km,是湯山街道重要的泄洪灌溉渠道。
九鄉河:其源頭為江寧區湯山街,北經南京棲霞區石埠橋流入長江。相傳這條河是秦時開鑿的,古稱索石河。這條河的下遊是明代運糧運石的重要水路,也叫糧河。新中國成立前,該河主要用於9個鎮數萬畝農田的灌溉和排水,故更名為九鄉河。全長約10公裏,江寧長約6公裏。下遊除了泄洪和灌溉,也是運石的主要水道。
板橋河:其源頭為牛首、稷山等山,在南京雨花臺區大勝關附近入河。全長15km,江寧境內約3km。原名板橋鋪,1910更名。因為河道狹窄淤塞,只用於兩岸灌溉。
江寧江:古稱南浦,又稱江寧浦。它的源頭在安徽江寧的天馬、蘿蔔山和娘娘山、楊家山,在江寧街道入海口附近匯入長江。江寧境內長約15公裏,灌溉江寧境內農田約4666.67公頃。從江寧集鎮下面壹段,夏天可以坐船。
龍牧河:古稱木龍鋪。宋代《丁敬建康誌》說:“老香木浮其上,土人迎其建亭,名為木龍亭”。“木”被誤傳為“牧”後,就有了今天的名字。它發源於銅井,通過龍牧鎮進入長江。全長約4公裏。
統景河:它的源頭是統景鎮,向西流入長江。全長2.8公裏。
水庫:江寧有幾十座水庫,較大的有趙村水庫、紅星水庫、龔塘水庫、古力水庫、白家湖、董嬌水庫、社村水庫、黃龍墊水庫、壇山水庫、湯山水庫、安吉山水庫。大多數水庫在防洪抗旱、農田灌溉、水產養殖和人民生活用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少數水庫還被開發成風景名勝區,成為旅遊景點。江寧區有脊椎動物290種,主要分為家禽家畜、野生動物、鳥類、爬行動物、魚類和昆蟲。珍貴動物有中華鱘、揚子鱷、麅子、獾、穿山甲、甲魚、秋刀魚、鰣魚、鰻魚等。其中中華鱘和揚子鱷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江寧區有木本植物和藥用植物65,438+0,000種,比較珍貴的有雪松、柏樹、銀杏、楓樹、金桂、印規、櫸樹、明黨參、夏枯草、菘藍、桔梗、蒼術、百部、柴胡和女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