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明
評價秦始皇:如何評價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皇帝?自從秦死後壹直到今天,這還是壹個?說不同的問題。有人稱贊他是“千古壹帝”(《李贊藏書卷二目錄》);有人說秦始皇“雖為四,六五帝,不及龍”(章太炎《秦征紀》);有人稱贊秦始皇的統壹事業:“秦王掃六合,他看”(李白《秦王掃六合》)。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他在歷史上的作用。他是壹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別人詛咒?秦始皇的“貪心,上進心智”,“暴政乃天下之始”(賈誼《秦新著》);“始皇帝暴虐,直至其子死”(《貞觀顯貴》卷八);“始皇帝剛毅果斷,樂於以罰代殺為要挾。他有幸做了專職獄卒,但在家百無聊賴”(引自陳《國史舊聞》)。他們都痛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觀點都有壹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有片面性。
要歷史地看問題,就是把秦始皇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分析他的功過,研究他的功過。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既要關註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又要特別關註建國以來秦形成的歷史特點及其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壹點,在迄今為止對秦始皇的評價中,被大多數人忽略了。當我們系統研究秦代歷史,進而評價秦始皇時,有望避免過去的片面性,得出更符合歷史現實的結論。
按照這個觀察,應該說秦始皇是壹個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歷史人物,同時也是壹個殘暴的暴君。他的優點是主要方面,但掩蓋不了他的邪惡;他的罪過很深,但這不應該抹殺他的偉大歷史功績。
秦始皇最重要的歷史功績是完成了統壹大業,建立了歷史上第壹個封建中央集權國家。
當然,秦的統壹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為統壹創造了條件。秦始皇在統壹果實成熟時來到果園。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不意味著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麽?統壹是靠秦國實現的?為什麽要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統壹?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商鞅變法後,秦國日益強大,在各方面顯示出新封建制度的蓬勃生機。在王召統治的後期,秦國吞並六國的條件逐漸形成。秦始皇上臺後,雖然在如何治理中國的問題上與呂不韋產生了分歧,導致了壹場大屠殺,但在向東發展、消滅割據諸侯國的基本方針上,他始終堅持秦朝既定的國策,絲毫沒有動搖和猶豫。他認清形勢,果斷決策,壹氣呵成地完成了統壹大業。只要看看秦始皇上臺後的日程安排,就能看出,秦進軍的步伐幾乎是馬不停蹄的:
公元前238年至公元前230年,秦國先後攻打朝鮮、趙國和魏國,為大規模消滅諸侯國做準備。
自公元前230年以來,它們幾乎壹次被壹個國家消滅:
在前230年消滅朝鮮
229年攻趙。
228年滅趙。
前227年攻燕
前226年滅燕。
前225年滅魏
1924年攻楚。
前223年滅楚。
前222年消滅壹代。
前221年滅齊。
從這次行軍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統壹的魄力和勇氣。所以賈誼說他“六世之後繼續強盛,制定了征服內地的長遠策略”(《論秦》引自《史記·秦始皇本紀》),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統壹中國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如此堅決果斷地推進統壹戰爭,那麽戰國的局面能否在公元前221年結束還是個問題。
秦始皇對統壹的貢獻,除了做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外,還在於善用人才,勇於改弦更張。有評論家稱贊秦始皇的“軍事指揮能力”,這種評價依據不多。相對於他的前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多次率軍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直接指揮戰爭;但秦始皇取得了比他的前輩們更輝煌的成就,除了歷史造成的運氣之外,主要是因為他善於用人,勇於變革。在中國統壹前夕,秦國聚集了中國幾乎所有壹流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有王健、王本、廖偉、李斯、姚佳、敦偉等。大部分不是秦國國民,就是全心全意為秦國服務。戰勝敵人的壹切軍事進攻和政治戰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就是要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聽從他們的勸告,勇於糾錯。比如楚國被滅,就開始誤用李信。失敗後,他馬上改弦更張,邀請王建出征,把全國的兵都交付給王建。結果他贏了。這種情況,如果和不信李牧,齊信讒言,導致亡國的情況相比,可以看出秦始皇作為君主,善於用人,勇於亡羊補牢,對歷史發展的意義重大?重要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壹後實行的壹些政策措施,不僅影響了此後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也影響到了現在,比如文字的統壹。秦始皇采取的統壹措施和制度是對當時歷史發展的大膽創新。他不僅改變了割據政權的政治文化,而且使封建社會經濟順利發展。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例如,秦國壹直被中原國家視為西部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深受其害。秦國勢力雖在趙朝之後進入中原,但其主要統治區域和根據地仍不在關內。到了秦始皇統治時期,其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面對這種情況,秦始皇在秦制的基礎上創造了各種制度。他不囿於秦固有的制度和傳統,顯示了他的政治遠見。秦代制定的制度大多為後人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的歷史形勢的。創造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如果他的政治視野沒有超越秦國在西部邊疆的局限,是做不到這壹點的。
在秦國歷史上,秦始皇是繼秦穆公、商鞅之後,秦國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壹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是秦始皇仍然是壹個罕見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只用“地主階級性質”這個壹般的理由來解釋,唐甄曾說:“自秦以來,帝王皆賊”(《隱書·房語》)。這種觀點是對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皇帝更暴虐,更有罪。他不僅窮奢極欲,還造成廣大人民的苦難;有利於統壹的是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但在當時卻成了壹場大災難,比如修築長城,幾十年來有幾十萬人被招募從事極其繁重的工作。這種徭役負擔給人民帶來了多大的痛苦,從下面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可怕的程度。阿清作家楊廷烈在《房縣誌》中寫道,有人發現了壹個多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是逃避秦始皇修建長城勞動的民工。因為他們躲在深山老林裏,所以渾身長毛。據說他們遇到長毛男的時候,他先問妳:“長城修完了嗎?”秦煌還在這裏??”只要回答:“長城沒修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嚇跑了。當然這個記錄只能算是壹群人?壹個傳說,但如果歷史上沒有如此殘酷的現實,這個可怕的傳說永遠不會出現。反映了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上的,遠遠超過了社會所能承受的程度,使社會的簡單再生產難以維持,所以即使是壹些有利於歷史發展的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了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的歷史傳統密切相關。秦國是作為遊牧民族建立的。建國以來,秦國壹直處於與敵作戰的環境中。“秦人吃苦”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殘忍”也與這場戰爭的殘酷現實相吻合。從秦襄公到商鞅再到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壹直極為殘酷:“伊三祖”和“夷九祖”,這在其他諸侯國極為罕見,僅秦的記載就有數百烈士。秦始皇完成了前朝君主統壹中國的計劃,同時也將秦國的殘酷統治發展到了頂峰。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並不意味著免除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殘酷的個性、野心和成功,尤其是統壹後的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肆意享樂,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也正因為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了崩潰的地步,使得秦朝成為了歷史上壹個極其黑暗的王朝。
秦始皇就是這樣壹個歷史人物:他不僅是壹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壹個暴君。
(選自林建明《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版)。
白首?主編的《中國通史》論述了西漢盛世的歷史條件。
西漢盛世的歷史條件
“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不是隨意創造的,而是在直接遭遇的條件下創造的,是從過去建立和繼承的。”西漢盛世的出現有其客觀的物質基礎。從漢朝開國到漢武帝初年,由於不斷實行恢復生產、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家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實力。歷史:
到現在,也有幾年了。漢興七十余年,國家無事可做,除了水旱災害。人民給家人的已經夠多了,都吃飽了,而國庫的錢更多。首都的錢多得教不過來。太倉的小米,沈香陰溢,積重難返,以致腐敗不堪,不能食用。?平凡的街巷裏有馬,樓與樓之間有人群,取字的人卻聚不到壹起。守燕者吃梁肉,當官者為子孫,當官者以為姓數。
漢武帝初年,這種富裕的經濟與漢初不同,是西漢走上盛世的最基本的歷史條件。
西漢繁榮的另壹個基本歷史條件是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壹。漢初以來,異姓王被消滅,同姓王的割據勢力大大削弱。漢景帝也“令諸侯不治其國”,諸侯國只封土地不治百姓。封建朝廷得以有效控制全國,國家的統壹性得到加強。再加上漢武帝本人才華橫溢,在位時間長,諸多因素綜合起來推動了封建統治。
“賢明”
漢武帝是在以往高祖、文、景的治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成了壹套基本政策,以滿足其諸多便利和“興其事業”的需要。這壹政策的核心是“修身養性,教化人心”,僧侶尊儒。
漢武帝以前,沒有舉薦人才的制度。文帝第二年(公元前178年),頒布詔書“舉賢正直,能言直諫極之人”,這些詔書多從現任官員中選拔。漢武帝即位後不久,連續多次大規模延攬人才,建立了郡縣歲時提拔賢人的制度。建元元年冬,召丞相、禦史、列侯、中二十世、二十世、諸侯,以揚賢人。元光元年十壹月,“初令郡國養壹孝。”五月,梁武帝上書賢良,曰:“賢者知古今萬王之體,問其策,鹹以書,作於文章。我個人看。”這壹次,董仲舒和龔都因研究《春秋》而被推薦。董仲舒在對策中提出了“使諸侯國各有千石,各選其官民賢,各二歲進貢”的主張。這個思想包括年貢和定額,對象有官有民,在制度上比文帝更完備。其實包括有才能的人,以及從封建道德倫理的角度來說應該受到表彰的人。如果在推薦人才時側重某壹方面,也叫“推崇蔡瑁、孝道之類”。所以馬端臨說:“後來我命州縣養蔡瑁、連笑,皆從中書。”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微官有明之商,學先王之術,郡縣續食,令計共。”
剛實行察舉制度的時候,郡縣和國家都沒有實行,有的郡縣壹個人都不推薦。所以,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梁武帝在冬季和十壹月頒布詔書,嚴明監督責任,說:“我壹夜未眠。賈和字裏的人都在路上。於是,我到老年之人那裏去恢復孝道,選英雄,談文學,參政議政,為民心祈福,給執事寫信,弘揚誠信孝道,蔚然成風。.....而聖賢有賞,聖賢皆宰,古道也。與鐘、、博士不提,是有罪的”朝臣商議後,規定了嚴厲的懲罰辦法:“不孝順,不聖旨,應視為不敬。不老實不稱職,就免了。”在這期間,從大夫晉升為公大夫,然後他當上了宰相,封為侯。他在祥符建了招待所,開了出入方便的東門,邀請天下賢人參與議事討論。
據《漢書》記載,從元元年到元五年(公元前140-106),朝廷先後六次大規模招賢納士。除了國家招聘推薦之外,漢武帝還經常對那些符合不同才能的人進行獎勵和任命。各方面優秀人才的出現和任用,是武帝全盛時期的重要原因之壹。
(選自白首?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