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堅強樂觀充滿愛心的老人再也不會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只能靠他的文字記住他。不,我甚至不敢輕易用“思念”這個詞,因為他已經成為我們與生俱來的精神,揉在我們的筋骨裏,混在我們的血液裏,與我們的血肉相連,任何東西都無法把他從我們的靈魂深處分離出來。
如果只是說“巴金爺爺的精神”,早就被說爛了,俗了,或者我早幾十年出生,也能做到,但現在有點自命不凡,勢必要下車。突然想起那個不屈的人聞壹多先生曾經把自己的創作比作“戴著鐐銬跳舞”。雖然關於“枷鎖”有太多的解讀,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是壹種風俗上的倒退。就算我的腳被撕成碎片,我還能劃出自己的弧線,而巴金爺爺就是壹個能坦然面對挫折的人物。
巴金爺爺的從容,來自於勇氣和對未來的憧憬。巴金爺爺出生在四川成都的壹個官僚地主家庭。作風嚴謹、禮教豐富的家庭環境,自然給了年輕的巴金爺爺深刻的影響。後來辛亥革命爆發,父親辭職退伍,1917年去世。巴金的祖父死於1920年。此時,經歷了五四洗禮的巴金爺爺,已經成長為壹個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的文藝青年。他沒有表現出對未來的恐懼和恐慌,反而覺得這是壹個把握和突破的機會。巴金爺爺認為家裏再也沒有人能左右他的行動了,他也把自己的行動依附於現實:從1920到1923,他在成都外國語學院學習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談》的工作,還參加組織“平等社”勇敢開展反封建宣傳活動。從早期的巴金爺爺身上可以看出,老人年輕時做事果斷,從不盲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年輕的時候巴金爺爺還是這樣,成熟的巴金爺爺更加堅定。秉承這種精神和態度,巴金爺爺在抗日戰爭期間,以文學為武器,以信仰為筆尖,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等地。曾任中華全國抗敵協會文藝界理事。從1940到1945,寫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房》。抗戰勝利後,巴金爺爺懷著喜悅和激動的心情,繼續燃燒著生命之火的每壹絲光芒,真的讓我們敬佩和敬佩。
這種巴金爺爺,很多人都是從他的代表作《家》中熟悉的。我和他們壹樣。小說《家》誕生於1931,是當時《泰晤士報》發表的著名小說《激流三部曲》之壹。從1931到2008年,家之光已經燃燒了近壹個世紀。巴金爺爺的文筆不像現在很多作家那樣華而不實,而是樸實無華。“家”維系著生活,生活也維系著“家”,細細咀嚼著生活的每壹寸,但巴金爺爺在書中要表達的思想,卻像“清風徐來,水波靜”的流水,相得益彰。《家》描繪了壹個封建家庭的變遷史。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每個人都像木偶壹樣,想抓住命運的絲線,卻沒有自主權,決定不了何去何從。失去自由就像失去了活力,就像失去了生命中應有的光彩!小說《家》中最悲傷的人物是大哥覺新。因為他信奉“不抵抗”,所以他失去了追求壹切幸福的權利,毀掉了壹切美好和愛情。與不由自主隨波逐流的覺新相比,覺慧是很勇敢的,我們可以看到另壹種形象。總之這樣的家庭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有巴金爺爺描繪的形形色色的人。寫的人心碎,讀的人悲傷,時代在哭泣;如今,人們都很珍惜它。回顧這樣的故事,要放眼未來,把握身邊的事和人。
巴金爺爺如何展望未來?巴金爺爺年事已高,卻始終關心著祖國的教育事業。如果說老師是辛勤的園丁,那麽巴金爺爺就是研究花朵如何健康生長開花的專家。他很珍惜自己的孫女,因為他從小就飽受學業之苦,但他也希望孫女能在學業困難面前堅強起來。他就這樣壹直到最後,對每壹個孩子都是同樣的熱切和充滿關愛。此時的巴金爺爺是那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老人,但在對待過去的惡習上卻是壹個意誌堅定、目光銳利的軍人。
他是壹把火,溫柔地照亮每個人的心靈,讓他們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刺傷了每壹個想要破壞這份和平與安寧的壞人的手!他是火,為了追求光和熱,他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生活是可愛的。但冷清孤獨的生活,不如轟轟烈烈的燃燒!
這是我爺爺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