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月球的信息

關於月球的信息

月球是研究得最透徹的天體。月球是人類親自造訪的第二個天體。月球大約有46億歲了。月球和地球壹樣,具有殼、幔、核等層狀結構。最外層月球外殼的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裏。在月球外殼下面1000公裏深處是月球地幔,它占據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方是月核,其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處於熔融狀態。月球直徑約3476公裏,是地球直徑的1/4,太陽直徑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離相當於地球距離的1/400,所以月球和太陽壹樣大。月球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為7350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大約是地球的1/6。月球表面有暗部和亮部,亮部為高地,暗部為平原或盆地等低窪地帶,分別稱為月地和月海。早期天文學家觀測月球時,認為黑暗區域被海水覆蓋,所以稱之為“海”。比較有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這裏山巒疊嶂,縱橫交錯,到處都是零散的環形山,也就是月坑,是環形隆起的低窪狀。月球上有33000多個直徑大於1km的隕石坑。貝利隕石坑位於南極附近,直徑295公裏,可以裝下整個海南島。最深的山是牛頓隕石坑,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球上還有普通的山脈。高山深谷重疊,給妳壹個獨特的視角。月亮總是面向我們(原因稍後解釋),這壹面習慣上由我們月亮的正面繪制。

它叫做前面。另壹方面,除了靠近月球邊緣的區域因天秤座運動而在中間可見外,月球背面大部分區域從地球上是看不到的。在沒有探測器的時代,月球背面壹直是壹個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壹大特點是幾乎沒有月海等黑暗的月球表面特征。當人造探測器運行到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信。月球27.321666天繞地球壹周,每小時相對於背景星空移動半度,與月球視直徑相近。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更接近黃道平面,而不是地球的赤道平面附近。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繞地球壹周(月球公轉壹周)所需的時間稱為恒星月;新月和下壹個新月之間的時間(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的時間)稱為新月。王朔月亮比恒星月亮長的原因是,地球在月球上運行期間,它自己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前進了壹段距離。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其公轉周期完全相同,所以只有在地球上才能看到月球總是以同壹張臉對著地球。從月球形成的早期開始,地球就受到壹個時刻的影響,導致自轉速度變慢。這個過程被稱為潮汐鎖定。因此,地球自轉的部分角動量轉化為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角動量。於是,月球以每年38毫米左右的速度遠離地球。與此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壹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月球對地球施加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原因之壹。月球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同步的,所謂同步自轉並不嚴格。因為月球的軌道是橢圓形的,當月球處於近地點時,它的自轉速度趕不上公轉速度,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月球的東部達到東經98度。相反,當它在月中的遠地點時,它的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月球的西部經過98度達西。這種現象被稱為子午線天平動。從月球上看地球

嚴格來說,地球和月球都是圍繞質心旋轉的,質心距離地球中心4700公裏(即地球半徑的3/4)。因為同質中心在地表以下,所以地球圍繞同質中心的運動看起來是“晃動”的。從地球南極看,地球和月球都順時針旋轉;而且,月球也逆時針繞地球運行;甚至地球也是順時針繞著太陽轉。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地球和月球相對於太陽的角動量相同,即“它們從壹開始就壹直在朝這個方向旋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麽月球軌道的傾角和月球從軸傾角的值變化這麽大。實際上,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地球)而言的,從軸向傾角到衛星。月球的軌道平面(黃道平面)與黃道平面(地球的軌道平面)保持5.145396的夾角,而月球的旋轉軸與黃道平面的法線形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不是完美的球形,而是在赤道處凸起,所以白色的路面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順時針旋轉),每6793.5天(18.5966)完成壹周。在此期間,白面與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在23.45°處向黃道面傾斜)的夾角將從28.60°(即23.45+5.15)變為18.30°(即23.45-5.15)。同樣,月亮的自轉軸與白平面的夾角也會在6.69(即5.15+1.54)到3.60(即5.15-1.54)之間。月球軌道的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其擺動0.002° 56°,這就是所謂的章動。黃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升交點(北角)是指月亮通過這個點到黃道面的北面;降交點(南點)是指月亮經過黃道以南的點。當新月剛好在月亮的交點時,就會發生日食;當滿月剛好在月亮的交點時,就會發生月食。月球背面的結構與正面大不相同。月海占地少,環形山多。地形凹凸不平,月球最長和最短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裏,有的地方短5公裏(比如範德格拉夫窪地)。背部未發現“腫塊”。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點達到150km,而正面的月殼厚度只有60km左右。月球背面的地圖

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反射太陽光。月亮的亮度隨著太陽和月亮之間的角距離以及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距離而變化。平均亮度是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從1/630000到1/375000不等。滿月時,平均亮度為-12.7(見)。它對地球的平均照度為0.22勒克斯,相當於100瓦電燈在21米距離的照度。月球表面不是很好的反射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另外93%被月球吸收。粵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6%。月球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是17%,看起來山比月海還要亮。月亮的亮度隨之變化,滿月的亮度是上下弦的十倍以上。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月球物質的熱容量和熱導率都很低,所以月球表面的晝夜溫差很大。白天,太陽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間溫度可降至-183℃。這些數值僅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月球土壤的溫度可以通過無線電觀測來測量。這壹測量表明,月球土壤更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恰恰是由於月球物質的導熱系數低。從月球地震波的傳播中,我們知道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層狀結構。最外層的月球外殼厚60 ~ 65公裏。在月球殼下到1000公裏深處是月球地幔,占月球體積的大部分。月球地幔下面是月核。月核溫度約為1000℃,很可能是熔融狀態。推測可能由鐵鎳硫和榴輝巖組成。

原始數據

阿波羅登月照片(19張)平均軌道半徑384401km,軌道偏心率0.0549,近地點距離363300km,遠地點距離405。500公裏平均公轉周期27.32天平均公轉速度1.023公裏/秒軌道傾角在28.58和18.28之間變化。升交點赤經125.08近地點徑向角318.15莫東丈19月地平均距離384400公裏,交點回歸周期18.66438.606666666.6日沙羅周期18 10/654336S2(地球1/6)逃逸速度2.38km/s自轉周期27天7小時43分鐘11.559秒(同步自轉)自轉速度16.655m/s(赤道處)軸傾角3.60-6.69與黃道之間的變化。

滿月時視星等-12.74表面溫度(T) -233~123℃平均23℃大氣壓1.3×10-10 kPa月周期:名稱值(單位:天)定義恒星月27.321 661相對於背景星朔月29.50。582相對於春分近地點,27.554.550相對於近地點,27.212.220相對於上升,月球的直徑是地球平均直徑的1/4,質量只有地球的1/81。

地帶

隕石坑這個名字是伽利略給的。它是月球表面的顯著特征,幾乎覆蓋了整個月球表面。最大的隕石坑是南極附近的貝利隕石坑,直徑295公裏,比海南島大壹點。壹個小彈坑甚至可能是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65,438+0,000m的有33,000左右。占月面面積的7%-10%。壹位日本學者在1969中提出了環形山的分類,可分為克拉維型(古代環形山壹般無法辨認,有的被山包圍)、哥白尼型(年輕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壹般有同心段,有壹個中心峰)、阿基米德型(環壁較低,可能是由哥白尼型演化而來)。關於環形山的形成有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撞擊說”是指其他星球對月球的撞擊,以及人類現在看到的環形山。“火山說”是指月球上有很多火山,最後爆發形成了隕石坑。然而,今天的科學家提倡“撞擊理論”。地球上肉眼看到的月海黑暗部分,其實是月球上壹片廣闊的平原。由於歷史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字壹直保留了下來。月球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有些地貌被稱為“月海”或“類月海”。22個公認的大部分分布在月球正面。後面三個,邊上四個。正面看,月海面積略超過50%,其中最大的“風暴海洋”面積約500萬平方公裏,幾乎是9個法國的總面積。大部分月海壹般呈圓形、橢圓形,大部分被壹些山脈圍起來,但也有壹些海是連在壹起的。除了海,還有五個地形相似的湖——胡萌、死湖、胡夏、秋湖和純狐,但有些湖比海大,比如胡萌的面積有7萬平方公裏,比齊海大得多。月球和海洋延伸到陸地的部分稱為“海灣”和“沼澤”,它們都分布在正面。共有五個海灣:盧灣、夏季灣、中央灣、虹灣和嶽梅灣;沼澤有三種:腐爛的沼澤、流行的沼澤和夢幻的沼澤。事實上,沼澤和海灣沒什麽不同。月海的地勢普遍較低,類似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平均月球地平線低1-2公裏,最低海的東南面甚至比周邊低6000米。月球的反照率(壹個衡量反射太陽光能力的物理量)也比較低,所以看起來比較暗。月球陸地和山脈上月海上方的區域稱為月地,壹般高出月海地平線2-3公裏。因為反照率高,所以看起來比較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和月海的面積大致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比月海的面積大得多。同位素測定表明,月球和陸地比月球和海洋要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地貌。在月球上,除了許多環形山之外,還有壹些類似於地球上的山。月球上的山經常借用地球上的山的名字,如阿爾卑斯山、高加索山脈等。最長的山脈是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公裏,但它的高度只比月亮地平線高三四公裏。山中還有壹些陡峭的山峰,它們的高度在過去被高估了。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的高度和地球的差不多。1994年,美國的克萊曼婷月球探測器得出結論,月球的最高點是8000米。根據嫦娥壹號獲得的數據,月球上的最高點高達9840米。月球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5000-6000米有20座,3000-6000米有80座,1000米有200座。月球上的山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壹邊坡度很陡,有時呈懸崖狀,另壹邊則相當平坦。除了高山峻嶺,月球上還有四個長達數百公裏的懸崖。其中三個在月海中脫穎而出,月海也被稱為“月地塹”。月球表面輻射圖案的另壹個主要特征是,壹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往往具有美麗的“輻射圖案”,這是壹條以環形山為輻射點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明亮帶,它幾乎以直線方向穿過山脈、月海和環形山。輻射圖案的長度和亮度各不相同,最引人註目的是第谷隕石坑的輻射圖案。最長的壹條長達1800公裏,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環形山也有相當漂亮的輻射圖案。據統計,有50個隕石坑有輻射圖案。輻射圖形成的原因還沒有定論。本質上,它與火山口形成理論密切相關。現在很多人傾向於說,隕石撞擊可能會讓高溫碎片在月球上飛得很遠,沒有大氣層,引力很小。其他科學家認為,不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的噴發也可能形成繞飛的輻射形狀。月谷(Moon Gap)地球上有很多著名的裂谷,比如東非大裂谷。月球表面也有這樣的結構——那些看似蜿蜒的黑色大裂縫就是月谷,有的綿延數百米至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那些寬闊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球陸地上的平坦地帶,而那些狹窄而狹小的月谷(有時被稱為月溪)則隨處可見。最著名的月谷是柏拉圖火山口東南連接玉海和冷海阿爾卑斯山的月谷。它切斷了月球上的阿爾卑斯山,非常壯觀。從太空拍攝的照片估計長130 km,寬10-12 km。

火山分布

月球表面覆蓋著壹層巨大的玄武巖熔巖(火山熔巖)。早期的天文學家認為月球表面的黑暗區域是廣闊的海洋,所以稱之為“mare”,在拉丁語中是“海”的意思。當然,這是錯誤的。這些黑暗區域實際上是由玄武巖熔巖構成的平原區域。除了玄武巖熔巖結構,月球黑暗區域還有其他火山特征。例如,最突出的是月球表面蜿蜒的凹槽、黑色沈積物、火山圓頂和火山錐。然而,這些特征並不顯著,只是月球表面的壹小部分火山痕跡。與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謂老態龍鐘。大多數月球火山的年齡在30億到40億年之間;典型的黑暗平原,年齡35億年;最年輕的月球火山也有1億年的歷史。在地質年代,地球的火山屬於青年期,壹般年齡不到654.38+萬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巖層只有3.9億年,最古老的海底玄武巖只有200萬年。年輕的地球火山仍然非常活躍,但月球最近沒有火山和地質活動的跡象,因此天文學家稱月球為“滅絕”的行星。地球上的大多數火山呈鏈狀分布。例如,在安第斯山脈,火山鏈勾勒出巖石圈板塊的邊緣。夏威夷島上的山脈顯示了板塊活動的熱區。月球上沒有板塊構造的跡象。典型的月球火山經常出現在巨大的古代撞擊坑的底部。因此,月球的大部分暗區都是圓形外觀。沖擊盆地的邊緣通常環繞著山脈和黑暗區域。月球的暗區主要出現在月球的遠側。幾乎覆蓋了這邊1/3的面積。而在遠側,暗區的面積只占2%。而較遠壹側的地勢相對較高,地殼較厚。可見,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表高度和地殼厚度。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也就是說月球火山熔巖的流動阻力比地球小,熔巖行進更順暢。這可以解釋為什麽月球暗區表面大多平坦光滑。同時,平滑的熔巖流容易擴散,從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巖平原。再加上重力小,使得噴出的火山灰碎片進壹步下落。所以月球火山的噴發只是形成了壹片寬闊平坦的熔巖平原,而不是類似地球形狀的火山錐。這是月球上沒有發現大型火山的原因之壹。月球上沒有溶解的水。月球的黑暗區域是完全幹燥的。水是地球熔巖中最常見的氣體,是引起地球火山強烈噴發的重要因素之壹。因此,科學家認為,缺水對月球火山活動也有很大影響。具體來說,如果沒有水,月球火山的噴發就不會那麽強烈,熔巖可能只是平靜而平穩地沖向地面。

構成和資源

45億年前,月球表面還是液態巖漿的海洋。科學家認為,構成月球的礦物KREEP顯示了巖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壹種被科學家稱為“不相容元素”的成分——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來,漂浮到巖漿表面。對於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解釋月球外殼火山運動歷史和推斷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頻率和時間的便捷線索。月球外殼由許多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矽、鎂、鐵、鈦、鈣、鋁和氫。當受到宇宙射線的轟擊時,每種元素都會發出特定的伽馬輻射。有些元素,如鈾、釷和鉀,已經具有放射性,所以它們可以自己發出伽馬射線。但不管是什麽原因,每個元素發出的伽馬射線都不壹樣,每個元素都有獨特的譜線特征,可以用光譜儀測量。直到現在,人類還沒有對月球元素的豐度進行全面的測量。目前,航天器的測量僅限於月球的壹部分。月球有豐富的礦藏。據報道,月球上的稀有金屬比地球上的多。月球上有三種主要的巖石。第壹種是富含鐵和鈦的月海玄武巖。第二種是斜長石,富含鉀、稀土和磷,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類主要由0.1 ~ 1 mm的碎屑顆粒組成。月球巖石含有地球上的所有元素和大約60種礦物質,其中6種是地球上沒有的。月球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地球上最常見的17元素在月球上無處不在。以鐵為例。僅月球表面5厘米厚的沙子就含有數億噸鐵,而整個月球表面平均10米厚的沙子。月球表面的鐵不僅極其豐富,而且便於開采和冶煉。據悉,月球上的鐵主要是氧化鐵,只要把氧和鐵分開;此外,科學家已經開發出用月球土壤和巖石制造水泥和玻璃的方法。在月球表面,鋁的含量也很豐富。月球土壤也富含氦-3。利用氘和氦-3的氦聚變可以用作核電站的能源。這種聚變不產生中子,安全無汙染,易於控制。它不僅可以用於地面核電站,還可以用於太空導航。據悉,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計為715000噸。從月球土壤中每提取壹噸氦3,可獲得6300噸氫、70噸氮和1600噸碳。從目前的分析來看,由於月球氦3儲量較大,對於地球未來的能源短缺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許多航天大國都把獲得氦3作為開發月球的重要目標之壹。月球表面有22個主要的月海。除東海、莫斯科海和智海位於月球背面(面向地球的壹面)外,其他19個月海均分布在月球正面(面向地球的壹面)。這些月海中有大量的月海玄武巖,22個海中填充的玄武巖體積約為1,010公裏,月海玄武巖富含鈦、鐵等資源。假設粵海玄武巖中鈦鐵礦含量為8%,或二氧化鈦含量為4.2%,則粵海玄武巖中鈦鐵礦總資源量約為1.3×1015 ~ 1.9×1015,雖然這個估算有很大的推測性。氪石是月球高地的三種巖石類型之壹,因富含鉀、稀土元素和磷而得名。氪星石在月球上分布廣泛。富含釷、鈾元素的風吹洋區的氪石被晚月海玄武巖覆蓋,氪石混合形成高爐和鈾物質,其厚度估計為10 ~ 20km。風暴洋區克裏普克巖石中稀土元素的總資源量約為225億~ 450億噸。克裏普克巖石中豐富的釷和軸也是未來人類開發利用月球資源的重要礦產資源之壹。此外,月球上還有豐富的鉻、鎳、鈉、鎂、矽、銅等金屬礦產資源。

運動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 km。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公裏,是地球直徑的3/11。月球的表面積是3800萬平方公裏,沒有亞洲大。月球質量約為7350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球表面重力幾乎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月球表面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1/4。月球的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1/49。然而,月球以每年13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這意味著月球總有壹天會離開我們,但需要幾十億年。

對地球的貢獻

月球的誕生給地球增添了許多新的東西。1,月球圍繞地球旋轉的同時,其特殊的引力吸引著地球上的水,並隨之運動,形成潮汐。潮汐幫助地球早期的水生生物走向陸地。2.很久以前,晝夜溫差大,溫度介於水的沸點和冰點之間,不適合人類居住。而月亮的特殊影響,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四季,減少了溫差,因此適合人類居住。月球的軌道月球以橢圓形軌道繞地球運行。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切割出的大圓叫做“白道”。黃道平面既不與天赤道重合,也不與黃道平面平行,其空間位置是不斷變化的。周期為173天。月球軌道(黃道)相對於地球軌道(黃道)的平均傾角為5° 09′。月球自轉月球繞地球自轉周期為27.438+066天,恰好是恒星月,所以我們看不到月球背面。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同步自轉”,這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壹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壹個奇妙的現象,它使我們能夠看到月球的59%。主要原因如下: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2、白路與赤道的交匯處。地球與月球的相互作用地球和月球相互繞轉,兩個天體在地表下1600公裏處繞同壹個引力中心旋轉。地震和月亮有關系嗎?這是壹個困擾科學家近百年的問題。現在,由日本防災科學研究所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終於證實,月球的引力影響海水的潮汐。當地殼發生異常變化,積累大量能量時,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塊間地震的導火索。10年10月22日,美國著名雜誌《科學》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海水的自然波動就是人們常說的潮汐。當月亮到達離地球最近的地方時(我們稱之為近地點),王朔大潮甚至比平時更大。這時,大潮被稱為近地點王朔大潮。科學家們長期以來壹直在猜測潮汐對地震的影響,但迄今為止沒有人證明它的全球影響。以前,只有在海底或火山附近,地震和潮汐才會顯示出明顯的聯系。研究人員發現,地震的發生與斷層層中的潮汐壓力高度密切相關,猛烈的潮汐對淺層斷層層施加足夠的壓力,就會導致地震。潮水大的時候,達到2-3米左右,會發生3/4的地震,潮水越小,地震越少。文章的作者伊麗莎白·格奇蘭(Elizabeth Gotchland)說:“月球的引力影響潮汐的漲落,地球本身也在月球引力的影響下變形。猛烈的潮汐在地震的觸發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潮汐引起的壓力波動,地震發生的時間會提前或推遲。”文章的另壹位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和空間科學系教授約翰·維達(John Vida)說:“地震的原因仍然是個謎,這個理論可以說是解釋之壹。我們發現海平面在幾米範圍內的變化所產生的力會顯著影響地震的概率,這是我們徹底了解地震成因的堅實壹步。”Gochilan等人首次將潮汐相位和潮汐大小的計算結合起來,對地震和潮汐壓力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采用的計算方法來自日本地球科學和災害預防研究所的地震學家田中。從1977到2000年,田中調查了被稱為“逆斷層型”的2207次地震的位置和時間,以及它們與地震發生時月球引力的關系。結果表明,地震發生的時間與潮汐對斷層面的壓力高度相關,當斷層因月球引力而發生錯位時,會發生更多的地震。田中認為:“月球的引力只是引起地震地殼異常變化的力的千分之壹左右,但其作用不可低估。是地震最後的力量,相當於壓死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天秤座運動:從地球上看月亮,月亮的表面不完全是它的壹半,因為月亮像天平壹樣擺動。地球上的觀測者會感覺到,在月球繞地球運行的過程中,月球在南北方向上來回擺動,即在維度方向上像天平壹樣擺動,稱為“緯向天平動”,角度範圍約為6度57分;月球在東西方向,即縱向來回擺動的現象稱為“天平動”,擺動角度達到7度54分。除了這兩種主要的天平動,月球還有周日天平動和物理天平動。前三種天平動都不是月球擺動,而是觀測者與月球相對位置變化引起的現象。只有物理平衡是月球本身在擺動,而且擺動幅度很小。因為月球的軌道是橢圓形的,當月球處於近地點時,它的自轉速度趕不上公轉速度,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月球的東部達到東經98度。相反,當它在月中的遠地點時,它的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月球的西部經過98度達西。這種現象被稱為天秤座運動。因為月亮的軌道是向地球赤道傾斜的,所以當月亮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地會晃動7度左右,這就是所謂的天秤運動。再者,由於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只有地球半徑的60倍,如果觀測者從日出到日落觀測月球,觀測點會有地球直徑的位移,在經度為1度的區域可以看到。這種現象被稱為天秤座運動。

在這壹段中討論月亮的起源

概況

關於月球的起源,目前尚無定論:關於月球的起源,大致有四大學派,但尚無定論。

共振假說

這是解釋月球起源的最早假說。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潮汐與太陽系中的類似效應》壹文中指出,月球原本是地球的壹部分,但後來由於地球的快速自轉,把地球上的壹些物質甩了出去,形成了離開地球後的月球,地球上留下的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種觀點很快遭到壹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自轉的速度,不可能拋出這麽大的東西。況且,如果月球是地球甩出來的,那麽兩者的物質成分應該是壹樣的。但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樣本的分析,發現兩者相差甚遠。

俘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