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壹下整篇文章,抓住中心思想
文章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如果不重視整篇文章,沒有整體把握感,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勞無功。因此,閱讀效率的提高取決於能否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
那麽,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著眼於整篇文章,註重內在聯系,從宏觀角度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理解文章主旨。其次要看文章作者,寫作時間,文章後的註釋等。特別是要瀏覽後面問的是什麽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猜出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問題才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
宗璞《秋報》入選1998高考語文試卷,是壹篇嚴謹而抒情的作文,蘊含著感悟人生的哲理。它透過玉簪“探出頭來”,它的香味襲人,提醒人們秋天來了,我卻兩手空空它的主旨是: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時光,抓住現在,抓住生命的每壹刻,有所作為,不要虛度光陰。問題30,B項:“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歌頌玉簪花的精神,就是‘生活中向下,工作中向上’。”這個問題有些混亂,有些考生壹看到原文中的這些信息就認為是正確的。眾所周知,作者對玉簪精神的談論只是順便提壹下,並不是本文的主旨。說主旨是歌頌玉簪精神,更是毫無根據。
陶行知先生的《創作宣言》入選1999高考語文試卷。這是壹個充滿激情的演講。文章題目是《創世宣言》,但不是壹般意義上的創世。它的主題是教育,而是關於育人領域的創造。文章列舉了古今中外大量成功的創作實例,用事實說話,很有說服力。開頭從造神、造人、造石像三個現象引出論點: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相互崇拜的活生生的人;號召師生共同創造,就要破除各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只有打破了才能成立,反駁“不能創造”的五個理由,自然得出“無處不在,每天都可以創造”的結論;最後,對創世之神的呼喚表達了壹種強烈的獻身於創造的願望。在這種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回答問題,會讓妳有壹種高屋建瓴、遠觀全局的感覺。問題24 (e):“這篇論文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主要討論教育者需要探索創造性的理論和技術。”本文的主旨是號召廣大師生投身於創造,每個人都應該隨時隨地進行創造,教育應該創造出真善美的活生生的人,才能取得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創造的理論和技術”正是“創造”需要關註的問題。它為“創作”服務,是本文的主旨,犯了篡奪主持人角色的錯誤。
2000年高考的題目長城,是壹篇充滿情感,追求哲理,又不乏意蘊的作文。它以長城為標誌,講的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舉措。其主旨在於:反對封閉,主張開放;反對愚蠢,鼓勵自信。它以深秋的景色開始,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歸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題,在潛移默化中表現其雄心壯誌。問題23 (2)問:“這壹段與全文聯系起來是什麽意思?”答案就是本文的主旨: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驕傲和自信,經得起改革開放的沖擊。
2001的聯考題目是美國作家克裏斯托弗·莫利的壹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各種門的描寫,賦予它們象征意義,寫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主要觀點是,生命是由壹次又壹次的開門和關門組成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是由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組成的。抓住這個主題,回答第23題第(2)題,要求解釋文章中“開門關門是生命劇烈流動的壹部分”的含義,就準確了。
2.理清脈絡,劃分層次。
《鮑秋》全文有九個自然段,第壹至第六段為第壹部分。這壹部分的情感脈絡是:玉簪花“探出頭來”和“寶秋”吸引作者寫“驚”,再寫“悵然”,想到玉簪花的堅韌、謙卑、潔凈和獨特的芳香,歸結到第七至第九段是第二部分:從哥哥送來的文字中,我有所感悟,體會到“只要妳把它放在心裏,妳就會幸福”的人生哲學,從而堅定了“取命”的態度。
《創世宣言》全文共有12自然段,分為三個部分:第壹至第四段為第壹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和需要註意的問題;第四至第十壹段為第二部分,反駁“不能創造”的五個理由,並得出結論;第十二段是第三部分,呼喚奉獻和創造。
長城全文有11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後揚的筆法,以壹至七個自然段落,反思和評價歷史,觀點鮮明,感情凝重;第八段對現實的評論也比較清晰;從9月到11月對未來的呼籲更加含蓄。
《男人》全文有八個自然段。第壹段是開篇段落,提出作者的觀點,對下面整篇文章有牽壹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第二段跟隨第壹段,說明即使是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道門後藏著怎樣的玄機;第三段介紹各種門,初步提出門的象征意義;第四段介紹各種開門方式;第五段著重論述門的象征意義;第六段著重講開門關門的意思;第七段進壹步解釋了人生就是不停地開閉門的意思;第八段是全文的結論,進壹步闡釋了《關門》所蘊含的人生哲學。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抓住整篇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後回答後面的問題,就像乘風破浪,事半功倍。但是有些考生在這方面並不努力。他們只是略讀壹下文章,似乎就明白了,所以急於回答下面的問題。這樣壹來,欲速則不達,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答錯。
3.搜索範圍的精確提取
好的閱讀質量不僅體現在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上,還體現在對部分的確認上。閱讀時,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的哪些段落或區域,確定對應的句子,然後再仔細分析這壹段中每壹句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理解寫作思路。閱讀題壹般是從所選課文中學生可能忽略、可能沒有真正理解的地方抽取,編制成各種形式的題型,測試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應該在所選的文本中找到。只要仔細揣摩上下文,準確把握關鍵句子,大部分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原文中“挑出來”。比如《創造宣言》第21題第壹個問題問“本文批判了‘不能創造’的哪五種錯誤觀點?”考察學生對文中重要信息的識別和篩選,只要抓住原文中五個“有人說過”段落的中心句,按照題目要求摘錄下來寫在答題卡上即可。再比如:長城(第21期)第壹題,“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有什麽評價?”只要能根據2-7段的內容分析總結文章要點,就能抓住3、5、7段“所以我說”背後的中心句,得到作者對歷史上長城的評價:①悲涼的歷史,②民族封閉的象征,③文化愚昧的象征。
當然,有時候找到的句子可能不能直接使用,或者句子太長不符合答題要求,或者句子中含有其他不符合題意的信息,就需要根據題意對選取的有用語言信息進行加工轉化,重新組合表達。以上面兩個問題的第二個問題為例。創作宣言第21題第二題要求回答“作者對錯誤觀點的批判結論是什麽(不超過12字)”。原文的結論在自然段11有21個字,所以要壓縮主幹,提取要點,總結重復:“每個人每天都可以到處創作。”長城問題21:“作者對現實中的長城有什麽看法?”作者對長城現實的看法結合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億萬遊客的描述,不分段落很難回答。但只要妳仔細讀壹讀,妳就能從“現在妳思想開放”、“願意接待異國情調和異國情調的人”等語句中,從“地球上唯壹能從外太空看到的人造痕跡就是妳,長城!”在語義上,我體會到了作者仰望現實長城的自豪和自信。
4.綜合分析和綜合調查
有些閱讀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答案的意思,往往有字數限制。這類題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較高,題目難度也較大。解決這類試題,要吃透答案的要點,正確理解表達的範圍、角度和方式,用規範的語言表達。
《創世宣言》第23題說:“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麽?為了取得這種成功,教育者應該註意哪些問題?”第壹個問題,如果選擇原文中的話,回答:“教師的成功就是創造出值得他們崇拜的人。”只說對了壹半,因為“成功”既包括老師,也包括學生。作者的觀點全面而明確,強調“師生合作創造值得相互崇拜的活生生的人。”第二個問題很全面,七個回答點幾乎分散在整篇文章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依據,才能總結出“註意”的要點。
《創造宣言》第24題考察文章的欣賞與評價,B項“作者引用歌德的話‘沒有勇氣,壹切都完了’,著重證明只有大無畏的精神才是創造成功的關鍵”。這種說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創作需要勇氣,但勇氣不是關鍵,也絕不是“只有”,因為作者在下文中明確指出:“這只是壹半的道理”,“除了無畏精神的斧頭,妳還要有智慧之劍,金剛的信念和意誌。”
門的問題21: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最有意義的動作。”請根據上下文寫出“開門”和“關門”的意思。來回答壹下:“開門”和“關門”是什麽意思?沒有現成的答案。壹定要通讀全文,先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分析總結。文章中有很多與“開門”和“關門”相關的句子,但直接解釋“開門”和“關門”含義的段落在文章的第六、七、八段,尤其是第六段。問題來自文章第壹段,但答案主要來自文章第六段,增加了21題的解題難度,要求考生快速清理文章脈絡,通過快速閱讀快速找出相關信息。相比較而言,“關門”的意思很容易概括,因為文中說“每壹扇門的關閉都意味著結束”,可以直接概括為:“關門的意思就是結束。”至於“開門”的含義,相關的句子很多,很難提取,但我們可以參考“關門”的含義,進行平行比較,得到答案:“開門”的含義預示著壹個新的開始,壹個新的發現。
5.認識技術並明確角色
現代閱讀中,命題人往往從表達、修辭等方面考察考生。因此,掌握常用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明確其修辭功能,對理解和欣賞文章很有幫助。近幾年的高考現代文閱讀,大致考察了以下幾種修辭手法:
1.暗喻
要恰當,比喻必須有相似之處。本體與喻體的相似性越明顯、越突出,比喻越恰當。創世宣言第22篇,“‘刀法若用錯,萬物皆有可能壹同毀滅;刀法用對了,就是畫龍點睛壹筆。“這裏用的隱喻是什麽?”初步分析,可以擬出這樣的比喻:刀法,萬象,萬象同滅,點睛之筆。由此可以推斷:“刀法”是對教育方法的隱喻;萬象是很多教育對象(學生)的隱喻;“萬物共滅”是指許多教育對象(學生)的毀滅;“畫龍點睛”比喻許多教育對象(學生)成為人才。《創造宣言》第24 (a)題問:“與交響樂合拍,是指集體創作活人雕像要遵循相互合作協調的原則”?用“交響樂合奏”來比喻集體創作中的“合作與協調”,是非常壹致和合理的。
《男人》第23題第1題要求解釋文章中“人不在壹起牧馬”的含義。考察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這句話說明了人和動物的區別:成群的馬既沒有秘密,也沒有獨立的世界;而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有隱性需求的,需要有自己獨立的世界。隱喻的作用是把深奧的道理變得簡單,把抽象的道理變得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2.化身
《長城》問題22:“在這篇短文中,作者主要以第二人稱寫長城。這種寫法有什麽優點?(2)第三人稱‘it’用在第六段末尾。是什麽原因?”此題是對文章語言表達技巧和形式的考查。第壹題要求理解第二人稱在方便抒情方面的藝術效果,第二題要求理解人稱代詞的合理變換,以便表達更清晰。如果不考慮散文中的人稱和表達的基礎知識,恐怕很難給出正確答案。聯系到我們學過的抒情散文,很多作品都是用第二人稱寫的。其特點是作者直接與對方對話,親切自然。這樣就可以正確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稱寫長城的好處是:將長城擬人化,便於與長城對話,表達感情。第六段結尾用了第三人稱“它”,因為這句話出自“人發現的”,陳述的對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民,自然是人民的感情,所以用了第三人稱“它”來代替。
1993高考《蔬菜》第30題:(1)這篇關於蔬菜的短文是以什麽人的身份寫的?(2)這種寫法對內容的表達有什麽作用?(3)本文中哪些句子用這種個人表達比用其他個人表達取得了更好的效果?這個問題也考察了擬人技巧的作用。用第二人稱寫作,起到擬人的作用,方便直接表達自己對蔬菜的仰慕。
對比
《保秋》第28題:“作者在第三段寫他種向日葵的經歷。這種寫法有什麽作用?”作者將“太陽花”與“玉簪花”進行比較,發現“太陽花”也叫“死不了”,只是“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了。而“玉簪花就不壹樣了,它們從來不需要人來打理,只是茁壯成長。”兩者的對比顯示了玉簪強大的生命力。
比較
“狗尾巴草高高聳立”、“燈籠草炫耀自己”、“黃瓜懸在空中”等“青菜”壹文,與“素樸淡定的青菜緊緊依靠大地”形成鮮明對比。“小孩子隨意拔狗尾巴草,摘下燈籠草,在黃瓜上刻上伴侶的小名”,與“在綠色菜地割草總是那麽小心翼翼”形成鮮明對比。問題27:“為什麽作者寫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燈籠草,把自己夥伴的小名刻在黃瓜上?”這種寫法的作用是通過對比突出作者對“青菜”的贊美。
重復
《寶坻》第二十九題:“第壹段和最後壹段,作者分別用了六個字“邊”,五個字“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麽優勢?(1)反復使用‘邊’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接收’的好處是。”這兩個句子使用了重復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來分析,那麽(1)題的內容就是“把節氣緊緊連起來。”第二個問題是“層層鋪開,逐步展開”;其次,要分析“表達效果”。(1)題的隱含意思是“強調流年”,或者“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二個問題是“強化主題”還是“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學生在做這類題時往往註重“表達效果”,而忽略了“語言形式的表達”,這是丟分的原因。在這裏,“重復”的作用是強調和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6.平行
創世宣言第24題F項是壹個判斷對錯的問題。“作者善於運用排比來增強文章的氣勢、推理效果和感染力。”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這篇論文確實使用了大量的排比段落,比如第5、6、8、9段,10以及排比句。長城21題目在第3、5、7段也用了三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是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義的焦點。用排比來說理,可以把論點說得嚴密透徹,用排比來傳情達意,用排比來敘述事情有序,用排比來刻畫人物細致深刻。
7.標誌
象征是文藝創作中的壹種表現手段,用具體的事物表達壹種特殊的意義,或通過壹個具體的具體形象表達相似或相近的觀念、思想和感情。比如《門》第五段,直接說“門”是隱秘和回避的象征,是靈魂躲避極樂或悲傷的秘密鬥爭的象征。只有理解了門的象征意義,才能解決21題中“開門”和“關門”的象征意義,才能解決22題中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