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桂的職業是什麽?

桂的職業是什麽?

桂楊明

桂(1909 -1958),原名桂,漢族,著名粵劇演員,廣東番禺人,祖籍浙江寧波。代表作:《火燒阿房宮》、《冰山火線》、《皇姑嫁給誰》。

中文名:桂。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南海

出生日期:1909

死亡日期:1959

職業:粵劇演員

代表作品:《火燒阿房宮》《冰山火線》《皇姑嫁給誰》?

概況

桂(1909—1959)早年就讀於廣州鐵道學院。他先學音樂,後學表演,熱愛粵劇。曾師從“優秀天影”班男生花旦,後加入“大羅田”和國風劇團,與馬師曾同臺演出。在《大羅天》班裏,桂虛心接受了著名演員的指導和幫助,為他後來在“小武俠”這壹行獨樹壹幟奠定了基礎。他學習馬師曾和薛覺先的表演藝術,自成壹派,被稱為“馬形薛強”。他曾經參加過壹次藝術表演比賽,獲得了壹枚金牌。當時取名“金小五”。

個人簡介

桂楊明、其父桂東源、其叔桂南平都是晚清的所謂“士子”。

桂的師傅姓潘,負責“遊天鷹”班。雖然他並不出名,但他有豐富的舞臺藝術知識,所以桂把基本功學得很好。他擅長打小武術。組成“大羅田”班後,見桂的造詣還不錯,便起用他為三小武僧團。他可以掌握馬師曾和薛覺先的表演藝術,組建自己的家庭,被稱為“馬形薛強”。他扮演的趙子龍比馬師曾更有力量和風度。他的表演跌宕起伏,氣勢磅礴,節奏緊湊。他創造了壹個叫“龔邊滾花”的節目,令人耳目壹新,成為粵劇中常見的出場節目。

桂在1930從美國歸來時,聯合廖夏懷、曾三多、陳錦棠組成“日月星”班,壹上臺就受到觀眾的贊賞。表演《火燒阿房宮》等劇目,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壹些文武雙全的學生,如、、呂、梁、等,都曾師從桂的表演藝術。桂對弟子要求很嚴,梁也很用功。

職業

桂楊明:他生前才華橫溢,死後卻沈默寡言。再轟轟烈烈的人生,也未必是歷史書上的壹句話。桂楊明就是這樣。桂楊明並不像他的名字那麽有名。雖然半個多世紀前,在廣東粵劇的舞臺上,他曾經風流瀟灑。但是,歷史是健忘的,並沒有給他應有的地位,至少在廣州是這樣。在粵劇學校,當我說要找廣州粵劇史上的名人桂時,壹個老師說:等壹下,我馬上給妳叫出來。她的話嚇了我壹跳,而桂楊明本人,知道地下,也可能被戲弄。

廣州的粵劇人不要忘記他,他在粵劇界應該有崇高的地位。他彈得好是自然的;但他對粵劇的熱愛,對粵劇氛圍的提升,是今天很多人都無法企及的。桂的父親桂東源和叔父桂南平都是晚清的所謂“學者”。可以說,桂出身名門之後,就愛上了粵劇。在他父親看來,這個八兒子是“書香門第”的敗家子,但桂並沒有被這些嚇倒,毅然離家去學戲曲。

他原本是學花旦的,但自從進了《斷牙》的劇場,和他壹起去南洋演出後,受民主革命潮流的影響,認為武藝是精神,於是改學“小武藝”。回國後,他參加了黃組織的“真理劇社”,通過戲劇從事革命宣傳工作。1925省港大罷工期間,桂主動加入“樂向劇社”,為罷工工人的義演籌款。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粵劇有五個流派,即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廖霞懷和桂楊明。他們主導粵劇改革,創作了許多優秀曲目。該劇內容囊括古今中外題材,新銳編劇數以千計。當時粵劇綜合藝術的各種因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舞臺布景從壹桌兩椅變為平面、立體布景甚至機構布景;照明從水上燈和大光燈變為電燈和彩色旋轉燈;舞臺語言由劇場官方語言變為粵語方言;小眾、小眾武術從唱假聲變成唱真聲;而流行的民謠如木魚、南音、粵劇、粵劇等也都被改了。多種唱腔通過曲調與板塊變化相聯系的方法進行融合,在原有的民族伴奏樂器上加入小提琴、薩克斯、吉他等西洋樂器,使粵劇的聲樂更加靈活優美。表演藝術吸收了京劇的作品和北派的武術,並借鑒了電影和戲劇,註重真實、貼近生活的表演方式。

桂的表演跌宕起伏,氣勢磅礴,節奏緊湊。自創的《鑼邊花》,鑼鼓聲響亮而急促,與人物和節目相配合,至今仍在使用。後世文武雙全的學生,如、、呂、梁、等,也都借鑒了桂的表演藝術。我們可以翻壹下粵劇的歷史,卻可以看到“是否有桂系”的爭論。怎樣才能不讓人覺得尷尬?但誰讓他死得太早呢?桂,高大英俊,功夫獨特,率真潑辣,相貌英俊,臺風中瀟灑,抗戰時期離開廣州,在碼頭上赴美謀生,後返港。正當他風華正茂之時,突然雙耳失聰,無法登臺,從此生活潦倒。1957 10他回到故土廣州,把自己的藝術傳給後代,但不到壹年就去世了,享年49歲。對於壹代南派粵劇大師來說,這種謝幕方式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羨慕人才。

藝術評價

《金牌小武》

桂只演“小武”,有“金牌小武”的稱號。“小武”,即擅長武功的年輕人,在京劇中分為“長期靠武”和“短期鬥武”,在粵劇中則沒有。欣賞《小武》,自然要看它的武功。《火燒阿房宮》裏的太子丹,《三國誌》裏的趙子龍,都是桂楊明擅長的角色。小武通過眼神、身材、唱腔表現出來的憤怒也值得關註。“小舞”是粵劇的傳統行當之壹。粵劇在清代有“十大行當”的劃分,即壹終、二純、三生、四旦、五醜、六洋、七小(即小學生、小武生、文武生等。),八貼,九夫十雜;後來形成了“六柱體系”:溫武生、蕭聲、醜生、尹正花旦、二花旦、徐升。後來粵劇唱腔部分減少,但越來越多人喜歡看武打,“小武”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馬形薛強”

就粵劇五大流派而言,各有特色。薛覺先主要飾演溫武生,也飾演醜學生、小吳、花旦,有“全能老頭”之稱。由於聲帶不夠長,所以造就了獨特的“薛強”:簡潔優美,旋律流暢,節奏明快,吐字清晰,能準確恰當地表達人物各種狀態下的思想。馬師曾主要演醜學生,也演溫武生、小吳、老盛。他的表演生動通俗,人物刻畫精辟。

桂掌握了和的表演藝術,唱功紮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在當時被稱為“馬形”的。當年因為薛和馬在《小武》裏爭角色,替他們演,桂的人力壹夜之間躍升到壹萬塊壹年,又有自己的和很多人任他調遣,風光壹時。

貴派

桂的學徒不多,以至於歷史上有人質疑桂派的存在。桂的《龔邊上的花》用高亢快速的鑼鼓音樂來增強出場氣勢,這個不太好學,因為他對身材要求很高,但戲班裏身高高的人很少有身材好的。桂楊明應該是身材高挑的伴郎之壹。

桂派融合了當時粵劇諸多流派的特點,也符合桂求新求變的個性。他經常對新人說:學戲壹定要理解分析,學南派也要學北派,學南派也要學南派。太南太厚,太北太弱不夠強,最好是“南撞北”。在香港,任劍輝、羅家聲等人都自稱“桂派”。「桂派」只是在廣州流傳不廣,但若說沒有「桂派」,又如何成立?

魔幻戲劇

廣州八合會館館長聶紹興,年輕時曾在港與桂表演過壹次“魔術戲”,那是1951年前的事了。聶紹興今年六十歲,回憶往事歷歷在目。他說那時候桂楊明身體不好,經常要在後臺拿著什麽東西站著,但是壹推出來就很兇很兇,讓他很羨慕。雖然桂是壹個著名的演員,但在當時,整個社會都不重視粵劇,所以幾乎不可能在舞臺上表演。迫於生活壓力,只能上演“神劇”養家糊口。

聶紹興老人說:所謂“神劇”不壹定表現“神”,所謂“神劇”就是神的貢獻,是指為神做功德,包括節日、生日、祭祀、平日燒香拜神、修建寺廟等。當壹個社團組織戲曲演出“娛人娛神”“娛神”時,演出的戲曲就是“神劇”。

地理記憶

他以前來過這裏,他很受歡迎。桂已經好久沒來廣州了。由於他的名字還不為人知,他的腳印就更不可預測了。只有他年輕時遊歷過的廣州各大劇場,還能提醒我們,他曾在這裏。

海珠大劇院

位於常棣大道292號的海珠大戲院,曾是桂經常演出的舞臺。建於1902,位於珠江北岸吳縣門至西濠口段。它的前身是同慶劇院。當時醫院有五六百個座位。兩年後,劇院易主,改名為海珠大劇院。海珠大劇院在歷史上經歷了數次翻修。第壹次改造是在1926年,奠定了其作為廣劇大師的地位:當時主樓頂部為半球形鋼筋混凝土結構(類似於孫中山紀念館的穹頂),三層觀眾廳有2005個座位,為廣州劇場之最。它所有的座位都是可移動的,可移動的。由於地處地理環境優越、座位數量眾多的長堤上,海珠大劇院繁華壹時,享譽粵港澳。凡是在海珠演出過的劇團,都會“身價十倍於龍門”。所以粵港大班、猛班都想盡辦法爭取在海珠演出,連藝術家梅蘭芳都在這裏演出過。

粵劇培訓學院

桂是培養粵劇人才的偉大倡導者。青雲巷八合會館旁邊的粵劇培訓中心,是他最喜歡的地方。據說他曾經在那裏做過老師,但不是約好的,只是經常客串。當時粵劇老師在八合堂領工資,月薪幾十塊銀元,在當時是相當高的。老師的地位也是很受尊重的,因為當時聘用的老師都是全行公認的有經驗、受尊重的,培養的高材生也很有名氣。遺憾的是,當記者前去尋找時,卻找不到任何痕跡。今天的“八和會館”是抗戰勝利後在恩寧路上新買的,舊金山和新加坡的藝術家捐了10000多美元。但這時,桂已經在香港了。

桂的廣州之行

樂山劇院

《走向* * *和》,裏面有很多描寫廣州的場景,恍惚中甚至可以看到桂的影子。光緒三十三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將位於今長壽路的長壽寺拆除,改建為商場,由教務處出售,用以資助辦學。為了繁榮該地區,它還邀請投資建立了壹個劇院,命名為樂山劇院,並於次年完工。醫院的舞臺比較寬,座位有編號,分為頭等艙、後座和兩個走廊。桂楊明曾在這裏演出過《趙子龍》。與樂山劇院同時修建的南關劇院(現北京南路南關電影院舊址),有900多個座位,是壹座大型劇院。桂的朋友組建“太空班”時就在這裏表演過。舊舞臺,藏在樓市裏。

光舞臺

寬闊的戲臺也是桂表演粵劇的地方。80年前,面朝珠江的東濠口(今東堤鐵橋壹帶)成為廣州的“金窩”,餐館、茶室、妓院壹應俱全。詹姓士紳建造的1000多個座位的東莞劇場就在這裏。光緒三十四年,華僑李世貴集資仿制上海天蟾戲臺,修建了壹座寬大的戲臺。庭院宏偉,有2000多個座位。65,438+0,965,438+03年建成開業的時候,民生日報報道說,這個四合院是“京師新劇社”開的,有壹段時間非常紅火。不幸的是,次年毀於大火。走在今天的東迪光二期路上,想起桂當年的英氣,有壹種物是人非的感覺。

“桂派”失傳考

從武術到說唱。“小武”是真功夫。早期的著名演員都有獨門絕技如單腳、筋鬥、踩高蹺、眼動、發髻、扭嘴等。武術以“南拳”為基礎,包括強靶、手橋、少林拳、高難度椅技、高臺技等。在舞臺上,男人經常“跳”,女人經常“彎背”。這些工作不是壹朝壹夕能練出來的,所以練武身體好。看到桂的弟弟梁喜興依然精神抖擻,除了新社會帶給他的新生活,良好的身體基礎也是不可或缺的。老人說:多做活動可以抗擊非典。翻翻粵劇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壹入行,不僅要適應這個行業,還要非常專註,不然會被罵,而且因為沒人叫妳演戲,妳還得忍著過日子。所謂_食更難。沒有基本功,就沒有飯吃,逼著人努力。任何人走出舞臺,走幾步,就知道妳的基本功練得好不好,練了多久,比以前進步了多少。妳不能愚弄人。但是現在粵劇和武術逐漸失去了市場,這和現代電影、電視、西洋歌劇等等的影響有關。現在沒人有那麽多閑工夫看了。再加上現代特技的大量使用,演員已經不能用那麽好的基本功,還能上天下地。誰願意這麽早就練套路,貪得無厭?只要妳有天生的好嗓子,會說話,會唱歌,再加上精心策劃的宣傳計劃,妳壹定能在壹月紅遍全城。有例子可以證明粵劇從武俠到說唱的轉變。前段時間看了張國榮的紀念節目,其中有他參加任劍輝逝世十周年視頻現場的鏡頭。他和汪明荃現場演唱了任劍輝的名曲《皇女香消玉殞》,讓我知道了任劍輝原來是桂派傳人之壹,曾獲得“女鬼楊明”的美譽。然而,自從這部電影走紅後,任劍輝又開始唱歌並輕視武術。而且現在是壹個功利的社會,人很容易找工作。苦學戲曲被很多人視為畏途,以至於武功逐漸失傳,這也是桂系傳人不多的原因之壹。

從農村到城市

農民愛熱鬧,喜歡圍著打;城市人優雅,喜歡唱歌。起源於民間藝術的粵劇,是城裏人進城後為了多掙點錢的不得已而為之。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成立了八合會館。這時的地方班也吸收了華二調,能夠以梆子和華二調為主,演出了《江湖十八書》、《大排場十八書》等多種劇目。表演角色分為十類:武術、鄭聲、蕭聲、小武、宗盛、工交、鄭丹、花旦、精醜。這時候的武功技能就是從少林武術演變而來的。表演原版《六國大印》時,出現了100多人,花花綠綠,夾雜著地方聲音,與其他劇種大相徑庭。清末民初,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相繼興建劇場,新稱為粵劇的地方班逐漸從鄉村土舞臺轉變為城市劇場演出,隨後省港大班在大中城市間流動。為了滿足城市觀眾和劇場演出的需要,出現了以寫劇為職業的大師,他們的新劇大多是華麗巧妙的劇目。此時在粵西演出的夏四福班,仍擅長表演以吳生、小吳為主角的原戲,並保持了其粗獷樸實的藝術特色。光緒年間,陸續背井離鄉的國有班在海外壹些地區演出,桂的藝術基礎就在此時形成。成名後,他也在海外演出,不是不想回老家登臺,而是家鄉觀眾的欣賞口味略有變化。而不是變得討好別人,如何選擇自己的受眾?可見,桂的風光更多的是在港澳和海外。現在,我想知道他是否應該被原諒。

日月星班

桂楊明1930從美國回來,與廖夏懷、曾三多、陳錦棠組成“日月星班”,壹上臺就受到觀眾的贊賞。此時他因《火燒阿房宮》、《冰山火線》、《我姑姑嫁給誰》等演出而家喻戶曉,尤其是《火燒阿房宮》,成為當時“日月星辰”的名劇。該劇內容豐富,演員搭配得當。桂扮演太子丹。曾三多演秦始皇,廖下懷演荊軻,陳錦棠演範,都可以發揮所長。這部劇是愛國的,是優秀的傳統劇。桂赴美尋求發展後,劇團解散。1942年,曾三多、呂海天、譚秀珍從香港回到廣州,與車秀英、胡、聯手,重新打造“日月星辰”品牌,壹直延續到1951,但因呂海天去了美國而解散。後來有人形成了。直到現在,香港粵劇圈還有壹個“日月星辰”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