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行政區劃調整是為了服從和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把握中心,拓展空間,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區域環境,激發區域經濟發展新活力。具體來說,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梯度性以及安徽省的城市區位和經濟差異,重點調整合肥、蚌埠、蕪湖、黃山的行政區劃:
1.調整蚌埠行政區劃打造皖北區域經濟中心新亮點。皖北六市是安徽最大的人口聚集地,總人口約占全省的43%。但近年來,合肥崛起、皖江發展成為安徽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而皖北壹直遊離於發展主戰場之外,使得皖北在全省經濟中的份額並不高。2001,六市GDP占全省不到30%。皖北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壹是缺乏中心城市。換句話說,皖北振興需要中心城市的帶動。
綜合比較,蚌埠是皖北唯壹能承擔中心功能的城市。蚌埠毗鄰淮河,京滬、淮南鐵路,在建的寧西鐵路,京滬高速鐵路,須賀、符節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目前皖北最大的交通樞紐,也是近代史上皖北的商業中心。近年來,蚌埠經濟發展滯後,影響力減弱,但其區位優勢和綜合經濟實力仍是皖北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
加快蚌埠中心城市發展已成為有關方面的共識。省委、省政府在《關於加快皖北經濟發展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要把蚌埠建設成為皖北加工、商貿、科技中心城市。目前,蚌埠的經濟發展已經從市區向外擴散,新城區和高新區的發展分別延伸到東部的鳳陽縣和西部的懷遠縣。然而,郊區分割的城市結構不僅阻礙了城市發展,也阻礙了蚌埠的整體空間發展。從城市區域來看,蚌埠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傳統城市行政區劃,具有“蛋白質”和“蛋黃”的所謂“同心圓”結構。目前三個中心城區總人口77.2萬,但土地面積只有71.9平方公裏。從蚌埠整體空間發展來看,淮河北岸是河流沖擊的沙質地貌,不適合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以蚌埠要向東向西拓展,鳳陽縣和懷遠縣納入整體發展規劃。實際上,鳳陽縣和蚌埠在經濟、社會、文化上已經融為壹體。但鳳陽屬滁州管轄。懷遠縣雖屬蚌埠管轄,但作為壹個獨立的行政系統,其發展規劃難以與全市協調。
因此,調整蚌埠市行政區劃,在實現郊區壹體化的基礎上,向外擴展城區,將鳳陽縣直接劃歸蚌埠市管轄,將鳳陽縣與懷遠縣毗鄰部分直接劃入市轄區,做大做強蚌埠區域經濟。
2.再造新合肥,加快現代化大都市建設。合肥作為安徽的省會,肩負著自身發展和促進全省發展的雙重職能。目前,合肥已成為全省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最強的城市。但合肥經濟發展仍處於欠發達階段,與建設現代化大城市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2001年,合肥GDP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排名僅18。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在對外交通聯系、區位、吸引外資方面,還是在以科技為主體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方面,合肥經濟發展的優勢都不明顯。為了體現現代化大都市的內涵,加快合肥的建設步伐,我們必須想得大,花得多,拓寬發展視野,尋求發展空間,再造壹個新合肥。壹方面要引湖入城,打造合肥的區位優勢。也就是說,巢湖市的部分轄區將劃歸合肥,並建立合肥港,開辟合肥對外交通的新脈絡。(巢湖市居巢區、廬江縣隸屬合肥市)這也有助於合肥統籌沿湖經濟,將合肥建設成為現代化的濱湖花園城市。另壹方面,要發揮科教優勢,提升合肥的核心競爭力。即以創建中國科學城為契機,將位於合肥西部和南部屬於長豐和肥西的部分鄉鎮劃入合肥,(長豐縣劃入合肥兩區)重建合肥新城區,促進中國科學城與兩個開發區的技術合作和嫁接,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真正把合肥打造成國內外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國內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基地、教育產業化基地,為合肥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再者,可以進壹步將巢湖、三河湖、紫蓬山、萬佛湖納入合肥轄區,與市區的包公廟、逍遙津、李鴻章故居相呼應,提升合肥的旅遊品位,以大旅遊帶動大經濟,將合肥建設成為國內重要的旅遊文化基地。(六安市舒城縣隸屬合肥)
3.東擴西進,把蕪湖培育成皖江經濟的“龍頭”。皖江地區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成為安徽經濟接受長三角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的最強區位。根據區域經濟發展中心理論,綜合考慮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安慶的地理、交通、經濟基礎、開放程度等因素,蕪湖具備成為皖江經濟帶“龍頭”的必要條件。蕪湖本身這幾年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了這壹點。據資料分析,“九五”期間,蕪湖市GDP年均增長14%,財政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9%,不僅在五市名列前茅,在全省也名列前茅。蕪湖經濟發展實現了新的跨越,向外發展特別是向西的內生擴張勢頭十分強勁。就其區位優勢而言,應以西擴為主,東擴為輔。東擴是將蕪湖縣的壹部分劃分為市轄區,以拓展發展空間,發展新城區。向西就是借鑒重慶、武漢、南京等地過江的成功經驗,最大限度利用江北岸線資源,建設物流中轉基地,發展大排水、重化工業等沿江工業經濟。經省政府批準,蕪湖市政府在“九五”規劃了壹個約40平方公裏的沿江工業園區,但由於無為縣和長江北岸縣屬巢湖管轄,該規劃無法實施。從現實情況看,壹方面,長江北岸開發需要大量投資,巢湖市沒有財政實力;長江岸線資源不屬於巢湖,巢湖市無法利用長江北岸的區位優勢;另壹方面,蕪湖市不僅擁有長江岸線資源,還可以充分利用蕪湖市現有的供水、供電等經濟發展平臺。此外,蕪湖長江大橋和何超至蕪湖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其具備了開發長江北岸的資金、能力和條件。近兩年,中石油等壹些超大型企業曾與有關方面洽談在長江北岸投資開發的意向,但由於行政區劃的限制,計劃遲遲未能出臺。因此,應抓住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歷史機遇,盡快調整行政區劃,將無為縣、和縣劃歸蕪湖市管轄,並將沿江部分鄉鎮劃入蕪湖市管轄,與二壩共同設立蕪湖北區。“蕪湖北”這個稱號,在過去是得到各方認可的。這樣,有利於蕪湖市的統壹規劃和管理,有利於皖江的開發。
4、恢復黃山原有建制,並啟用“徽”字和黃山兩證。皖南是安徽省人文旅遊資源的聚集地。這裏不僅有黃山、雲起、太平湖、九華山等自然風景旅遊資源,還有牯牛降、清涼峰兩大自然保護區,還有旌德、績溪、歙縣、屯溪、休寧等深厚的回族文化資源。豐富的旅遊資源不僅使皖南成為中國旅遊休閑基地和國際風景文化勝地,也成為皖南經濟的重要支柱。旅遊資源的開發應該是景觀與文化的融合。只有實現休閑遊、觀光遊、文化遊,才能豐富旅遊內涵,提高旅遊品位,進而形成產業鏈,促進相關產業的更大發展。此前,為了打黃山牌,徽州地區改為黃山市,旌德、績溪劃歸宣城管轄,小黃山市改為黃山區,不僅導致黃山旅遊出現“早來晚回”的現象,也削弱了旅遊的綜合效應,導致對此的忽視,抹殺了徽。近日,為進壹步振興和重構長三角旅遊產業,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地區開始研究如何將長三角打造成世界級著名旅遊目的地,形成長三角旅遊經濟圈,並將黃山市納入其中,初步形成長三角“15+1”旅遊城市合作機制,提出利用空間整體性、文化同源性、資源互補性,打造旅遊“金三角”。為適應形勢要求,抓住發展機遇,挖掘發展潛力,真正實現徽州文化與黃山的融合,打出“徽”和“黃山”兩張牌,從根本上提高旅遊品位,發展旅遊經濟,有必要對現行黃山市區劃進行重新調整,取消現行黃山市建制,設立徽州市,並相應調整區縣管轄。
在建設上述“四個中心”時,需要解決當前行政區劃中存在的個別問題。[size=6][color=Red]壹、碭山縣、蕭縣劃歸淮北市[/color][/size]。淮北建市較早,經過多年發展,城市輻射能力較強。但淮北目前只有壹個濉溪縣。由於地理空間的限制,淮北市的發展在空間上受阻。將碭山縣、蕭縣劃歸淮北市,不僅符合經濟地理學原理,有利於淮北發展,也有利於碭山縣、蕭縣更好地接受淮北市經濟輻射,加快自身發展。二是將壽縣、長豐縣北部劃歸淮南市,促進淮南市產業多元化。淮南是壹座新能源城市。煤電產業壹直是經濟的主導產業。但是,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低廉的價格導致了淮南城市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淮南依托八公山豆腐,為文化搭建舞臺,為經濟唱戲,塑造城市形象,促進城市產業多元化。壽縣距離淮南八公山區只有幾公裏,長豐縣距離淮南大同區只有十幾公裏。壽縣、長豐縣北部並入淮南市後,將有利於淮南的統壹規劃和歷史名山八公山的開發。也有利於淮南發揮更大的旅遊品牌,發展古壽州,以旅遊帶動淮南新壹輪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多元化,推動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