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及主要問題?

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及主要問題?

壹、今年的災情和我部的防災工作

今年,中國的氣候異常。部分地區先旱後雨,瞬間暴雨,持續強降雨,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1至6月,全國共發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8.6100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932.3%、177.8%和190%。

國務院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視,今年上半年作出了60多項重要指示,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部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指示精神,年初就啟動了早研判、早部署、早檢查、早落實,采取多種手段進行防範和嚴控。壹是周密部署,召開了8次全國和重要地區防汛工作會議,多次下發和聯合有關部門下發文件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二是檢查監督。近百次派出由部司局領導帶隊、相關部門參加的工作組檢查指導。三是加強應急處置,派出88名專家長期駐留18重點省(區、市),指導排查、監測預警、群防群治工作。多次啟動應急響應。玉樹地震和關嶺滑坡發生後,第壹時間組織隱患排查,協助和指導防範次生災害。第四,重在預防。以地震災區和三峽庫區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專家協助四川、青海、重慶、湖北四省(市)開展排查巡查,並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人口密集區、交通要道、重要工程周邊受災點再排查。五是聯控聯防,加強與氣象、水利、鐵路、交通、教育等部門的合作,發揮部門優勢,落實防災責任,提升防控能力。

通過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轉移受威脅群眾20余萬人,成功避險477起,避險14839人。僅6月份,全國* * *成功預報320起,避免人員傷亡11014人,直接經濟損失65438+3800萬元,為歷年單月最高。與2009年6-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質災害發生次數增加近10次,死亡和失蹤人數同比大幅下降。

重點地區防治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成功預測和避免了多起重大地質災害。三峽庫區連續7年未發生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汶川地震災區兩年多來,雖然地質災害頻發,但災民安置點未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實現了主汛期地質災害無重大群死群傷目標。玉樹地震災區隱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隱患嚴密監控或緊急排除。

二、過去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問題

1998政府機構改革,地質環境隊(工程地質隊、水文地質隊)作為地勘隊的壹部分,連同地勘費壹起下放到地方政府。地質災害作為地質環境工作的壹部分,自10年機構改革以來,逐漸成為壹項重要職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們部門的職能是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近年來,地質災害防治從無到有,經歷了調查、普查和工程治理的過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質災害調查為主,以三峽庫區和地震災區為重點,少數隱患由專業隊伍監測,大部分采取群測群防監測,逐步啟動重大隱患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區縣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形成了群測群防體系。

2003年至2008年,完成了地質災害易發區1640個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並以此成果為基礎,初步建立了地質災害監測網絡體系。目前,全國已有24萬個隱患納入群防群治體系,群防群治人員65438+萬人。實踐證明,群測群防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的壹大創舉,是當前條件下最有效的監測體系,創造了無數奇跡,挽救了許多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縣的調查評價程度很低,每個縣只安排20萬,只能做壹些表面的肉眼觀察,基本上能找出房前屋後的小裂縫和裂隙,而距離較遠的隱蔽復雜的地質災害卻沒有發現。群防群治體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職,缺乏必要的經濟待遇和設施。原因是地質災害多分布在山區,多為貧困縣,縣鄉政府財政困難。

2.建立了省部級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機構。

目前,我國已形成由1個國家地質環境監測機構、32個省級監測站、233個市級監測分站和166個縣級監測站組成的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三峽庫區滑坡崩塌專業監測網絡初步建成。在典型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和示範。

問題是全國地質災害行政管理人員太少,越到基層越少,大部分縣都沒有專職人員。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從事地質災害管理的人員有700多人,我們國家專職管理人員不到壹半。在市縣兩級建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監測機構的還很少。大部分市縣沒有地質災害監測機構,現有機構仍存在人員少、技術人員少的問題。經費壹般沒有保障,少數事業單位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大部分是自收自支,這與公益性服務機構的性質非常不合適。

3.法律法規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強。

國務院於2003年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9個省(區、市)頒布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國務院發布了《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防治“十壹五”規劃》。各省(區、市)和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大部分市縣都出臺並實施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防治預案。2009年,國土資源部發布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應急機制。建立了省部級應急專家隊伍。2009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以縣(區、市)為目標的“十縣”(有組織、有計劃、有經費、有預案、有系統、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建設,已建成321個縣。推進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行政管理、事業保障、應急響應、專家咨詢、中介服務“五條線”建設,努力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2007年以來,全國開展了“農村地質災害防治萬村培訓行動”和“縣、鄉、村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培訓基層幹部、監測人員、群眾和學生300多萬人。2010年,正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針對基層國土所和群測群防人員的地質災害防治評估、檢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宣傳培訓活動,已培訓65438+萬人次。

4、有關部門的工作逐步加強。

2003年以來,我部與氣象局合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截至2009年,全國30個省(區、市)、223個城市和1035個縣開展了這項工作。今年,我部和氣象局共同研究進壹步提高預警預報準確率,聯合發文要求各市縣開展這項工作。我部與建設、交通、鐵路等部門聯防聯控,相關部門逐步加強建設工程區和交通幹線的地質災害防治。今年交通部和鐵道部聯合下發了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文件,邀請了10多部委召開了兩次視頻會議,* * *進行了汛期巡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今後地質災害防治需要加強的工作和解決的問題

地質災害防治壹直是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密切關註、人民群眾充滿期待的大事。壹方面,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加強應急響應和應急處置。壹方面,積極探索和深化改革,完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

1,進壹步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普查和調查等基礎工作。

為了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必須加大基礎工作力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地質災害綜合調查,加快重點地區(300萬平方公裏)的詳查。應對地震災區和三峽庫區進行調查。調查工作應納入基礎工作,由專業隊伍承擔,每隔壹年進行壹次。集中區附近2000米範圍內應提高工作水平,部署若幹必要的工程測量。

2、建立市、縣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

有必要在市縣建立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地下水、地面沈降、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環境、地質災害都需要監測,各地的監測機構可以針對不同的區域特點。監測機構承擔地質災害調查、普查、調查等基礎工作成果,可以根據成果和群測群防人員分布情況,劃定各群測群防人員的監測區域、監測隱患點和巡查路線,使地質調查成果發揮作用。

3.加強以村支書、村長、村民小組長為主的群防群治人員隊伍建設。

實踐證明,村支部書記、村長、村長是群防群治最合適的人選。他們了解當地情況,熟悉村民,有責任心。最方便他們在遇到災害危險時向鄉鎮政府報告,以便基層政府立即直接組織搶險救災。對這壹批監測預防人員應給予統壹的經濟待遇,其補貼資金由中央財政承擔,使監測預防水平提高到現階段的最高水平。

4.國家、市、縣三級災害防治指揮協調能力建設是當前應加強的兩個重要環節。

地質災害現在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自然災害,今年暴雨造成的人員傷亡90%屬於地質災害。建議國家層面成立國家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我部作為辦事單位成立地質災害防治應急中心。

地質災害防治的關鍵在基層,而我們的基層是最薄弱的。要加強市縣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形成中央財政資助專業地勘單位調查地質災害,市縣兩級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承擔成果,群防群治人員使用,災情險情上報市縣鄉鎮政府應急處置的防災體系。

5、進壹步加大對重大地質災害的投入。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特大、重大地質災害的治理由中央和省級政府負責。現在中央每年只投入9億元用於壹般的治療經費,和各地的需求相比是杯水車薪。如果能增加到每年40億,治理進度會大大加快。做好三峽庫區和地震災區的防災工作,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巨大投入。目前壹些省級政府也撥出了壹些資金,但並不普遍,沒有形成體系。各省每年的財政預算都要有專項。市、縣兩級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的工作經費也應納入當地財政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