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正確理解施工企業的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1,如何理解工程造價管理?
建築行業的成本管理應從“全員”、“過程”、“實時”三個特征來理解。
“全體員工”。建築行業的成本管理在空間上涵蓋了建築企業的管理部門和建築項目的各種管理崗位。建設工程造價交由建設項目部管理,企業仍負有組織、指導和監督建設項目部制造成本管理的責任。同時,企業需要不斷監督和完善施工項目成本管理體系,利用技術、信息和資源支持項目施工成本降低。同時,“全體員工”還有另壹層含義。項目建設的每壹項活動都會涉及到工程造價,每壹個管理崗位的工作都與造價管理有關,承擔著造價責任。也就是說,成本是企業經營管理按照會計方法取得的經濟成果的集合,是全體員工工作的結果,而不是會計部門的專屬工作。
“過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的對象是各項直接消耗及其相關過程。其控制內容包括成本計劃、成本計劃的實施、成本監督、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因為成本管理的每壹項活動都要納入目標管理,遵循PDCA循環,這就決定了成本管理的“流程”。
“實時”。沒有反饋,就沒有管理。在實際項目中會有很多修改和變化,會引起項目成本控制模式的變化,所以要求成本管理能夠實時反饋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具體問題。反饋必須建立在成本信息實時收集的基礎上,必須對信息進行實時綜合處理和調整才能做出反應,所以實時性是成本管理最重要的特征。
2.如何理解信息化?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壹項重要的國策。中國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盡量不重復發達國家先實現工業化再進入信息化階段的模式,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利用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在此背景下,傳統建築企業應抓住機遇,應對信息化浪潮,用“水泥鼠標”的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
信息化從目標上應該分為三個層次:
1,提高效率。即把常規的、固定的工作交給信息系統去處理,比如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大量的文件或記錄中找到所需的對象。信息系統通過自動化日常處理來支持高效率。
2.提高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做正確的事情或做應該做的事情,以獲得重要的業務成果。通過信息系統提供完整的數據采集方案和信息處理邏輯,保證工作的有效性。
3.推動企業再造。即利用信息技術改變經營方式。實現這壹目標意味著改變現有服務的性質,或者徹底改變職能部門乃至整個企業的管理模式。
因此,可以說企業信息化是將先進的管理理念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有效地收集和處理與企業管理相關的信息,整合業務流程再造,實現效益最大化目標的過程。
二、施工企業成本管理與信息化的關系
1,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的突破點。
施工企業是項目型企業,其特點是以項目管理為載體,以成本管理為核心。工程造價反映了施工單位施工活動的經濟效果。通過對工程造價的計算、考核和分析,可以反映建設單位的建設和管理水平。因此,項目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程項目是施工企業的基本信息管理單元,工程項目的成本管理通過成本預測、計劃、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壹系列科學管理工作,為企業的施工生產經營決策提供成本信息。通過反映建設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達到不斷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然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意外的工程變更等情況使得成本控制非常困難。這些必然的變化決定了造價必須是壹個動態的過程,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對造價進行動態控制。要實現動態控制,壹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於信息的通暢。如果成本差異不能及時反饋給控制主體,就沒有辦法控制成本。如果僅僅依靠人力來完成所需的大規模數據的計算、收集和整理,效率必然很低,幾乎不可能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必須進行信息化,使各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相互銜接,網絡資源得到高度的享受和及時的處理,從根本上改變因業務運作的時差而造成的信息不對稱的滯後局面,實現動態的、超常規的發展。
項目成本控制管理,進而使成本管理的動態控制得以實現。因此,項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的最佳切入點。
2.成本管理對信息化的性價比要求高。
如何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簡而言之就是與同行業相比,成本下降了,效率上升了,這是企業競爭力上升的表現。信息化的目的是提升企業競爭力,關鍵是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效率。但同時,信息化也是工作方式的變革,必然帶來工作方式的變革,也是生產組織變革、勞動者知識結構和能力升級的成本投入過程。因此,施工企業的成本管理需要正視企業信息化的成本,如信息軟件和設備投資、人工成本、維護成本等。
企業期望信息技術具有雙重效果:短期內明顯降低成本,同時獲得長期競爭優勢。降低成本,意味著必須減少系統功能,必須制定標準使系統更加通用,必須減少人力開支;為了提高競爭力,該系統需要更接近商業模式,並增加對人力資源培訓的投資。很明顯,很多時候短期行為是不能和長期目標妥協的。因此,準確的信息定位將直接影響信息技術的性價比。
企業信息化水平分為五個層次:1、本地化應用、單壹業務管理。2、集成應用,了解獨立操作系統連接的必要性,逐步實現集成。(是信息系統趨於成熟的標誌)3。重新設計業務流程,轉變企業的工作模式。4.重新設計整個供應鏈的工作流程。5.業務領域的重新定義和擴展。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各個商業領域。後三個層次屬於高級發展階段。信息化對企業來說是壹場革命,是推動企業升級和各項工作創新的突破口。因此,施工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和管理狀況來定位信息化的水平,選擇有利於提高其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具有良好績效的水平。
價格比的信息方案可以避免不解決企業問題,浪費人的錢的現象。
如何做好性價比?需要做好“正策劃”和“挺策劃”。所謂“IS規劃”(1 N形成系統戰略規劃,簡稱ISSP),就是在了解企業發展願景和業務規劃的基礎上,形成信息系統的願景、信息系統的結構以及信息系統各部分的邏輯關系,從而支撐企業業務規劃目標的實現。而“IT規劃”(1 N形成科技戰略南寧)就是在承接IS戰略後,對信息系統各部分的支撐硬件、支撐軟件、支撐技術進行規劃和安排。通過以上統籌安排,可以保證信息化與成本管理的相互促進,以最低的成本實現信息化,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真正達到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第三,信息化供應鏈成本管理是建築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最初是把降低人工和材料成本作為提高利潤的手段,因此被稱為“第壹利潤源泉”。當勞動力和材料的價格降低到壹定限度時,企業將註意力轉向擴大產品銷售,這被稱為“第二利潤源”。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每個企業的市場份額畢竟是有限的,於是企業開始註重降低物流成本,市場化的供應鏈管理被形象地稱為“第三利潤源”。因此,“市場的競爭將不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供應鏈管理,信息先行”。對於供應鏈的競爭,勝者取決於誰的供應鏈運作得更快、更有效、更經濟。因此,基於信息技術的供應鏈成本管理將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新突破點,對企業的發展和盈利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所謂供應鏈,是指參與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最終消費者組成的供求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每個貿易夥伴既是其客戶的供應商,也是其供應商的客戶。他們既向上遊貿易夥伴訂購產品,又向下遊貿易夥伴供應產品。企業在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供應鏈管理時,需要大量準確及時的信息,如市場供應量、供應價格、需求量、需求價格、庫存量、品種、質量和規格等。壹旦出現遺漏和錯誤,將直接影響供應管理的效果,進而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只有信息化,建立完善的信息數據庫和信息分析規則,才能收集和處理海量數據,進而對企業全鏈路進行自動財務結算和審計,全面掌握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中的支出情況,完善企業的所有供應鏈環節,獲得更高的效益。
在基於利益的供應鏈中,“實力永遠是企業的籌碼”,企業的規模可以帶來整合供應鏈資源的優勢。誰的實力更強,誰就能整合更多的資源,也就是“鏈主”,誰就獲得了成本控制的主動權。“鏈主”可以通過對供應鏈的管理,管理從原材料到產品再到客戶的生產過程,最終提高客戶滿意度,降低生產總成本。比如跨國連鎖巨頭沃爾瑪,在不斷降低內部運營成本的同時,依托全球數千家連鎖店形成的強大采購能力,不斷向上遊供應商施壓,以獲得最低的采購成本,保持較高的利潤率。因此,企業利用自身的規模和實力贏得“鏈主”的地位,通過有效的供應鏈成本管理,整合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供應鏈運作,優化物流和信息流,在保持和提高市場份額的基礎上,更好地監控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更好的基礎和平臺,將企業成本管理推向信息化供應鏈成本管理的新高度。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