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是大三監督班的。那時候我剛開始接手民政的社工項目。我當時既是壹線社工,又是項目主管,還負責指導社工。客戶是老年人、職業婦女和特殊兒童。壹切都需要從頭開始。迷迷糊糊的希望是監督班級的學習。聽老師講課完全扯開了。即使能在本機構使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是很難的。幸運的是,監督班組織了壹次由監督帶領的集中實習。監考老師帶我們“掃街”,“走村串戶”,演示個體監督和小組監督,讓我們寫周誌。周誌特別看中了社工的反映。回顧我們的案例、小組、社區工作等。,主管的情感支持都是自我表現。同伴互助不僅僅是半個月的同吃同住同學習,更是專業的互助,充分體驗同伴監督的作用。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中,如何從督導的角度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轉化,也從督導的角度去體會社工的感受,真的打開了我對督導的認識。我感覺這個絕對可以應用到機構管理,項目管理,社會工作指導上。但2014年,機構項目數量從兩分迅速膨脹到十分,人員由集中到分散,項目評審逐漸嚴格。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進入院校實習等。,突然發現自己所學的知識難以應對新的形勢,便忐忑不安地開始在中級督導班學習。因為工作忙,他們這次選擇在院校的項目點實習,壹起實習的學生變少了。實習還是以社會工作實踐為主。這次實習,來自香港的主管帶來了和本地主管完全不同的風格。主管更多的聽主管的話,給更多的自由。我和我想依賴的人在壹起很不舒服。老師壹直在調整我輔導員的問題導向思維,不斷從資源的角度構建我的目標導向思維。我個人可以理解占主導地位的視角。但是,我對資源的理解還是不太懂。個人在生活中真的缺乏自我管理,似乎陷入了高人壹等的視角和資源理解的困境。今年的實習涉及到很多和資源有關的事情,打破了壹切都是個人資源來做事的模式,被迫和各種各樣的人建立聯系,暴露了個人在人際關系上的問題。因此,在敘事療法和繪畫療法的系列研究中增加了更多的個人成長內容。這壹年非常艱難。2015的高級督導班,我還在這個機構實習。今年才開始實習主管,從這個機構裏選社工做主管,在這個機構裏做內部主管。這個時候監管的定位是模糊的,機構給的工作是全面的。我要做壹線社工,項目主管,實習主管。我有管理角色,但沒有管理權限,並且我有壹個主管。在這個階段,社工對機構、項目、主管、項目主管、壹線社工的角色和分工都很迷茫。他們都希望制度清晰,崗位職責明確,但其實都是基於自己對工作的理解。整個機構的發展是動態的,1-2個月會發生不同的變化。用人單位和地方政府都在對社會工作和項目進行探索和探索。作為監督者,我對監督的理解也很模糊。社工與督導人員之間如何建立專業的督導關系,如何體現督導的模式,如何展現督導的過程,其實都是混淆的,從而成為督導。壹年來,我們機構的實習生多了,學生們帶來了很多學校的學術思想。對生於普通班的系統理論學習和我們在督導學習中根據自身特點組合的課程的區別的認識,讓我們質疑自己是如何專業的。這兩個不同的系統,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如何在這兩個系統之間自由切換?仍然是混亂的。所以開始了兩年的高級實踐課程,希望能在專業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學習。成人教學的高級實踐課程也是根據招收的學生量身定制的課程。雖然也有案例研究、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常規基礎課程,但由於學員來自社區、機構等實際工作者,有大量實踐經驗,需要的是理論的完善,完成理論與實踐的轉化。授課老師都是來自臺灣省有多年實踐經驗的資深老師。在兩年的實習期間,我成立了學校社工、醫務社工、社區社工等小組。,涉及臨終關懷案例,並設計大型社區活動。這些似乎可以從我喜歡的方向進行壹些深入的探索,但是並沒有系統的呈現出來,也沒有衍生出新的項目。2016-2017我和臺灣省監的對話更多的是通過周誌,更強調職業反思的部分。我必須快速整理自己的思路,建立或完善自己的內在邏輯,維持自己的內在結構,快速更新自己的內在結構,才不會被快速的變化所迷失。我總是處在思想崩潰的邊緣。身邊有很多朋友關心我,但是專業的談話很難找到知己。沒有人真正在乎妳說什麽或想什麽。我把更多的想法告訴了周誌立的主管。主管壹壹回應我,給了我更多的傾聽和陪伴。此時的監督已經不再是前三年行政監督的方式,更多的是壹個支持者的角色,因為監督者看到了我是多麽希望在快速的信息變化中,在我每時每刻都處於崩潰邊緣的時候,有壹個能理解我的人。這時候主管的陪伴讓我體會到了有經驗的主管的包容。這時我對支持性督導有了體驗式的認識,但是我在組織中去的體驗式督導,沒有得到主管的指導,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同體制的學習帶來的沖突持續升級,因為實習生中不僅有本科生,還有研究生。這是壹群更有專業思維的人。怎麽說話?此外,基於項目的社會工作實踐模式必須具備項目思維,如何借鑒項目督導成為當前的必然。從16開始督導社工示範項目兩年,從17開始督導省廳和三區項目兩年,從17真正開始踐行督導身份。這是指在主管的監督和同級主管的支持下進行的監督實踐。當我在監管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從高處把妳舉起來,從遠處看著妳,陪著妳。這時候我就能充分體會到監督者和被監督者雙重角色的轉換,而且這種轉換的速度非常快。這個時候的臺灣省,主管,是壹個技藝高超的導師。在給我們講述我們監督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熟練地引導自己從問題到答案,我們都進行了思考,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這個時候,在主管的陪伴下,有幾個開放性的問題,就可以打開我們的對話空間,開啟新的方向。在這個階段,我逐漸被邀請參與評估和審查工作。我可以從評估的角度理解項目的邏輯,進壹步理解用人單位和地方政府對社工項目的思考。好像我的思路更開闊了。在帶領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大學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癥結所在。感覺有點迷茫,但還是說不清楚。感覺要重溫壹下學校生活,才能理解學生的卡點,但又回不到全日制大學生的時代。於是從2017-2019開始了國家開發大學社會工作本科學習。現階段應西南民族大學邀請,在2018-2019期間講授選修課和必修課,與學生分享自己在實踐中的收獲。我在當學生和當老師之間轉換。努力把協會的督導培訓體系和學校的系統培訓結合起來。大學生從理論學習無經驗到實踐,社會上有經驗的學生從實踐到理論有不同的知識融合點。如何在大學四年或者督導系統的培訓中快速轉型,是我目前在思考的問題。社工要更好的學習社會工作,壹定有更好的方法。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研究生論文的指導下,我會更加關註中學生能否把握當前社會工作的發展趨勢以及某壹領域和方向的研究變化。當然,我們不只是這樣埋頭。自13以來,我們每年都參加民政部門組織的高級研修班,到廣州、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廈門等地了解全國社工的發展變化和人才培養情況,不斷尋找培養更適合的社工人才的最佳途徑。2016作為成都市優秀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政府給了我們自我培養的資金,支持我們積極探索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新途徑,給了我們參加國際會議、了解國際社會工作發展最新信息的機會。在深圳的亞太會議上,我們看到了中西方社會工作發展的差距,但也看到了國際對話的開始。在多年的西方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我們努力將西方先進的社會工作適應本土的需要,盡可能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的功能。然而,越來越多的本土社工決心建立真正屬於我們的本土化社會工作。基於我們傳統的價值體系,我們應該吸收傳統的工作方法,構建壹個本土化的工作框架。越來越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典型案例引起國際關註。中國社會工作作為國際社會工作的壹部分,會有更多的話語權,這是我們越來越需要探索的方向。如何做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體系。2019年6月,來自中國各大學和機構的社會工作者應邀參加東亞公民社會論壇。作為參與者,我特別高興看到在國際社會工作的發展中有來自中國的聲音。此時,我再次接受臺灣省監事長王軍先生的監督。雖然壹路走來我始終懵懂,但我知道我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感受到了動態的變化;我知道長大後有很多人和我壹樣在努力,我不缺同齡人;我知道,社會工作是壹門實踐知識,督導是壹門更實踐的知識,在動態中建立平衡是壹門藝術,在社會發展中建立社會和諧是我們社會工作者的使命。我在路上,我壹直在路上,希望更多的人走上專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