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妳知道如何處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嗎?據研究,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會給他們未來的就業生活帶來許多問題,有些甚至會使家庭問題永久化。如何應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讓我來為妳解答。
壹,大學生就業心理的主要特征
1.盲目從眾抱團現象嚴重。
大學生的從眾心理是缺乏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有些同學平時很少關註就業政策和趨勢,不註意收集和篩選學校介紹的企業和單位的信息。同時,學生的獨立意識不強,對自我價值取向和未來職業發展規劃沒有清晰明確的認識。在求職過程中,同班同宿舍的同學往往會紮堆報名同壹家企業,或者不考慮自身情況而被動接受家人的建議,導致盲目從眾、從眾等壹些不良現象,錯失就業機會。
2.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急功近利是當代大學生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特征。調查顯示,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發展迅速的珠三角和長三角,約占總數的壹半。“重東輕西”、“大城市輕中小城市和農村”的觀念依然存在。從就業性質來看,社會地位穩定且較高的國企、科研院所比例逐漸增加,中小企業往往不受學生青睞。同時,薪資仍然是學生考慮的關鍵因素。幾乎80%的學生希望他們畢業時的工資能達到3500元以上。基於以上分析,薪資高、體面、工作環境優的崗位永遠是應屆畢業生找工作的首選;願意從基層做起,和公司壹起成長的畢業生相對較少,功利現象明顯。
3.優柔寡斷,悲觀自大並存。
在就業和擇業過程中,由於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往往家境貧寒,沒有背景,容易產生羞恥感,在就業選擇上缺乏與人競爭的勇氣,思想負擔較重。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對學校和專業不滿意,所以在申請過程中畏首畏尾。壹旦申請失敗,他們需要很長時間來調整。反而有些同學裝清高,在求職申請過程中吹毛求疵,對腳踏實地野心太大當理想與現實相差甚遠時,更容易產生抑郁、不滿等負面情緒,就業受阻。
4.缺乏創業勇氣,求穩心態明顯。
目前大部分畢業生都是獨生子女。由於父母傳統觀念和自身“思鄉情結”的影響,壹個福利優厚、勞動保障良好的穩定單位成為了這類學生的不二選擇,甚至不管他們的專業是否與求職有關。近幾年公務員、事業單位熱招現象充分體現了這壹點。目前,雖然國家和學校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但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熱情並沒有明顯增加。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特征分析
1.內部因素
(1)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是不同步的。大學是壹個特殊的成長階段,學生的心理問題開始逐漸取代身體問題,他們的完善和健康成為這個時期的重點。大學生往往充滿激情和理想,渴望擺脫家庭和學校的束縛,早日步入社會,前途壹片光明。但在求職過程中,他們內心的不成熟和不穩定,使他們難以客觀全面地認識復雜多變的社會,容易導致現實與理想的不壹致。同時,由於大學生自身缺乏社會實踐和足夠的經驗積累,面對殘酷的現實,往往伴隨著理性與感性、自立與依賴的交集,情緒波動明顯,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2)大學生綜合能力不足。在市場經濟的競爭環境中,大學生的就業主動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綜合能力。但大部分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與企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就業意識不足;其次,理論知識薄弱,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第三,不註重實踐,動手能力差;最後,因為缺乏研發精神,很難擔任更高層次的職務。
(3)大學生就業觀念保守過時,找工作準備不足。絕大多數應屆大學畢業生都是第壹次就業,他們普遍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思想準備,很難準確把握就業過程中的順境和逆境,也不善於及時調整擇業過程中的自滿和失落。而且由於畢業生的就業觀缺乏系統正確的引導,盲目追求高薪體面的工作,盲目追求“鐵飯碗”“金飯碗”,壹旦就業,就是終身的。與此同時,仍有大量學生的就業預期與當前的社會就業形勢相脫離,他們之間的心理落差往往會導致許多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2.外部因素
(1)市場經濟的弊端,就業市場機制不完善對畢業生的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壹系列不健康的思想容易誤導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如就業地點選擇上的傾向性,對薪酬待遇的片面要求,對社會認可度高的崗位的盲目追求等。目前,就業市場的發展還不成熟,相應的政策和配套措施還不到位,求職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情況。因此,畢業生的二次就業和不合理就業。
(2)高校教學質量下降和企業人才高消耗對畢業生的影響。目前,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許多新職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壹定程度上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對他們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近年來,由於高校擴招,生源質量參差不齊,部分高校在硬件設備和師資儲備上相對滯後和缺乏。專業結構與企業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直接影響畢業生質量。但是,大部分企業仍然存在人才消耗高的現象。壹方面,盲目以學歷、證書為硬門檻,不合理地提高就業標準,最終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另壹方面,用人單位承認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企業要求的標準有差距,但還是希望自己聘用的畢業生能馬上上崗,早日實現企業價值。必要的人才培養機制明顯缺乏。即使有些企業有壹套實習和培訓制度,但畢業生在此期間的薪酬和勞動保障普遍不規範,隨意性大,導致人才嚴重不足。
(3)心理健康教育的弱化和家庭負擔過重對畢業生的影響。目前高校普遍有就業咨詢和心理咨詢機構,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答疑解惑,走出誤區。然而,與日新月異的就業形勢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始終滯後,未能提前達到引導、轉化和預防的目的。而對於處於初次就業階段的畢業生來說,他們都希望盡快找到滿意的工作來報答父母的恩情。同時,由於社會要求和教育成本的增加,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也在不斷上升。兩個因素無形中增加了畢業生的心理負擔,導致就業心態失衡。
三、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解決
1.充分發揮社會調節功能,克服結構性就業問題。目前,中國的畢業生就業機制已經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國家宏觀調控為補充,充分發揮地方人才市場的基礎性引導作用,強調高校在推薦畢業生就業中的作用。但是,為了保證規範運作,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最大限度地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政府首先應該堅定不移地完善就業市場,突破社會保險、勞動保障等諸多壁壘,清除人事制度中存在的體制性障礙,提高相關職能部門的效能,確保畢業生順利順利就業。其次,雖然這幾年就業趨勢依然嚴峻,但是對於人才相對匱乏的偏遠地區、山村、相對冷門的行業,卻很少有人問津。因此,仍需繼續加強宏觀調控,提高本地區、本崗位從業人員的待遇和保障,促進人力資源的均衡流動,避免兩極趨勢的進壹步加劇。政府應繼續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發揮牽引作用,明確大學生培養發展方向,在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對高校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進行宏觀指導。同時,完善畢業生創業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創業門檻,鼓勵大學生創業。
2.大力深化高校內部教育改革,加強校企溝通合作。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的需求,高校內部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壹方面,要繼續發揮高校在學生和就業單位之間的橋梁作用,加強“就業高速公路”建設,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重視專業基礎學科,進壹步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另壹方面,學校要始終堅持“鞏固老用戶,拓展新用戶”的原則,繼續加大市場調研力度,制定合理的就業工作計劃,使大學生培養更有針對性,及時推廣校企合作模式,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緩解就業壓力。高校的就業指導和心理咨詢服務也是緩解畢業生心理問題的重要環節。首先,職業指導課程應該貫穿於大學生的每個學年,而不僅僅是在畢業季。其次,在教學方法上追求多樣化和靈活性,如舉辦就業專題講座、模擬招聘會等,提前培養大學生求職所需的基本技能,掌握考試和面試的技巧,克服就業中的焦慮和恐懼。在心理咨詢中,要強調性問題和人格問題的結合,註意培養專業的心理咨詢團隊,暢通心理咨詢熱線,最大程度地保證學生有壹個良好健康的心態。
3.客觀認識自己,及時更新就業觀念,提高自己的綜合競爭力。準確的自我定位是克服就業心理問題的重要壹步。壹方面,大學生在充分了解自身優勢和劣勢的前提下,有目的地收集招聘信息,可以使自己的就業選擇更加明確,對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認識更加清晰,避免在起步階段出現方向性錯誤。另壹方面,大學生可以及時糾正不符合自身情況的就業觀念,促進心理調節能力的形成,將迷茫、猶豫、抑郁等負面情緒扼殺在萌芽狀態。同時,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大學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極其必要的。不僅要牢固掌握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培養舉壹反三的能力,更要珍惜在校各門課程的實訓和社會實踐機會,平時多讀壹些就業應試技巧方面的書籍,積極鍛煉自己與人溝通的能力,多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保證就業信息的壹致和暢通,從而糾正家長過度的就業心態。總之,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幫助大學畢業生克服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平穩過渡,是壹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家庭和學生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