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湘潭市七大主導產業的發展
(壹)七大主導產業在全行業中優勢突出。根據經濟普查資料,2004年湘潭市48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按最小法人原則統計),主導產業有冶金、機電工業(即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化學工業、化纖紡織工業、農產品加工業(主要包括屠宰及肉類加工、檳榔加工、竹制品加工)、皮革工業、煤炭開采及煉焦工業等7個行業(不包括軍工支柱產業)。其中,主導產業是鋼鐵行業,總產值6543.8+025.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2.6%。
(2)七大優勢產業企業集中,部分已形成生產基地。比如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湘潭湘江下遊的新材料工業園。屠宰和肉類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嶽塘區和韶山市。竹制品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雨湖區和湘潭縣。湘鄉市集中了22家制革企業,已建成皮革工業園。化纖紡織企業集中在嶽塘區。煤礦和煉焦企業高度集中在湘潭縣譚家山鎮。
(3)近十年發展起來的“年輕”企業占絕大多數。七大優勢產業***17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1994家企業成立後重組143家,占比80.8%。
二、湘潭市七大主導產業的發展特點
(1)從經濟主體結構的變化來看,非公有制經濟不斷壯大,公有制經濟比重明顯下降。除了冶金行業和機電行業有部分公有制(國有控股)企業外,其他行業的企業基本都是非公有制經濟。
(2)從經濟總量來看,仍以公有制經濟為主。七大優勢產業207.53億元總產值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6543.8+063.57億元,占比78.8%。
(3)從優勢產業變化來看,以鋼鐵行業為首的冶金行業不斷壯大,機電行業不斷創新發展,皮革業、檳榔業、肉類加工業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4)外向性提高。全市有出口業務的大型工業企業68家,其中優勢產業42家。湘潭市七大優勢產業的外向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大型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在七大優勢產業中的比重上升。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七大主導產業實現出口交貨值34.35億元,占銷售產值的16.8%,比2003年提高8.4個百分點。二是七大優勢產業主要工業產品出口比重提高。全市七大優勢產業的工業產品出口值從2000年的6654.38億元上升到2004年的34.35億元,增長了4.6倍。其中,冶金行業2004年出口交貨值達到24.96億元,出口創匯率達到20%;化工行業2004年出口交貨值達到4.22億元,出口創匯率達到20.8%。肉類加工業2004年出口交貨值為6543.8+690億元,出口創匯率達到40.6%。皮革行業2004年出口交貨值為6543.8+0.95億元,出口創匯率達到30.1%。主要出口產品有粗鋼、鋼材、電機、鐵合金、氟化鹽、皮革、冷凍豬肉、有機顏料、農藥等。
(5)綜合經濟效益逐年提高。2004年,七大優勢產業實現利潤654.38+0.57億元,占全市所有產業利潤總額的865.438+0.4%,提供的地方稅收約占全市財政收入的50%。根據國家統計局工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體系,2004年,湘潭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指數達到145.58%,比2000年提高69.0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
湘潭市的七大優勢產業也有“軟肋”:壹是大中型企業不多,上市公司少。在上榜的七大優勢行業177家企業中,大中型企業僅有9家,上市公司不足2家。二是化纖紡織工業和化學工業增加值率低,其2004年增加值率分別為19%和24.9%。第三,目前優勢工業行業消費品不多,生產煙、酒、電腦、摩托車、中高檔汽車、品牌鮮奶、裝飾材料、高檔家電等熱點消費品的企業幾乎沒有。第四,高能耗低技術。全省萬元產值平均能耗為1.32噸標準煤,湘潭為2.39噸標準煤;全省新產品產值占總產值的13.4%,湘潭為10.1%。
三。進壹步發展壯大優勢產業的對策建議
列出的七大優勢產業大多是湘潭的重要支柱產業(湘潭支柱產業、軍工產品制造等。),還有3個是新發展的行業,市場競爭力強,利潤空間大,發展前景看好。進壹步發展壯大湘潭優勢產業,對於擴大出口、增加就業、促進湘潭跨越式發展、提高湘潭的國內國際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推動湘潭工業優勢產業優先發展,是湘潭抓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點,也是政府調控市場經濟的重點。在全省乃至全國推進工業化進程,全球經濟壹體化正在形成的時候,如何使湘潭的優勢產業揚長避短,進壹步增強市場競爭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壹個重大課題。因此,從湘潭產業短缺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1.政府要大力支持和督促優勢產業企業打造品牌,支持有品牌的企業做大做強。品牌是品質,品牌是壹種誠信,品牌是強大的市場競爭力。“馳名商標”、“名牌產品”等企業品牌是企業進入全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閃亮名片。湘潭工業最大的不足是品牌建設不夠,尤其是在社會消費品方面。因此,政府要為工業企業打造品牌、樹立形象而不懈努力,為品牌工業企業做大做強而不懈努力。政府應以品牌產業招商引資(外資、內資、國資)和組織技術改造為重點,大力支持企業上市,增強企業融資擴張能力,培育優勢產業新型龍頭企業。
2.政府要與優勢產業的骨幹企業合作,讓大企業在工業園區增加產能,打造同行業、相關行業的堅實產業鏈。大中型企業通過與小企業合作,可以達到擴大產能、降低成本、做大做強的目的。小企業可以和大中型企業“攀親戚”,享受技術資源、信息資源和產品銷售(生產大中型企業的上遊產品和下遊產品)。工業園區是目前發展新型工業企業的有效途徑。為了充分利用資源,政府應該在產業園區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讓政府和企業家的人才和財力形成合力,讓大企業和小企業和諧發展,* * *才能生存* *。
3.政府要抓住消費熱點,引導和支持生產社會熱點消費品的企業建立和壯大。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最重要的動力,消費熱點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政府要對江南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元山乳業公司、恒盾竹制品公司等企業給予重點支持。
4.政府應該為化學工業和皮革工業的發展制定專門的計劃和模式。化工是湘潭市的老支柱產業之壹,具有良好的資源優勢。企業主在重組過程中已經新陳代謝,目前行業充滿活力。皮革鞣制加工業是湘潭市湘鄉的新興優勢產業,前景廣闊,但也存在環境汙染問題。如何發展這兩個特殊行業?在“發展與環境並重”的原則下,政府有必要采取“科學規劃、統籌兼顧、有利發展”的剛性管理模式進行管理和服務。
5.政府應該創造壹個公平和諧的經濟環境和秩序。對此,筆者有壹些看法:政府在對企業實施優惠扶持政策時,應在規範管理、依法繳納稅費的前提下,使企業享受主要用於擴大再生產的優惠。政府要加強軟環境管理,盡量減少企業不必要的開支和損失。因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湘潭企業與競爭對手相比,負擔和生產經營成本更少,更具競爭力;另壹方面,多壹點負擔和生產經營成本(如多壹點過路費、過橋費)可能成為經濟收縮期企業的致命因素。政府在扶持優勢產業小企業和個體戶的同時,也要註意規範管理,打擊假冒偽劣,維護優勢產業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