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不需要理解每壹門學科,但妳需要掌握每壹門重要的、獨立的學科的主要思想。”- ?查理·托馬斯·芒格
梁哥想模仿“芒格大叔”,嘗試建立壹種江湖上口口相傳的跨學科思維,卻沒有人見過,看看這種神奇的力量有多強大。
這是第二個問題:經濟學的思維模式。
文本:
01
中國房地產市場觀察家曾說: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明珠,就像物理學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壹樣。
既然是社會科學,核心就是研究人類行為,尤其是經濟學,以研究陌生人的互動規律為己任:從小公司到大國家。
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將人類面臨的基本約束概括為四種:缺乏事物、生命有限、相互依賴和需要協調。
簡單來說就是:稀缺,耐心,生活,合作。
下面就以學區房為例,感受壹下經濟學的魅力。
02
好的教育資源在哪裏都是稀缺的,這壹點國內外都沒有區別。
但問題是,由於我國九年義務教育是免費的,所以即使是最好的學校也只能根據房產和戶籍所在地來選擇。
按說,這是壹項好政策。
但問題是,我國教育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想上好學校,壹定要在好學區買房,落戶。
於是,“學區房”這個牽動億萬家長心的特殊行業誕生了。
按照現行的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實際上是在學區房最終通過後,篩選出能夠負擔最高費用的家庭,還沒有達到公平的目標。
而且因為學區房指標用完了,房子可以賣給下壹個,最後變成了升值潛力很大的投資品,進壹步推高了學區房的價格。
那麽,我們來討論壹下:有沒有更好的方案來替代目前的“學區房”政策?
a.?教育資源均等化
這太理想了,壹時半會兒實現不了,六環外的教育資源和二環內的教育資源也無法平衡。
b.?好學校在劃片的基礎上,向其他優質生源收取壹定的“擇校費”。
好像會降低壹些學區房的熱度。另外也讓好學校增加收入,更好的發展教學。
c.?全市統壹考試,擇優錄取,不收擇校費。
完全取消了學區房的熱度,壹切按分數來。
大家的第壹反應肯定是最後的方案不錯。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不實行這個政策呢?
A.與義務教育的理想相反,孩子們過早地進入排名和考試的汪洋大海。
B.每天上下學造成交通和其他資源的巨大浪費。
c.?租房等不穩定因素對孩子成長環境不利。
核心就是第壹點:我們要不要孩子從六歲開始分等級?
那些壹開始就進入排名很差的小學的孩子,會不會大規模的隨波逐流甚至自暴自棄?
這其實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公平的起點,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的出身都很不壹樣。如果教育的起點不公平,那麽窮人家的孩子將來會壹直窮下去。
所以實際上目前實行的是第二種政策:劃片基礎上的“擇優”錄取。
只不過這個“優秀”是家長能夠承受的學區實力的“優秀”,而不是孩子本身的優秀。
這是第壹個經濟學思維:理想與現實。
好的教育資源本該獲得的額外獎勵,全被壹個不相幹的“學區房”賺走了。
03
先說租房的事。
如果北京第二實驗學校周邊租房太多,房子少,價格就會被市場推高。
政府想降低租金,所以設定了最高租金。
比如市場價5000元的壹居室,租金最高限定在4000元,超過就是違法的。
這次調控後,市場會有什麽變化?
壹是房東挑租客不合理,比如不租標準普通話的。
第二,租客要做各種事情,還要找其他多余的關系,才能租到房子。
第三,雖然租金是4000元,但是合同之外還加上了房屋維修等其他費用,使得實際花費仍然在5000元左右。
大家都看到了嗎?
本來是想加強公平,讓經濟實力壹般的家庭也能付得起高房租,結果沒人能輕松租到房子。
這是經濟學的第二個思考:公平與效率。
看似提高了公平性,實際上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損失了效率。
作者在書中有非常精辟的論述:公平是手段還是目的?
結論是,公平作為壹種手段,最終可能實現公平的目標;以公平為目的,最終肯定達不到公平。
04
我們再來看經濟學的第三種思維:看不見的手。
妳什麽意思?
經濟學裏有個理論叫破窗理論。
以學區房為例。
如果妳所在學區的玻璃被石頭打碎,需要花100元更換新玻璃。
破窗理論的意思是:只有打破舊玻璃,換上新玻璃,才能最大限度地擴大玻璃市場,實現經濟繁榮。
這個理論有什麽問題?
它忽略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
如果玻璃沒碎,我的100元可以買零食和衣服,也可以繁榮商品市場,說不定對市場有更大的貢獻。
同理,現在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也是如此:抵制中國的鋼鐵,美國的鋼鐵行業能繁榮嗎?
天方夜譚!
如果美國生產的鋼材價格優質,需求方總會找到其他替代品,鋼鐵行業依然會不景氣。
另外,那些因為外貿沖擊而失業的鋼鐵工人,可能在其他新興行業實現更大的價值,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看不見的手”理論可謂是檢驗壹個人是否具有深刻“經濟思維”的試金石。
05
在書中,還有其他壹些經濟思想也很有趣,作者深入淺出地進行了解釋。
比如:信息不對稱。
想在租的學區房掛壹幅油畫,就拿起電鉆在墻上鑿個洞掛個釘子。
因為是老小區,隔壁業主家的墻不小心被劃破了。
無獨有偶,隔壁同樣位置也掛著壹幅油畫,只是梵高真跡,價值6543.8億美元。
問題來了:由於妳的無知,對方損失了6543.8億美元。妳應該賠償對方多少?
當然,書中還有其他的“經濟思維”,比如個人和集體:每個人都想享受高質量的免費醫療,但錢從哪裏來?
有些人受益,有些人必須承受負擔。
06
作者在書中總結道,經濟學是壹門“事與願違”的學問。
“好人做好事”和“壞人做壞事”都是比較簡單的,而經濟學恰恰是壹個好政策最終無法實施或者無法達到最初效果的原因。
就像非洲那些國家,為什麽越來越窮?還有,打壓房價,為什麽越來越高?
事實上,在某些方面,由於人性的復雜性和宏觀層面因果事實的糾纏,很多現象直到現在仍然難以給出合理的解釋。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提取純粹的“經濟思維”來幫助我們的日常思考和決策。
最後,梁哥把自己總結的這三條經濟思維提煉出來,分享給大家:
A.理想與現實:現實中,壹個決策很難有最優解,往往是經過考慮後的妥協。此外,許多看似良好的政策往往最終走向相反的方向。
B.公平與效率:公平不是壹種呼籲,而是壹種手段而不是目的。起點低的人只能加倍努力,沒有人能成為妳的救世主。
C.看不見的手:汽車取代馬車的趨勢不是幾個馬車夫的示威就能阻止的。作為個體馬車夫,他的未來在哪裏?妳可能壹時看不清楚,但壹定不能被舊思維禁錮。
07
有人說我10年前不炒房,錯過了機會。
有人說我五年前沒有收錢,錯過了機會。
但是,有沒有壹個妳壹定會抓住的機會?
是啊!
在哪裏?
現在,每壹分鐘!
從今天開始,
早上到公司,不要看網頁,背幾句。
當妳晚上躺在床上時,不要刷Tik Tok,讀幾頁原文。
遵從人性,吃喝玩樂。
違背人性,天天向上,壹層壹層往上爬。
妳以為馬爸爸的“淘寶、天貓、支付寶、雲計算、大數據”五大絕技都是被大運打的?風光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努力和艱辛?
當有壹天,妳把閱讀和思考當成了樂趣和享受。
恭喜妳!
屬於妳的機會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