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房源量
近日,中原地產披露了深圳下半年供應的新樓盤。下半年計劃入市項目69個,可以用“放量”來形容,其中約壹半是公寓產品。從戶型來看,未來深圳新房供應的格局是小戶型以公寓為主,大戶型以商品房為主。
另外,地鐵站賣房產的“小蜜蜂”最近也是成群結隊。“首付50萬,定居深圳”。如果看到這樣的廣告,壹般是公寓產品。我能買壹套公寓嗎?未來還有升值空間嗎?會砸到手嗎?在此,筆者就公寓市場現狀和置業選擇給出壹些建議。
公寓生活的前後
公寓等產品本質上是由土地用途管制“孕育”出來的。即使是產業發展的“大牛”深圳,也不需要那麽多商業辦公空間。另外,以前大城市都是以工業為主。當產能過剩與出口下降和勞動力成本上升重疊時,工業用地也為轉型騰出了很大空間。於是,就出現了商業寫字樓空置的問題。
另壹方面,住房需求非常旺盛。但由於嚴格的用地控制和國家對產業“空心化”和房地產過度的擔心,會造成泡沫。於是,壹方面是工業用地空置,壹方面是居住需求急需滿足。
於是,就出現了打擦邊球的現象。很多老建築和商業用地被用來建造壹些宜居、宜商、宜商的公寓產品,俗稱“階級住宅”,名字有公寓式辦公、酒店式公寓、創新住宅、商務公寓等等。近年來,隨著限購的嚴格和住房需求的旺盛,壹線城市的公寓產品非常火爆。
公寓,無產品可建。
那麽,我現在還能買到這類產品嗎?從需求來看,大城市限購會非常嚴格,會有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從自住需求來看,即使已經定居,也不壹定能負擔得起新房的價格。人口流入,嚴格限購,投資需求旺盛,按照這個邏輯,這類市場還是看好的。
從產品品類來看,小戶型、精裝修、入住門檻低的公寓是新市民、首次置業、投資客的最佳選擇。然而,如果我們從長計議,問題就不那麽簡單了。首先,公寓產品的購買者壹直以投資客為主,對戶型、設計、配套幾乎沒有太多要求。即使住在自己家裏,也被當成換房子的墊腳石。
既然買方不重視,作為供應商的開發者,自然沒有太大的動力去打造產品。現在,各大開發商都在研究自己的“產品線”,打造自己的旗艦,但除了少數高端公寓,幾乎沒有聽說過知名的公寓系列。而且很多公寓的居住體驗很差,甚至有人在家辦公。電梯裏經常擠滿了送貨的小販,晚上噪音很大。
公寓,開發商的心是好的
另外,公寓建在工商業用地上,不可能像房子壹樣做產品和配套。開發商做這類產品,還有壹個“雞賊”的地方,就是看重現金流回籠快的優勢。由於開發商資金鏈緊張,任何壹次性付款都會有很大折扣。在住房領域,剛需和改善型客戶較多,壹次性付款較少。但在公寓市場,由於總價低、投資者多、壹次性付款多,成為開發商回籠現金流的糧倉。既然現金流已經壹次性收回,開發商自然不會關心後續教育、社區等配套問題。
我經常聽說公寓的壹些問題。比如公寓賣的時候說好的,各種生活設施都有,但是交付的時候發現沒有開放式廚房,沒有獨立衛生間,沒有空調外掛。前不久筆者得知壹個朋友要去維權,說買的公寓不能通煤氣,而前壹期可以通。
公寓的“賣點”很硬。
經詢問得知,該問題屬於限購產品,不能設置獨立衛生間和廚房,目的是打擊炒房者。另壹個重要的問題是,由樓價上升帶動的“短平快”操作已經不適合當前的市場。目前樓市已經進入橫盤期。所謂“橫盤”不是不漲,而是漲的部分去掉成本後所剩無幾。
所以房子的價值不再取決於預期的價格上漲和預期的自我實現,而是取決於它的使用價值。具體來說,競品的房源產品有哪些“賣點”?以前不管是上車、過渡還是投資,公寓確實是可選產品。但現在,公寓的“賣點”已經開始暴露。
公寓,越來越主流。
現在,競爭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取代公寓。比如壹線城市進入改善型住房時代,“賣小買大”釋放了很多小戶型的房子。總價可控的緊湊型壹室壹廳或兩室壹廳越來越受歡迎。
大城市“老而小”具有小商業發達、店鋪密集、生活氛圍濃厚的特點,可以滿足早上睡半小時的上班族的青睞。國家給“老的小的”加了電梯,改造了管道,修了周邊的商業,建了停車場等等。,也提高了這類房子的競爭力。簡而言之,公寓越來越非主流,大城市的土地正在轉向存量盤活,這類房子的供應還會繼續(如深圳),未來更難賣,租金收益也會趨於下降。供給側改革以來,調控越來越強調說服,而不是需求側攻擊,這個目標也逐漸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