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因為從無到有,銷售額同比增長30%到40%。後來銷量穩定後,同比增長15%。”曾昭東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在上海生活的外地人和“海歸”越來越多,對有機蔬菜相當熟悉。同時,壹些年輕的高收入群體也願意嘗試這種健康食品。另外,有機蔬菜的品種越來越多,除了蔬菜,現在還有各種雜糧。“剛開始普通家庭可能會覺得買有機白菜做家常菜太奢侈了,其價格壹般是普通蔬菜的5倍左右。但是如果冬天磨芝麻糊,願意多花壹點錢買有機的試試。久而久之,壹些家庭養成了時不時買壹兩種有機食品的習慣。”
不過,曾昭東也認為,目前有機蔬菜的品牌選擇還不夠多,有些消費者會嘗試每壹種,但仍難以形成品牌忠誠度,消費習慣也比較隨意。
多渠道資本聚焦有機農業
“2005年以前,投資有機農場的大多是小本,操作起來比較謹慎。當時上海的有機農場規模都比較小,多是100畝、200畝的小農場。”何龍文說,“現在很多大型風險投資基金都開始關註這壹領域,投資規模也擴大到壹兩千畝農場。壹些風險投資家已經進入這壹領域。比如上海通麥食品有限公司就是‘風險投資’創立的。”
外國資本和個人資本也開始對有機農業感興趣。據了解,德國人蓋伊·維納(Guy Wiener)三年前在松江買下了上海崇本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日常生產的“金菜園”有機蔬菜銷往家樂福、樂購等各大超市。2008年9月,上海優質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彩虹農場正式開通。上海郊區的嘉定、青浦、金山等300多種特色農產品都可以在網上買到。目前,“彩虹農場”有200多家企業客戶,壹單就能賣出20萬元的農產品。
何透露,壹家大規模開發房地產的地產商在上海崇明島建立了上千畝的有機種植基地,並招募了以前從事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的技術人員開辦有機農場。
經營彩虹農場的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總經理詹金川也透露,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正在進入這壹領域,包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這壹行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
發展有機農業,必須過“耐力”這壹關
業內人士認為,上海可能是第壹個發展有機農業的城市。“上海的政府部門對有機農業的支持力度很大。無論從生產技術水平,還是有機農產品的消費市場和消費者的接受程度,上海都是走在全國前列的。”
但是,有機農業不是有很多錢就能發展起來的。經營壹個有機農場,需要大量細致的技術儲備,周期相當長。何龍文說:“施用過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的土壤,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逐漸消除土壤中的殘毒,培育出真正的有機農產品。”
以建立質量追溯為例,詹金川介紹,彩虹農場壹直在推行檔案農業管理信息系統,每種蔬菜是在哪個大棚生產的,使用了多少次,什麽時候收獲等細節都要詳細記錄。每天,農場的46名合夥人都要在他們生產的蔬菜、肉類或奶制品上貼上數萬個農產品識別條形碼。他們開發的32位識別條碼可以保證其唯壹性,但與市面上常用的13位商品條碼不兼容,所以每壹個識別條碼會使每箱蔬菜增加不到壹分錢的成本。“不要小看這些錢,日積月累,對於農產品來說,增加的成本是相當可觀的。如果要加實名照片,成本會更高。”
復雜的認證體系,苛刻的認證標準,漫長的過渡期,大量專業的有機農業技術人員,嚴格的質量跟蹤體系...很多投資者認為有機農業根本達不到要求,退縮了。有些投資人抱著賺快錢的心理進入這個行業,卻發現要等很久,無法承受這種心理落差。他們經常中途放棄,恢復傳統種植或將農場賣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