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邀請福建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徐偉,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江,福建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福建省應急管理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姚,介紹“十三五”以來福建相關領域發展成就,謀劃“十五”發展思路,制定相關領域專項規劃。
在新聞發布會上。人民網謝小子攝
福建省生態環境廳
談十三五規劃
發布會上,徐偉介紹了“十三五”以來福建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福建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謝小子徐偉人民網
壹是主要目標和指標進展良好,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高水平保護齊頭並進。
今年1-10期間,福建有設區的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9個百分點,高於2015年0.7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20微克/立方米,優於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比2015下降33.3%。主要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為97.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6.1個百分點,比2015高4.6個百分點。小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為95.4%,比基準年2016提高了19.8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82.9%,高於國家考核要求10.9個百分點。
二是綠色發展動力明顯增強,產業、能源、交通、用地結構不斷優化。
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深入實施綠色產業指導目錄,調控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2015增長83.3%。建成清潔煤電供應體系,總裝機容量98.6%的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清潔能源裝機占比56%,福建碳排放強度下降20%左右。“電動福建”建設加快,新能源公交車占比89%。
三是汙染防治攻堅戰進展順利,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
實施“1 7 N”汙染防治計劃和大氣精準治理“10000”工程。連續四年將小流域整治納入為民實事工程,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劣V小流域、奶溪。完成壹批土壤控制和修復試點示範項目。疫情發生以來,已安全處置約2.8萬噸醫療垃圾和與疫情相關的生活垃圾。開展海上漂浮垃圾專項清理,改善近岸海域水質,繼續開展突出群眾身邊環境問題的整治攻堅行動。
四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生態環境保護格局初步構建。
帶頭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完善“壹崗雙責”。開展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形成全鏈條責任機制。基本完成生態環保機構manubrium的改革。率先投入使用生態環境大數據雲平臺,實現環保網格化監管,形成精準監管體系。創新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全面推行碳排放權、排汙權交易和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制度,形成市場化的政策體系,同時完善公眾監督舉報機制,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規劃“十四五”
對於“十四五”期間福建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思路,徐偉表示,將堅持不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整體綠色轉型,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福建模式”。
福建省“十四五”期間生態環保規劃編制過程中,先後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基層代表意見征集會,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公開征集意見建議等方式,吸收各方面意見和經驗。
“1”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確保福建持續優良、全國領先。
“2”是堅持汙染減排和生態擴張。要持續推進汙染減排,不斷削減汙染物排放總量,實現“分子減排”。還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化管理,實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和重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系統推進岷江、九龍江等重點流域的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3”就是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不僅要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和短板,還要依托生態環境大數據優勢,實現更加全面的監督管理。要加強深度處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既要完善嚴於國家、符合福建實際的法律法規標準,也要深化改革創新,構建親清服務與剛性約束並重的政策體系。
"四"是實施"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四大工程。在“藍天工程”中,重點加強羅源灣、湄洲灣、下漳泉三個連片區域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清水工程”,堅持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統籌規劃,重點加強小流域綜合整治和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在“藍海工程”中,重點加強近岸海域綜合管理,加快漂浮垃圾的治理。在“凈土工程”中,重點推進汙染地塊的治理和修復。
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談十三五規劃
在發布會上,姜介紹了“十三五”期間福建住房建設工作情況,主要有四大亮點:
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蔣,謝小子,人民網。
壹是堅持以人為本,居民住房條件不斷改善。
堅持“房住不炒”,不斷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福建共有54.4萬居民搬出棚戶區住進新房,27.9萬住房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截至2019年末,福建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為43.5平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8平方米。安排補助資金30.97億元,支持各地1490個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惠及約25.2萬戶。全面排查全省897戶房屋安全,按期完成四類重點對象和其他貧困戶6.88萬戶危房改造任務。
二是堅持協調享受,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福建城鎮化率從62.6%提高到66.5%,居全國第九位,新增建成區380平方公裏。新建和改造市政道路、綠道、雨水、汙水、供水、燃氣管道3萬多公裏,地鐵建設實現零突破。4條125公裏線路建成投入使用,7條200公裏線路在建。福建水質綜合合格率為99.86%,優於國家要求,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8.64%。建立健全保護制度和保護名錄。福建有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居全國第二,76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居全國第二,494個傳統村落居全國第六。公布歷史建築6440處,居全國第二。
三、堅持綠色發展,城鄉環境宜居性顯著提升。
建成綠道6000多公裏,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40.39%,居全國首位。福建建成區87個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市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91%,市縣汙水處理率達到94.9%。6700多個村建設了美麗鄉村,創建了600多個美麗鄉村示範村,推進了240多個美麗鄉村特色景觀帶建設。累計綠色建築面積654.38+0.2億平方米,生活垃圾分類紮實推進。
四、堅持開放創新,高質量發展城鄉住房建設。
福建建築業總產值達5.6萬億元,居全國第七位。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0.6%,解決了400多萬人就業,建成裝配式建築2405萬平方米。在全國住建部門系統率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監管,實現房建、市政施工圖數字化審核,實行工程質量安全監管“雙隨機”機制。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的2019年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第三方評估中,福建名列全國第壹。此外,還推動了閩臺合作,在國內發起了“海峽兩岸建築師聯合常駐計劃”。
規劃“十四五”
江表示,福建省“十四五”住房建設規劃的編制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打開規劃之門
收集全社會對“十四五”規劃的相關建議,組織專題研究梳理“十四五”規劃思路,聚焦民生與發展,開展建築業、住房發展、歷史文化保護等專題研究。目前“十四五”規劃的主體框架和重點任務綱要已經形成,65438+2月底將形成規劃成果。
第二,明確發展目標
以提高宜居度和容忍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到2025年建成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比較完善的住房體系。要求2000年前建成的城市舊社區完成改造,基本補齊現有居住社區設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區同步配備各種相關生活設施。實施住房安全常態化管理制度,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福建省、市兩級建設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地級以上城市建立集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控於壹體的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
第三,細化落實措施
重點推動實施城市規劃設計指導、人居環境改善、市政基礎設施提質增效、城市管理創新、歷史文化保護振興、農村環境改善、建築業轉型升級、城市建設安全保障、城市活力提升等專項行動。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
談十三五規劃
發布會上,王增獻介紹了“十三五”以來福建交通運輸發展情況,有五大亮點: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增獻,人民網謝小子攝
壹是路網更加完善。
福建公路總裏程突破11000公裏,其中高速公路裏程突破6000公裏,密度居全國各省第三,80%的陸地鄉鎮30分鐘可上高速。普通國省幹線裏程1.1,000公裏,二級及以上高等級公路比例為75.5%。完成改建農村公路約1.1.4萬公裏,改建危橋1.27座,生命保障工程超過2萬公裏,實現全省96%的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
二是港口群地位更加突出。
福建沿海港口生產性泊位42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86個,具備停靠世界最大集裝箱船、郵輪和散貨船的能力。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排名世界第14位,廈門郵輪母港成為中國郵輪主要始發港,運營已初步本土化。
三是客運服務更加便民利民。
福建所有設區市至少有壹個換乘便捷、銜接高效的綜合客運樞紐。福州、廈門相繼進入“地鐵時代”。100人以上的島嶼都有陸島運輸碼頭,500人以上的島嶼都開通了班輪。90%的縣(市、區)達到城鄉客運壹體化發展的4A水平,100%符合條件的建制村通公交車到所有建制村。
四是交通運輸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
福建網上貨運和快遞兩大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福建* * *已產生項目429個,產生稅收超50億元,網上貨運年收入超500億元。快遞業支撐全省網絡零售額超5000億元。甩掛運輸以線成網,貨車實際裝載率平均提高20%,成本降低約15%,多式聯運快速發展,年均增長13%。
動詞 (verb的縮寫)行業治理更加規範高效。
福建農村路長制、災害保險等多項創新實踐在全國推廣,成功創建7個國家示範縣,成為全國第四個全面取消普通公路收費的省份。撤站後,高速公路入口ETC利用率等12指標全國第壹,新能源公交車比例全國第四。對福建主要橋梁和重點路段實現了全天候運行監管,廈門港啟用了全國首個智能集裝箱物流平臺。
規劃“十四五”
關於“十四五”福建交通規劃的編制,王增獻表示將重點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壹是著力完善綜合運輸通道
重點打造“福建211”交通圈,覆蓋福建兩大都市圈,即區市間2小時通達,廈漳、張泉、福普寧間1通勤,區市及所轄縣間1通勤,全方位提升綜合交通走廊。
第二,著力建設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推進“兩組壹片多節點”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建設,促進福建港口、機場、客貨樞紐、物流園區便捷互聯、信息共享、功能互補。
第三,著力構建集約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
推動實施交通運輸現代物流業增產增效千億工程,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網絡貨運產業集群、具有行業整合能力的快遞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具有福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集群。
四、著力推進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建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打造智慧高速公路、智慧港航、智慧樞紐等新型智能管理交通基礎設施。
五、著力加快推進交通運輸治理能力現代化。
建設全省交通運輸安全監管系統,建立具有接入能力的面向各設區市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建立福建省交通運輸信用監管平臺和信用評價體系。
福建省應急管理廳
談十三五規劃
在新聞發布會上,姚介紹了福建省“十三五”期間應急管理取得的成績。
福建省應急管理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姚,謝小子,人民網。
2019以來,福建紮實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安全生產大局穩定,應急管理職責交接平穩。
福建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大幅減少14年。其中,福建2019年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比2016年下降37.4%和28.0%,2020年由1下降到10年分別下降23.1%。“十三五”期間,與“十二五”期間相比,福建平均受災人口下降32.6%,2018、2020年實現防汛“零傷亡”目標。2020年以來,有效應對自然災害23起,及時撲滅森林火災42起,24小時滅火率97%。
此外,福建在安全生產改革、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架空儲”事故隱患治理、“雙隨機壹公開”消防監管等領域的工作經驗和做法在全國推廣,防汛防臺風“三定”“五堅持”的有效機制和特色做法得到國家防總、水利部、應急響應部的肯定。
規劃“十四五”
關於“十四五”應急管理規劃編制工作,姚表示,福建省應急管理體系將以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為核心,以安全生產和防災救災為主要任務,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到2025年,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各類災害、重大突發事件”的工作格局,建立統壹指揮、專業化正規化、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系,形成統壹領導、權責壹致、權威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核心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重大安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以上事故明顯減少,綜合應急保障能力全面增強,應急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
目前,《福建省“十四五”期間應急體系專項規劃》初稿已經完成,計劃在65438+2月30日前形成征求意見稿。
壹、開展福建省應急管理指揮平臺建設
圍繞感知網絡、通信網絡、應急指揮視頻調度系統、應急數據管理系統、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等方面進行建設和升級。
二、開展應急物資儲備和保障能力建設。
建立福建統壹的應急物資儲備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全省防汛救災物資儲備信息聯網。繼續提升千萬座自然災害避難場所建設,到2025年,形成縣、鄉、村三級較為完整的避災安置體系。
第三,開展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構建橫向到縱向的應急預案體系,圍繞航空指揮平臺、航空網絡、救援力量、保障條件建設,構建福建應急救援航空體系。
四。防災、減災和救災能力建設
結合應急管理綜合指揮平臺建設,構建全方位、綜合的監測預警網絡平臺,形成空、天、地壹體化全覆蓋的自然災害監測感知網絡,提高災害監測能力和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