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世界記憶名錄,世界記憶項目還鼓勵建立地區和國家名錄。這兩個目錄主要收集具有地域和民族意義的文獻遺產。地區和國家名錄在重要性上並不遜於世界記憶名錄,而是保護地區和國家文學遺產的壹種手段,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文學遺產都具有世界意義。中國檔案遺產名錄是中國的國家名錄。《世界記憶名錄》包括世界級、地區性和國家級,包含符合相關選擇標準的文獻遺產。
文獻遺產可以被列入不止壹個目錄。《世界記憶名錄》包含了具有全球意義的文學遺產。區域和國家名錄分別包括具有區域和國家意義的遺產。這些目錄的意義在於:
*提高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公眾對其遺產重要性的認識。
*協助從政府和其他捐助方籌集資金。
任何被提名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文獻遺產都必須根據以下選擇標準之壹進行相對評估:
1.影響——文學遺產對世界歷史產生了超越民族的巨大影響。這些文獻不僅具有本民族的意義,而且具有超越民族和地區的世界意義。
2.時間——文獻遺產代表性地反映了世界歷史上的壹個重大變革時期,或者有助於理解世界上壹個重大時刻的歷史。
3.地方——指對世界歷史或文化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地區和地方。
4.人——文獻與對世界歷史文化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或民族的生活或作品密切相關。
5.主題(場)——以特殊方式記錄世界歷史或文化中某壹重大主題的文獻。
6.形式和風格-文件的特殊特征。這是壹種風格或形式的典型例子。
7.社會價值——文學具有超越壹個民族文化的顯著的社會、文化和精神價值。
除了上述七個標準外,還應考慮兩個輔助標準。雖然它們還不夠重要,但它們將有助於提高文學的重要性。
1.完整性——如果壹個文獻遺產表現出高度的完整性,它的重要性就會增加。
2.稀缺性——如果壹份文獻遺產是獨壹無二的或特別稀有的,它的重要性也會增加。
這兩個標準在確定文獻遺產是否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時起到了參考作用。
壹些文獻遺產可能有壹系列符合選擇標準的價值。比如某個文檔因為某個主題或者某個作者而重要,但原因可能更多。如果符合輔助標準,即完備性和稀缺性,其文化內涵會更大。截至2013中國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文獻遺產* * *共有9份:文獻遺產名稱序號列入時間1、傳統音樂錄音檔案、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1997 2、清代內閣秘檔、中國第壹部歷史檔案1999 3、納西族東巴古籍、雲南省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2004年壹歷史檔案《風雷》清代建築圖紙2005年5月中國國家圖書館2007年6《本草綱目》中、日、美圖書館2011 7《黃帝內經》中國國家圖書館2011 8華僑批檔案——華僑銀行信廣東省檔案局、福建省檔案局20139元朝西藏官方檔案西藏自治區檔案局20165438
(選於1997)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和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館藏的中國50多個民族的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現存錄音檔案長達7000小時。其中,著名的民間藝術家阿炳創作了傳世名曲。
2、清朝內閣秘密檔案
有關17世紀西方傳教士在華活動的檔案(選於1999)保存在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形成於17世紀中葉,共有24件。這部分檔案系統完整地反映了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其核心內容是湯若望案中的歷史上之爭。
3.東巴古籍文獻
(2003年入選)雲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東巴經是納西族東巴祭司使用的宗教經典,至今仍有2萬多卷代代相傳。在中國麗江、昆明、北京、南京和臺灣省,以及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十多個國家都有收藏。東巴經涵蓋歷史、哲學、社會、宗教、語言文字以及音樂、藝術、舞蹈等諸多傳統學科,被國內外學術界譽為“古代納西族的百科全書”。東巴經是用東巴文字寫的。東巴文字有2000多個字,起源非常古老,所以被稱為“唯壹活著的象形文字”。
4、清代科舉。
(選於2005年)現存的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的標誌性文獻檔案,這些“清代金榜”都是清代進士通過科舉考試的殿試名單。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楊迪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止於清朝光緒31年(公元1905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清朝的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壹次,在遇到重大吉祥事件時,會增加科恩。清代科學考試分為四等:兒考、省考、普考、宮考。宮考是科學考試的最高標準,由皇帝親自出馬,對通過子弟考、省考、普考的龔氏進行考試。科舉的成績榜是“金榜”。“金榜”用黃紙墨書寫,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以詔令形式發布。“金榜”有大、小兩種。大金榜加蓋“帝寶”供懸掛,長度壹般在15至20米之間,寬度在0.8至0.9米之間。小金牌榜不用打印,供皇帝舉行儀式時瀏覽並公布名次。《金榜》分為文科和武術。清代,文科金榜掛在天安門廣場外長安街的長安左門上,武術金榜掛在天安門廣場外長安街的右門上。三天後被帶回內閣保存。清代有200多枚,涵蓋了康熙6年至光緒29年科舉考試中的進宮考試分數。
5、“風格礦井”建築圖紙
(2007年選)世界上有2萬多張礦樣圖,中國國家圖書館有15000多張。其余主要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和中國文物研究所。“風格雷”屬於中國清代宮廷建築師家族。祖師爺雷發達(1619 ~ 1693)原籍江西。清朝初年,雷發達被招募到北京故宮服務。康熙初年,他參與了皇宮的修建,被“封”負責內廷的修建。直到清朝末年,雷氏家族的六代子孫都在禦式房中掌管案件,延續了200多年。他們曾負責北京故宮、北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西陵等重要工程設計的繪制和熨燙,同行稱這家人為“風格雷”。雷氏家族設計制作的熱樣獨具特色,是了解清代建築和設計程序的重要資料。
6.本草綱目
1593金陵版(入選2011)此版已成為世界瑰寶,中國、日本(最多)、美國現存圖書館不多。1593金陵版《本草綱目》是迄今為止國內外所有版本的鼻祖。是我國明代李時珍(1518-1593)編撰的壹部藥理學專著,內容涉及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多個領域。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稱該書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本草綱目》在18年至20世紀期間,被翻譯成英、法、德、俄、韓等20多種語言,重印100多次,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成為西方許多領域學者的研究對象。
7.黃帝內經
1339胡書店印刷出版(2011選),現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黃帝內經》是當今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版本。《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成書於2200多年前的中國戰國時期。本書系統總結了公元前2世紀以前中國古代傳統醫學的實踐經驗,揭示了中醫的人生觀、思維方式和認知方法。《黃帝內經》構建的理論體系和醫學模式至今仍被傳統醫學和西醫借鑒,是世界醫學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最好見證。
8.華僑批準文件-華僑銀行信
(選於2013)
“僑批”通俗的叫法是“批”,也叫“匯款和家書壹樣”“Pi”在閩南語和粵語中是“信”的意思,華僑寄回家鄉的信件或錢叫僑批。僑批是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和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的匯款憑證,附有信件或簡單附言,主要發生在廣東潮汕和福建閩南壹帶。100多年前,大量中國人前往東南亞謀生。那時候通訊比較閉塞,華僑只能靠華僑給家裏發消息,寄錢。華僑認同是華僑與家鄉親人的紐帶,也是僑鄉發展的重要動力。“華僑批文檔案”包括“福建華僑批文”和“廣東華僑批文”。福建、廣東保存的僑批檔案及相關文獻多達654.38+06萬份,其中654.38+06萬份來自廣東三大僑鄉,其中潮汕654.38+000多份,武義4萬多份,梅州654.38+000多份,福建僅1萬多份。有句話叫華僑批檔案,廣東看數量,福建看精品。海外華文批評具有真實性、獨特性、不可替代性、稀有性和完整性等特征。作為珍貴的民間文獻,它不同於壹般的書信。涵蓋僑鄉與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信息,集中外貿易、通郵、郵傳、金融、匯兌等歷史記錄於壹體。這是壹封被後人刻意雕琢的歷史書信,被譽為中國“20世紀的敦煌文獻”。
9.元代西藏官方檔案
(選於2013)
《元代西藏官方檔案》收錄了22份珍貴的元代歷史檔案。這些珍貴的元代檔案,年代從1304到1367。其中有四份文書是元朝皇帝寫給西藏地方寺院和官員的詔書,是元朝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的重要文書之壹。由於八思巴文字曾在元代輝煌流行近百年,逐漸從人們的視野和意識中消失,紙質版八思巴文字更是極為罕見。西藏自治區檔案館保存的四份紙本八思巴文字檔案將對研究元朝與西藏地方政府的關系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他65,438+08藏鐵券文書形成於65,438+0304至65,438+0367年,多為當時地方政府所有人為所轄官員、寺廟所發文書,包括薩迦法王敕令和壹部分帕珠王文書。這些檔案保存完好,其歷史文化價值將被發掘並向世人展示,對元代西藏地方政權的變遷和經濟發展水平將提供極高的研究價值。這22份珍貴的西藏歷史檔案在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的檔案中是很少的,是從整理出來的近百萬份檔案中挑選出來的較老、較有價值的西藏歷史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