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構建合作產供銷壹體化物流管理體系。隨著合作社鏈條從生產環節延伸到產、供、銷,根據銷售訂單合理安排種植計劃,嚴格按照訂單要求進行生產管理、庫存管理、配送管理,在保證農產品高產的同時,壹定會給成員帶來高收益。因此,農產品產供銷壹體化必然成為合作社經營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於合作社經營方式的信息化和管理的科學化。構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產、供、銷壹體化物流管理體系,將信息技術應用於生產管理,將信息化延伸至產業鏈沿線市場銷售。通過建立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基礎信息系統,實現產、供、銷全程信息化管理,與農業產業化完全壹致,將生產、流通、加工、銷售有機聯系起來,可以有效解決合作社產業發展中生產與市場脫節的問題。該系統的範圍將擴展到合作社的產前、產中、產後過程,並以網絡應用為主,具有網上交易和實時管理的特點,可以監控從生產到市場銷售的每個環節,這將大大增強合作社的帶動能力和市場銷售能力。
(2)構建協同追溯管理體系。合作社是覆蓋農戶最廣、涉及農產品最多、實現農產品安全的關鍵環節。為解決農產品信息不對稱和責任問題,有必要為合作社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證據,消費者要求產品和供應鏈各環節具有可靠、準確、及時的可追溯性。該系統通過集成電子標簽、條形碼、閱讀器等設備,以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請求的發出為起點,以完整的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報告的生成為終點,實現基於產品批號、原料批號、合作成員分組等多角度質量安全信息的追溯。該系統將為消費者提供網絡、條碼掃描、語音電話、短信等多種方式追溯所購產品質量安全信息,並具有提供消費指南、安全提示、合作門戶鏈接等功能。
(3)建立合作信息服務系統。加強和完善合作社信息網絡建設,因地制宜地挖掘和整合現有的信息采集、處理和分發網絡和渠道,選擇能夠滿足農業農村需求的“低成本、廣覆蓋、低功耗、易維護”的信息技術和網絡設備,建立和完善合作社信息服務體系,及時收集、分析、預測和發布各類有效信息, 並形成“傳播信息-指導生產-幫助銷售”的壹站式服務,同時結合各合作社的特點實現有效的組織管理和準確快捷的服務,在資金、生產、供銷、技術、信息、加工、儲運等各個環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優勢,使信息采集、信息發布、動態監測、分析、管理、決策和空間信息管理融為壹體,在不同的合作社可以共享所有的資源和信息。 在此基礎上,積極引進和開發面向合作社的信息服務產品,豐富合作社服務方式和手段,拓展服務內容,借助信息技術提升社員增收致富能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合作社中的應用,促進合作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
(4)構建協同基礎信息資源管理和決策支持平臺。研究專業化生產、壹體化經營的發展模式和產供銷對接的社會化服務模式,建立合作社決策支持平臺,實現合作社基礎信息管理支持、生產支持和流通支持。平臺在大幅提升會員管理、產量管理、質量管理、資金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基礎上,實現生產前根據訂單需求協同安排種植計劃,降低協同銷售風險,生產時精細化組織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擴大銷售中的市場信息半徑和交易半徑,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實現農戶空間位置分布、行政村鎮、種植品種分布等空間信息的數字化、可視化表示,集中管理種植面積、農戶聯系方式、往年交易記錄等屬性數據,為合作社日常經營管理和決策支持提供基礎數據;建立農產品種植計劃協同管理系統、基於良好農業規範的標準化種植管理系統、合作社產銷對接系統,實現合作社產前、產中、產後、流通環節的全面信息化支撐。
(5)構建統壹的協同門戶管理平臺。合作門戶建設已初具規模,但同類或同行業網站之間缺乏統壹規範的服務標準和信息共享協議,仍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普遍存在網站之間缺乏溝通、信息資源無法共享、項目重復建設、信息量小、設計缺乏精細化和規範化、缺乏個性和專業特色、信息時效性差等問題。建立統壹的網絡標準或原則,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利用資源對現有合作社網站進行改造,構建區域內合作社統壹管理平臺,在提高合作社信息化水平的同時,形成連接區域內合作社和行業、共享資源、促進區域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服務網絡。通過這個平臺,合作社可以展示產品,推廣自己的品牌,提高合作社的知名度;* * *享受生產資料價格、農產品價格、供求等信息;合作社可以交流技術服務經驗,洽談業務合作,實現生產在社,營銷在網,業務互通,資源共享。